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對華下黑手時,恐怕沒想到,這一刀會先落在美國的大動脈上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點右上方的“關註”,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還能及時閱讀最新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2025年6月,一場本該讓中國“吃虧”的出口管制,反倒讓美國能源行業先“失血不止”。

特朗普政府高調宣佈限制對中國的乙烷出口,本想打出一張“制衡中國”的強硬牌。

卻沒想到這招剛落地,就讓自傢的乙烷巨輪在墨西哥灣海上“拋錨漂泊”。

如今的場景令人咋舌:六艘裝滿高純乙烷的運輸船,價值數千萬美元的貨物無處安放,美國能源公司焦頭爛額,苦不堪言。

這場看似主動出擊的操作,最終成瞭一記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絕佳反面教材。

乙烷是什麼,特朗普又為什麼“盯上它”?

乙烷,說白瞭就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但卻在現代工業中極其重要的“無名英雄”。

它是天然氣中的一種輕質烴類成分,乍一聽不如石油、天然氣來得響亮,但它的真正用途可瞭不得。

通過乙烷裂解,我們可以獲得乙烯——現代工業裡塑料、化纖、橡膠、樹脂等上千種產品的“母體原料”。

而美國為什麼突然盯上乙烷這個看似“冷門”的出口品?

很簡單,它看中瞭乙烷背後那根連著中國化工產業鏈的大動脈。

過去幾年,老美一直是世界的乙烷出口得最多。

而中國則是它最大的買傢。

2024年中國進口瞭約470萬噸乙烷,占美國總出口量的46%。

美國的出口能力靠什麼撐起來的?靠的是中國這個穩定的大客戶。

可就在2025年5月底,老美安全局突然宣佈對出口“純度95%以上”的乙烷實施出口許可制。

企業今後要對華出口乙烷,得一份一份申請批準。

到瞭6月3日,連Enterprise這傢美國能源巨頭緊急申請出口三船乙烷都被商務部直接駁回。

總計220萬桶的乙烷就此“卡殼”。

而申請反駁的程序竟然長達45天之久,這意味著短期內根本無解。

美國給出的理由是乙烷可能被用到軍事上。

聽上去言之鑿鑿,但實際上毫無根據。

正如美國媒體自己都承認的那樣,中國買乙烷就是為瞭化工生產,根本談不上軍事。

而這種“泛國傢安全化”的操作,簡直就是為瞭“打壓而打壓”。

這招棋,在特朗普看來或許能打痛中國,迫使其在貿易談判中低頭。

但問題是,他打出的不是“制裁牌”,更像是“自殘刀”——刀還沒碰到對手,就先劃破瞭自己皮膚。

中國的應對,冷靜、從容又紮實

2025年5月底,美國的這一“突然襲擊”確實帶來瞭一定震動。

畢竟,乙烷是中國近年來新增化工產能的重要原料之一,尤其是在東南沿海地區的乙烯裝置中,有一部分原本就是為進口乙烷而設。

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會因此束手無策,反而可以說,中國早就為這種局面做好瞭“備胎預案”。

首先,中國有一定的戰略庫存。

根據行業披露的數據,目前國內企業普遍可維持1-2個月的乙烷庫存量,這足夠爭取時間,展開後續的原料切換與替代供應的工作。

其次,中國本身的乙烯裝置原料適配能力相當強,大多數乙烯裂解裝置本就具備切換原料的條件。

從乙烷切回石腦油或者丙烷,不僅技術上可行,而且國內有成熟的經驗積累。

再來看供應多元化的問題。

早在中美關系趨緊之後,中國石化企業就已啟動瞭中東、俄羅斯方向的乙烷供應合作談判。

雖然中東乙烷出口量不多,但從阿聯酋、沙特等國獲取小批量貨源已進入實操階段。

此外,中國國內乙烷提取設施也在加速推進。

例如,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的天然氣處理廠,正準備正式投產。

這意味著未來中國有望在天然氣提純過程中,自主產出一定規模的乙烷,為“國產替代”提供瞭技術路徑。

當然,乙烷價格短期內或許會受到沖擊,但對於中國這套龐大、靈活的產業鏈體系來說,這種沖擊是“可控”的。

既不會影響整個化工行業的基本盤,也不至於掀起大規模供應鏈恐慌。

更重要的是,中國企業習慣瞭復雜局勢下的應變機制。

此次事件不過是又一次風險測試,中國的表現仍然是:沉穩應對,有備無患。

美國的“反噬”是自損

2025年5月,從表面看,美國這一招是為瞭“打中國”,但真正倒黴的卻是它自己。

先看數據。

2024年,美國日均乙烷出口量為49.2萬桶,其中出口中國的就占22.7萬桶。

也就是說,中國一個客戶,就吞掉瞭美國乙烷近一半的出口量。

而乙烷這種化學品,並不是你說轉賣給別國就能轉賣的。

它的運輸需要零下90攝氏度的低溫,必須依賴造價高昂、數量稀少的超低溫專用船。

而2025年6月5日,美國乙烷運輸船六艘巨輪正被堵在墨西哥灣,不僅沒法轉向其他市場,還每天都在燒錢。

運輸公司和生產商承受的是什麼?

不是幾天的周轉延誤,而是每天數十萬美元的船期損失,還有後續裝船、港口、存儲的一整套連鎖成本。

Enterprise公司表示,BIS這一“臨時政策”直接讓他們220萬桶貨物出口受阻。

如果按2024年乙烷價格每桶300-350美元計算,這筆貨物價值高達6.6億美元。

而這隻是冰山一角。

美國媒體紛紛發聲警告:這種出口管制措施不但損害瞭本國企業利益,還可能毀掉美國作為“能源成功典范”的國際口碑。

《華爾街日報》直言不諱地指出,美國此舉不僅沒有軍事依據,還嚴重擾亂瞭市場預期,損害美國在國際能源貿易體系中的信任度。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政策讓企業陷入極度不確定的環境。

申請流程漫長、能否獲批無保障、而生產和運輸卻已進入調度周期,企業一旦“賭錯”政策風向,損失巨大。

另一傢乙烷出口巨頭Energy Transfer也公開表示,若政策不變,將嚴重影響公司出口能力與全球市場信譽。

正如能源分析機構RBN Energy的人自己都說BIS新規如果長期存在,可能徹底擾亂全球乙烷市場,並摧毀美國的價格競爭優勢。

再說得直白一點,這種“限制出口”的手段,本來應該是用於卡住別國的“咽喉”,但眼下卻成瞭扼住自己“氣管”的繩索。

美國此次對華乙烷出口施加的限制,本意是想以“國傢安全”為幌子,對中國進行技術遏制和產業幹擾。

但現實卻是,美國自身的能源產業、國際信譽、企業經濟都成瞭第一批“受害者”。

中國則在風暴中展示瞭韌性:戰略儲備穩定、產業鏈靈活應對、國產替代逐步推進,多元外交穩步展開。

所以說,特朗普這一刀揮得雖猛,卻砍在瞭自己大腿上。

參考文獻:

中美乙烷貿易再起爭端,中國石油石化,2025-06-10

美國乙烷限制出口對中國乙烯產業影響有限,中化新網,2025年06月10日

特朗普政府再下黑手!拒絕對華出口乙烷,觀察者網,2025年06月05日

突發禁運!多艘船舶滯留美灣,國際船舶網,2025-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