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敢指望,印度指望不上?俄羅斯的“向東看”為何如此惆悵?

俄羅斯,這個地跨歐亞兩洲的大國,曾經無數次向西方伸出橄欖枝,卻總是碰一鼻子灰。冷戰結束後,它試圖融入西方大傢庭,可惜事與願違,換來的卻是制裁和孤立。俄羅斯隻能把目光轉向東方,希望跟中國和印度這兩個東方大國搭上線,找條新出路。但這“向東看”的路走得並不順暢,充滿瞭磕磕絆絆。

歷史恩怨難解,中俄合作有限

17世紀那會兒,沙俄仗著自己拳頭硬,通過《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這樣的不平等條約,從中國手裡搶走瞭一大片土地。雖然2004年兩國簽瞭邊界協定,把領土爭端畫上句號,但歷史留下的疙瘩不是說解就解的,總歸有點陰影在心裡晃悠。後來蘇聯解體,俄羅斯接瞭蘇聯的盤子,可國力早就今非昔比。

現在,俄羅斯擔心中國的影響力往中亞和北極那邊伸,尤其是中國“一帶一路”搞得熱火朝天,在中亞修路建橋,投瞭不少錢。中亞可是俄羅斯傳統的勢力范圍,眼瞅著中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能源和軍事上,中俄合作是不少,比如石油天然氣管道,還有聯合軍演,但這合作背後,俄羅斯的心態挺復雜。

中俄之間還有個現實問題,就是經濟結構互補但又不對等。中國是制造業大國,需要俄羅斯的能源和原材料,可俄羅斯除瞭賣油賣氣,能給中國的不多。時間一長,俄羅斯難免覺得自己在這合作裡有點“吃虧”。

印度多邊外交,俄印關系微妙

冷戰那會兒,蘇聯給印度送武器、砸錢,幫瞭不少忙。俄羅斯繼承瞭這份交情,按理說跟印度的合作應該挺靠譜。可國際格局變瞭,印度也不傻,早就不是隻盯著俄羅斯瞭。冷戰結束後,印度玩起瞭多邊外交,跟美國、歐盟這些西方國傢眉來眼去,尤其是跟美國越走越近,簽瞭《美印基本交流與合作協議》,軍事合作搞得風生水起。

印度在南亞也不是省油的燈,跟中國在邊境問題上鬧得挺僵,俄羅斯一方面想跟印度合作,平衡一下中國在亞洲的影響力,可另一方面又得小心翼翼,別因為印中關系把自己拖下水。更麻煩的是,印度自己內部問題不少,經濟發展不平衡,社會矛盾也多,靠它當個穩當的夥伴,俄羅斯心裡真有點打鼓。

印度跟俄羅斯的合作主要在軍事和能源上,比如買俄羅斯的S-400防空系統,還有核電站項目。但印度跟西方的關系越走越近,尤其是美國拉著印度搞“印太戰略”,這讓俄羅斯有點摸不著底。印度自己也有算盤,想在國際上多找幾條腿走路,不想太依賴俄羅斯。

未來合作前景,俄羅斯需謹慎

面對西方的壓力,俄羅斯“向東看”不是心血來潮,是生存和發展的大招。但這條路要想走通,跟中國和印度的關系得處理好。跟中國這邊,俄羅斯得放下點歷史包袱,多點互信,但也不能一股腦全靠中國,得留點自己的底牌。跟印度那邊,俄羅斯得認清現實,印度多邊外交是它的生存之道,俄羅斯不能指望它一心一意靠過來,但在能源、軍事這些實打實的領域,還是能找點合作的機會。

往後看,俄羅斯不能光盯著中印,得把眼光放寬點。比如東盟國傢,經濟搞得挺活,俄羅斯要是能跟他們多搭搭線,多元化一下東方夥伴,也不至於把雞蛋全放中印兩個籃子裡。畢竟,中俄有歷史糾葛,俄印有現實分歧,合作裡總帶著點不確定性。俄羅斯要想在東方站穩腳跟,既得靈活調整策略,又得保持自己的獨立性。

俄羅斯還可以多想想跟東盟的合作,比如越南、馬來西亞這些國傢,經濟有活力,跟俄羅斯也沒啥歷史包袱。能源出口、技術合作都能試試水。再比如朝鮮,我們得說清楚,這是個友好鄰邦,雖然經濟上幫不上大忙,但在地緣政治上,俄羅斯跟朝鮮的關系一直挺穩,能給“向東看”加點分。

中國和印度這兩個東方大國,跟俄羅斯的合作直接關系到它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地緣政治的佈局。可歷史恩怨、地緣政治的復雜性,還有實力對比的變化,讓這條路走得不太順。俄羅斯得一邊守住自己的底線,一邊靈活應變,才能在東方找到真正的落腳點。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經濟結構單一,靠能源吃飯,創新能力跟不上,這讓它在跟中印合作時底氣不足。中國這邊,經濟體量大,產業鏈全,俄羅斯能給的有限;印度那邊,需求多但自己也亂,俄羅斯想拉攏也得掂量掂量。加上西方制裁不松口,俄羅斯隻能在東方找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