俄烏戰爭啟示:俄空天軍表現不盡人意,解放軍空軍如何避免走彎路

俄烏戰爭自2022年2月24日爆發以來,俄空天軍的表現遠低於外界預期。

戰前,俄空天軍擁有約4063架飛機,兵力超過40萬,紙面實力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空軍。

但戰爭初期,俄空天軍未能有效壓制烏克蘭的防空系統,也未能在關鍵戰役中奪取制空權。

俄空天軍的失利與教訓

俄空天軍損失瞭60多架固定翼飛機,包括15架蘇-34戰鬥轟炸機,以及54架直升機,總損失超過100架,創下數十年來的最慘重紀錄。

這種高損失率不僅削弱瞭俄軍的空中優勢,也暴露瞭其在裝備、戰術和後勤保障上的深層問題。

俄空天軍的裝備體系是其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主力戰機如蘇-25、蘇-24和蘇-34,設計理念停留在冷戰時期,強調專機專用。

蘇-34戰鬥轟炸機在蘇-27基礎上改進,最大起飛重量達45噸,遠超蘇-27的30噸,犧牲瞭機動性,難以執行制空任務,僅適合對地攻擊。

在戰爭中,蘇-34常攜帶常規高阻炸彈,因射程短、精度低,需低空飛行以提高命中率,從而暴露在烏軍防空火力之下。

烏克蘭裝備的“毒刺”便攜式防空導彈和S-300防空系統,對低空飛行的俄軍戰機構成致命威脅。

此外,俄空天軍的精確制導武器儲備不足。

空地導彈如Kh-29和Kh-31雖性能先進,但成本高昂,庫存有限,難以應對烏軍分散的地面目標。

俄軍因此大量使用常規炸彈和火箭彈,命中率低,作戰效率大打折扣。

戰術理念的落後進一步加劇瞭俄空天軍的困境,俄軍沿襲蘇聯時期的機械化大兵團作戰理論,強調集中火力突破,卻忽視瞭現代戰爭對信息化的要求。

烏克蘭空軍的132架飛機雖遠少於俄軍,卻依托地面防空系統,形成瞭有效的空中拒止能力。

從2022年3月起,俄軍戰機損失逐漸增加,戰鬥機交換比從1:3逆轉為3:1,反映出俄空天軍在戰場信息獲取和協同作戰上的不足。

後勤保障和訓練不足是俄空天軍失利的另一關鍵因素。俄軍軍費僅為北約的1/20,維護核武庫和常規部隊已捉襟見肘,空天軍的裝備妥善率普遍偏低。

飛行員訓練時長被壓縮,部分飛行員在戰爭中因缺乏復雜環境下的作戰經驗,難以應對烏軍的靈活戰術,俄軍後勤體系效率低下,運輸車輛老化、軍糧過期、配件短缺等問題頻發,嚴重影響瞭戰機的出勤率。

2024年,俄羅斯國防部因貪腐醜聞進行大洗牌,多名高官因貪污和濫用職權落馬,反映瞭軍費分配的混亂,進一步削弱瞭空天軍的作戰能力。

俄烏戰爭還揭示瞭無人機和電子戰的重要性。烏克蘭大量使用土耳其“旗手”TB-2無人機和商業級“神風”無人機,執行偵察、引導火力甚至直接攻擊任務,極大縮短瞭“殺傷鏈”。俄空天軍在電子對抗和無人機作戰上明顯落後,未能有效壓制烏軍的無人機群。

烏克蘭發動“蛛網行動”,使用無人機突襲俄境內多個空軍基地,摧毀或重創12架戰略轟炸機,暴露出俄空天軍在基地防禦上的漏洞。

解放軍空軍的現代化轉型

解放軍空軍的發展歷程與俄空天軍有諸多相似之處,但現代化轉型展現瞭截然不同的路徑。

建國初期,解放軍空軍完全依賴蘇聯的裝備和戰術,米格-15、米格-21等戰機成為主力,作戰思想以制空為主,缺乏對地打擊能力。

1991年的海灣戰爭成為轉折點,美軍F-15和F-16戰機通過精確制導武器,迅速摧毀伊拉克的地面目標,展示瞭多用途戰機和信息化作戰的威力。

解放軍空軍深刻認識到自身與世界一流空軍的差距,決心擺脫蘇式體系的束縛,邁向現代化。

裝備升級是解放軍空軍轉型的核心,1990年代,中國通過引進蘇-27和蘇-30戰機,接觸到先進的空地導彈和反輻射導彈,如Kh-29和Kh-31。

這些武器啟發瞭國產武器的研發,KD-88空地導彈便是典型成果,其射程和精度超越瞭Kh-29,成為解放軍空軍對地打擊的主力。

與此同時,解放軍空軍認識到空地導彈成本高昂,難以滿足大規模作戰需求,因此向美軍看齊,重點發展精確制導炸彈。

LS-6衛星制導炸彈和LT-2激光制導炸彈相繼列裝,前者適用於打擊堅固目標,後者在復雜環境下抗幹擾能力強,命中精度可達10米以內。

這些炸彈成本低、效率高,極大提升瞭空軍的作戰靈活性。

殲-10C、殲-16和殲-20的列裝,標志著中國空軍從單一制空向多任務作戰的轉變。

殲-10C和殲-16均可攜帶霹靂-15空空導彈(射程超150公裡)和鷹擊-91反輻射導彈,同時兼容LS-6和LT-2炸彈,具備制空、對地和反輻射作戰能力。

殲-20作為隱身戰機,主要執行制空和戰略打擊任務,其先進航電和隱身性能領先於俄空天軍的蘇-57。

與俄空天軍蘇-35和蘇-34的專機專用模式不同,解放軍空軍的多用途戰機在作戰效能和成本控制上實現瞭平衡。

信息化和智能化作戰是解放軍空軍的重要發展方向,俄烏戰爭中,烏軍的無人機和電子戰優勢讓解放軍空軍意識到信息化的重要性。

中國空軍近年來加大瞭無人機研發力度,翼龍和彩虹系列無人機已在偵察、打擊和電子戰中展現出潛力。

解放軍空軍的指揮控制系統得到優化,戰場信息共享能力顯著提升,避免瞭俄空天軍在協同作戰中的混亂。

後勤保障和訓練水平的提升為解放軍空軍的現代化提供瞭支撐,與俄空天軍的低妥善率形成對比,解放軍空軍通過建立完善的維護體系,確保戰機的出勤率。

飛行員訓練也更加科學,模擬器和實彈演練結合,使飛行員能夠在復雜氣象和電磁環境下作戰。

2024年11月的珠海航展成為解放軍空軍自信的舞臺,解放軍空軍的展臺前,觀眾絡繹不絕,孩子們指著殲-16模型興奮不已,外國觀察傢則低聲討論中國空軍的崛起。

俄空天軍的失利警示著落後就要挨打,而解放軍空軍的崛起證明瞭創新才能制勝。

從蘇式裝備的模仿者到自主研發的引領者,中國空軍用行動詮釋瞭強軍的內涵。

未來,解放軍空軍將繼續吸取戰爭的教訓,在裝備、戰術和訓練上精益求精,邁向世界一流空軍的征程。

參考資料

俄烏戰爭呈現的戰爭新形態雜談 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