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支持盡快統一者不足1%,大陸可考慮硬的一手瞭,不可再抱幻想

兩岸關系的復雜性,宛如一條蜿蜒曲折的長河,承載著歷史的重負,也映照著現實的無奈。

民進黨當局通過教育改革和媒體宣傳,持續削弱臺灣民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年輕一代對大陸的認知逐漸模糊,甚至充滿誤解。

與此同時,大陸對臺灣展現瞭最大善意,開放經濟機遇、推動人員往來,卻未換來民進黨的誠意回應。

面對這一局面,單純依賴“軟手段”已顯乏力,適時施以“硬手段”成為不可回避的選項。

李登輝與“臺獨”勢力的興起

李登輝,1923年出生於臺灣臺北縣三芝鄉,成長於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他的早年經歷深受日本文化影響,考入京都帝國大學農學部,後因二戰返回臺灣,進入臺灣大學完成學業。

國共內戰後,他選擇留在臺灣省,進入學術界,教授農業經濟學,憑借學術背景和流利的日語逐漸嶄露頭角。

1970年代,他加入國民黨,受到蔣經國賞識,歷任臺北市副市長等職。

1984年,他成為臺灣地區副領導人,蔣經國去世後,李登輝接任領導人,成為首位臺灣本土出身的領導人。

李登輝上臺之初,公開承諾維持兩岸和平,但其政策卻逐步偏離這一立場。

他推動“去中國化”改革,通過控制教育和媒體,削弱臺灣民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1990年代,臺灣的教科書開始修改,淡化大陸歷史,突出所謂“臺灣主體性”。1996年,臺灣首次舉行領導人直選,李登輝以高票當選,此後“臺獨”勢力加速膨脹。

他提出“兩國論”,公開挑戰一個中國原則。

李登輝的“精日”背景和政策選擇,在臺灣社會埋下瞭分裂的種子。他的執政時期,臺灣的年輕一代開始接受“臺灣自古獨立”的敘事,對大陸的歷史和文化逐漸陌生。

卸任後,李登輝仍以“資政”身份活躍於政壇,多次為民進黨站臺,支持“臺灣正名”等分裂活動。

他的政策遺產不僅改變瞭臺灣的政治生態,也讓兩岸關系的裂痕日益加深。

2020年,李登輝因病去世,但他的“臺獨”遺產,至今仍影響著臺灣的政治格局。他的政策讓民進黨得以在“臺獨”道路上越走越遠,也讓臺灣的年輕一代對祖國的認同感日益淡薄。

民進黨的分裂政策與兩岸民意分化

民進黨自成立以來,逐步成為“臺獨”的主要推手。

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連續當選,其執政期間,“臺獨”政策愈發激進。

民進黨通過控制教育、媒體和網絡,持續灌輸“臺灣獨立”的意識形態,讓臺灣民眾尤其是年輕一代對大陸產生疏離感。

教育改革是民進黨分裂政策的核心,臺灣的教科書逐步刪減大陸歷史內容,孫中山的篇幅被壓縮,鄭成功被塑造成“臺灣英雄”。

2020年代,民進黨進一步修改課綱,歷史教材幾乎不再提及兩岸的共同歷史。臺灣的年輕人翻開課本,看到的是一個與大陸割裂的“臺灣史”,對“兩岸同屬一中”的歷史事實知之甚少。

民進黨還通過媒體宣傳,散佈“大陸威脅論”,將大陸描繪成經濟落後、缺乏自由的地方。這些宣傳讓許多臺灣年輕人對大陸抱有敵意,認為統一會導致經濟停滯和生活水平下降。

民調顯示,臺灣支持盡快統一的民眾不足1%,傾向統一的比例也不到10%。

另一份民調指出,52%的臺灣民眾支持“臺灣獨立”,24%支持“維持現狀”,僅13%支持“兩岸統一”。 這些數據反映瞭民進黨宣傳的“成效”,也凸顯瞭和平統一的難度。

民進黨當局不僅在島內推行分裂政策,還積極尋求外部支持。

2020年代,民進黨加緊與美國和日本的軍事合作,采購武器、參與聯合軍演,試圖通過外部勢力對抗大陸。這種策略進一步加劇瞭兩岸關系的緊張。

與此同時,大陸對臺灣展現瞭最大善意。2008年兩岸實現“三通”後,貿易和人員往來顯著增加,福建廈門成為臺灣商品進入大陸的重要樞紐,臺灣水果、電子產品源源不斷運往大陸。

