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賴清德最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公開提出瞭所謂的“統一條件”,他直白地說,大陸如果想跟臺灣談統一,就得放棄“一個中國”原則,還說臺灣民眾接受不瞭這個原則,大陸得重新想想對臺政策。

更別提他後來還搞瞭個“四不一相信”的說法:不接受“一中”原則、不認可“一國兩制”、不跟島內反對派聊兩岸的事兒、還硬說臺灣問題不是中國內政;至於那個“一相信”,就是指望美國能永遠當臺灣的靠山。結果大陸這邊反應很快,國務院臺辦發言人朱鳳蓮直接開懟,說統一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賴清德的這套說辭沒半點誠意,就是“臺獨”的障眼法。
賴清德打著“民主自由”的旗號,試圖拉攏外部支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的主流共識,他這套“統一條件”根本站不住腳。

大陸一直強調,隻有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兩岸才能坐下來談。可賴清德呢,不僅不認,還想反過來讓大陸改政策,他這番操作,等於把兩岸談判的大門死死堵上,擺出一副“你奈我何”的架勢。
日韓迅速表明立場賴清德這邊話音剛落,日韓那邊就迅速站隊,把支持中國的態度擺上瞭臺面。日本長崎市市長鈴木史郎在籌備和平紀念儀式時,直接表態不會邀請臺灣參加,理由很簡單:這是國傢間的活動,臺灣沒資格摻和。日本雖然跟美國走得近,但在臺灣問題上一直很小心,不敢輕易踩大陸的紅線。

韓國政治人物李在明也出來說臺海問題是中國的內政,韓國沒必要插手。他還半開玩笑地說,除非外星人入侵地球,他才考慮摻和這事。中國是韓國最大的貿易夥伴,韓國經濟離不開中國市場,韓國可沒那膽子也沒那本錢。
國際社會早就認“一個中國”原則,日韓作為東亞的重要玩傢,自然明白哪邊才是大勢。賴清德想拉日韓下水,可日韓壓根兒不買賬。日本有自己的地緣算盤,韓國更看重經濟利益,這一波站隊,直接把賴清德的“國際支持”夢砸得稀碎。

賴清德這番“統一條件”一拋出來,臺灣的日子可不好過瞭。往裡看,島內經濟和政治亂成一團;往外看,外交空間被擠得更窄,壓力大。賴清德上臺後推的臺積電遷廠政策,直接讓臺灣丟瞭半導體這塊金字招牌。臺積電可是臺灣的經濟命脈,結果現在部分生產線遷到美國,技術外流不說,島內就業也受瞭沖擊。

賴清德力推的阿拉斯加天然氣項目,錢沒少花,臺灣的能源命脈被美國捏得死死的,電價漲、停電多,老百姓苦不堪言。他還指望美國能救臺灣,可美國忙著自己的經濟問題,哪有空管這座小島?
政治上,賴清德把政府當成瞭打壓反對派的工具,島內抗議聲浪一波接一波。他不跟在野黨談兩岸的事兒,還硬要把“臺獨”往死裡推,結果搞得民心渙散。經濟不行,政治又亂,臺灣的籌碼越來越少,賴清德卻還幻想著靠美國翻盤。
外交上,日韓這次站隊,直接讓臺灣失去瞭潛在的靠山。美國嘴上喊支持,實際行動卻越來越少。歐洲國傢大多認“一個中國”,根本不想摻和臺海的渾水。賴清德想打“外交牌”,可這牌早就打光瞭。
歸根結底,賴清德想挑戰“一個中國”原則,結果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大陸這邊態度很明確:統一是歷史必然,任何分裂國傢的行為都得付出代價。國務院臺辦早就說瞭,隻有回到“九二共識”,兩岸才有和平發展的路。

賴清德不光是給自己找麻煩,也是給臺灣挖瞭個大坑。他想靠“臺獨”撐場面,可國際社會不認,大陸更不慣著他。日韓站隊支持中國,就是個明證:分裂國傢的路走不通。臺灣要想有出路,就得認清現實,回到“九二共識”上來,不然等著它的隻有更大的壓力和更深的困境。
賴清德想用這套說辭給自己加戲,可惜戲沒演好,反把自己推到瞭懸崖邊上。國際社會的主流聲音很清楚:支持“一個中國”,支持中國統一。日韓的態度就是個縮影,誰也不想跟中國對著幹。臺灣的未來,不是賴清德說瞭算,而是歷史和民心說瞭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