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背景
本片制作於2025年元旦《錨點》節目上映之前。
最近,有媒體邀請我來寫一個年度總結。
其實我2024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忙:忙著寫科普文章,忙著拍科普視頻,忙著組織科普直播,忙著參加電視科普節目,忙著幫助對科普有興趣的專傢朋友們做科普……正如俗話所說,不逼一逼你都不知道自己能做這麼多事情。

然而快到年底的時候,又平地起個驚雷。上海廣播電視臺的導演來找我,說希望我拍一個跟各個領域科學傢對話的節目,叫做《錨點》,這將是2025年全臺的重頭節目。她展示瞭若幹位著名科學傢的照片,說這些都可以聯系到。我說很好,這其中很多人我都有瞭解,跟科學傢對話也正是我經常做的事,請問你們打算多長時間播一期?


回答是:一個星期。

當時就把我震驚瞭,我不禁脫口而出:你們要的是我全部的時間。

稍微想一下就知道,這意味著我一個星期就要多瞭解一個領域,這簡直突破瞭我以前的想象。我以前覺得,一個月能瞭解一個領域已經非常瞭不起瞭,沒想到你們直接又乘四!
我又問導演一個問題:我們這節目能不能調整一下節奏,比如說一個月播一次?或者兩周播一次?
導演的回答是:電視節目的播出頻率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周播,一種是——日播。

這是因為,要給觀眾留下印象,至少也要一周一次,所以現在你幾乎見不到月播或者兩周播的節目瞭。

好吧,我還能說什麼呢?日播明顯不可能,那隻有周播瞭。

導演說:放心,我們會有工作人員幫助您調研,幫助您寫臺本。

但我知道,非專業人士在科學方面是靠不上的。他們做策劃、拍攝、佈景等等可以做得很好,在這方面我很敬佩他們。但如果臺本也由他們出的話,那不是跟以前的節目一樣瞭嗎?以前的節目最大的問題就是,主持人跟專傢沒法做一個真正的對話,因為主持人對專業領域完全不懂。她隻能按照預先準備好的臺詞把問題拋出去,專傢如果有所發揮,她也沒法接。這會讓專傢也很泄氣,很快就沒興趣聊瞭。

我做事情不做則已,如果要做肯定會盡心盡力。所以無論這事有多驚人、多艱巨,我都會盡我最大的努力去做好調研,做好對話。甚至我還會請我的專傢朋友來幫忙調研(大傢可以猜猜“我的朋友”是誰

),把這事變成一個共創的大工程。正如司馬相如的名言:“蓋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異也。”



事實上,上海廣播電視臺完全領會瞭這些要點。他們已經做瞭幾個宣傳片和海報(袁嵐峰東方衛視節目《錨點》2025年元旦煥新上線),邀請《人民日報》(https://www.peopleapp.com/column/30047768052-500006004400)、新華社(https://xhpfmapi.xinhuaxmt.com/vh512/share/12329989)、《光明日報》(https://app2.gmdaily.cn/as/opened/n/257753a4f86646688f83ef887885032c)等媒體做瞭一輪宣發,基調就是“真對話、真科學”:科學傢對話科學傢,做真正的深入對話,傳播真正的科學。






《錨點》節目2025年元旦上線,每周三22:00播出25分鐘。在此之前,我們已經拍瞭幾期,涉及人工智能、機器人、細胞凋亡、無線通信等等。大傢很快又會看到蛋白質結構、幹細胞等等,這其中有些是我相對熟悉的,有些是我完全不熟的。我不禁要吐血,我一個化學物理博士,你們老給我找生物的幹什麼?!





但無論如何,這些領域都很重要,而在我之前,肯定還沒有人對公眾做一個深入的解讀。其實在某種意義上,這個節目的首要目標對象還不是公眾,而是對科技真正感興趣的人,例如其他專業的科學傢,例如投資者、企業傢,例如領導幹部、公務員。簡而言之,影響有影響力的人。如果你真的想深入瞭解一個領域,而且是想排除那些胡說八道的、煽情營銷的,那麼你會發現,《錨點》就是你最需要看的節目。



對我來說,2024年最大的感受變成瞭《三體》中的一句名言:“三體艦隊達到瞭光速!”


■ 擴展閱讀
錨點:地球2.0 中國能率先找到嗎? | 袁嵐峰
錨點:中國量子信息 如何從0到1到無窮? | 袁嵐峰
錨點:異體CAR-T,醫療革命 | 袁嵐峰
錨點:未來機器人會先推開誰傢的門? | 袁嵐峰
錨點:大模型為什麼不會數數? | 袁嵐峰
■ 作者簡介
袁嵐峰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傳播系副主任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傢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會長
風雲之聲
科學 · 愛國 · 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