上海、深圳等地的創業園區吸引瞭大量臺灣青年,他們在這裡追逐夢想,享受與大陸同胞同等的政策待遇。大陸還為臺灣同胞開放瞭職業資格考試、醫療保障等便利措施。

但民進黨當局對大陸的善意置若罔聞,他們關閉瞭兩岸政治對話的渠道,拒絕承認“九二共識”。

2022年,民進黨當局單方面暫停瞭部分兩岸交流項目,限制臺灣民眾赴大陸的意願。

民進黨一邊享受經濟紅利,一邊在國際場合污蔑大陸,試圖將臺灣推向“獨立”的危險邊緣。這種“兩面派”做法,讓大陸的“軟手段”效果大打折扣。

民進黨的分裂政策,不僅讓臺灣民眾對大陸的認知扭曲,也讓島內社會陷入分裂。

支持統一的老一輩國民黨人士逐漸凋零,年輕選民成為民進黨的主要支持者。

這種民意分化,讓和平統一的希望愈發渺茫,也迫使大陸重新審視對臺策略。

當前局勢與“硬手段”的必要性

面對民進黨的挑釁和島內民意的分化,大陸的“軟手段”已難以扭轉局面。

2022年8月,解放軍在臺灣周邊海域舉行大規模軍演,回應美國高官訪臺。

這次演習覆蓋臺灣東部、南部海域,軍艦和戰機密集出動,展示瞭強大的軍事威懾力。

2023年,解放軍宣佈常態化巡航臺灣海峽,艦艇和戰機頻繁出現在臺灣周邊空域。 這些行動向民進黨當局傳遞瞭明確信號:分裂國傢的行為將面臨嚴重後果。

解放軍的“硬手段”不僅是軍事威懾,也是對“臺獨”勢力的精準遏制。

2023年,解放軍在福建沿海舉行實彈演習,測試瞭新型火炮和無人機系統。

金門成為演習的重點區域,1958年的金門炮戰中,解放軍動用數百門火炮,展現瞭捍衛國傢統一的決心。

如今,解放軍的炮兵部隊配備瞭更先進的裝備,火力覆蓋范圍和精準度遠超當年。

如果民進黨繼續挑釁,解放軍可能實施更嚴厲的措施。臺灣高度依賴進口能源和糧食,能源儲備僅能維持一周,糧食儲備也極為有限。

一旦大陸實施海空封鎖,切斷臺灣的貿易和能源通道,島內經濟將迅速陷入困境。

封鎖一周,臺灣的電力供應和超市貨架將面臨嚴重短缺;封鎖一個月,經濟可能全面崩潰。

更進一步的手段,可能包括對臺灣關鍵目標的警告性打擊,解放軍的火箭軍和高超音速導彈,能夠在數分鐘內摧毀臺北的衡山指揮所或“總統府”等軍事政治目標。

盡管“硬手段”成為必要選項,大陸始終希望以和平方式實現統一。2023年,國臺辦發言人陳斌華在新聞發佈會上重申,“寄希望於臺灣人民”是大陸對臺政策的重要方針。

2023年,74.4%的臺灣民眾認為兩岸應增加互動,46%擔心五年內發生戰爭。 這些數據表明,島內民眾對和平的渴望依然強烈。

2024年,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其就職演說中提及“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引發大陸強烈反制。

解放軍隨即舉行環臺軍演,軍艦和戰機逼近臺灣海岸線。

民進黨當局卻變本加厲,2025年初,臺灣采購瞭更多美國武器,試圖通過軍事對抗拖延統一進程。

如果民進黨繼續在“臺獨”道路上狂奔,解放軍的“硬手段”將不可避免。

祖國統一是歷史必然,盡管民調顯示支持統一者不足1%,大陸對臺灣同胞的誠意從未動搖。兩岸同胞血脈相連,共享民族復興的夢想。

民進黨的分裂政策或許能迷惑一時,但無法阻擋統一的大勢。解放軍已做好萬全準備,無論和平還是武力,臺灣終將回到祖國的懷抱。

參考資料

北京觀察· 環球時評|臺灣回歸是眾望所歸 北京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