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伊互攻第四天,這三個關鍵動向或引爆 “終極之戰”

在美國伊朗核談判的前夕,以色列突然出手重擊伊朗,多名軍方高層和核專傢被定點斬首,伊朗立即展開瞭報復,如今雙方仍然在互攻,死傷攀升、損失驚人。以色列為什麼選在這個時候動手?雙方戰損得失如何?伊以這對宿敵的此番對戰會如何收場?是否會成為決定存亡的終極之戰?

Part.1

持續近兩年的中東沖突,來到瞭最危險的對決時刻,以色列對伊朗動手瞭。

6月13日凌晨,以色列突然出手,震驚世界。以色列出動戰機,襲擊瞭伊朗包括德黑蘭,大不裡士,伊斯法罕在內的15個地點,摧毀瞭伊朗的雷達和防空系統,切斷瞭彈道導彈庫的獲取途徑,打擊瞭納坦茲核設施,並定點清除瞭至少10名伊朗軍事指揮系統的高級將領,9名核科學傢。

當時的伊朗,明顯被打懵瞭。後來,據美媒《紐約時報》爆料,伊朗根本沒想到以色列會在美伊核談判前動手。6月15日,美國和伊朗本準備啟動第6輪伊核會談。

襲擊發生後,內塔尼亞胡公開發表講話,喊話伊朗民眾推翻現政府。面對以色列咄咄逼人的攻勢,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發表全國講話,稱伊朗對以色列的報復已經開始。伊朗要徹底摧毀以色列政權。

6月13日晚間,伊朗“真實承諾-3”行動開啟,發射瞭100架無人機,約100枚導彈。襲擊特拉維夫7處地點,造成1人死亡,至少20人受傷。

盡管遭受突襲,但以色列要打伊朗核設施的消息已經傳瞭很久,伊朗對以色列的來襲,不能說毫無準備。13日當晚,伊朗軍方就緊急修復瞭部分受損的防空系統,並安裝瞭新的防空系統。

從14日開始,兩方真正的對戰開始瞭。以色列擴大瞭對伊朗的打擊,將目標對準瞭伊朗的能源設施。伊朗最大的天然氣田南帕爾斯以及伊朗最大的煉油廠都被以色列轟炸。劇烈的爆炸,火光照亮瞭夜空,濃煙滾滾。以色列還襲擊瞭伊朗國防部,核計劃總部等地點。

而伊朗,也開始動用能突破以色列防空系統的高超音速導彈。以色列的國防部、戰機燃油生產設施和能源供應中心都遭到瞭伊朗的襲擊。伊朗的導彈還擊中瞭一棟以色列大樓,造成6人死亡。以色列北部城市也遭到瞭伊朗導彈襲擊,至少4人死亡。

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國傢研究院院長 李紹先:

第二輪攻擊中,打擊目標與領域均有所擴大,旨在加劇對方壓力。伊朗調整戰術,次日導彈發射量雖較首日減少,但彈藥質量顯著提升。

最新一輪的對戰,雙方針鋒相對。

內塔尼亞胡稱,伊朗正在研發打到美國的導彈,還想暗殺特朗普。以色列還聲稱不排除定點清除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可能性,但美國趕緊出來阻止。

而伊朗將內塔尼亞胡的住所作為瞭襲擊目標。雙方的纏鬥愈演愈烈。

Part.2

為什麼以色列會選在6月13日發動襲擊呢?

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國傢研究院院長 李紹先:

以色列認為當前是攻擊伊朗核設施的罕見機遇。過去近20年,以色列雖長期覬覦該目標,但受限於自身空中打擊能力,始終未能實施。尤其在拜登政府時期,美方明確劃定紅線禁止此類行動。而特朗普上臺後態度曖昧,雖未直接授權,卻將以色列對伊朗核設施的潛在攻擊視為施壓手段,客觀上為以方行動留出操作空間。

內塔尼亞胡原本躍躍欲試,4月就打伊朗,但還是特朗普拉住瞭他。特朗普想走談判路線。上任三個月後,特朗普開始重啟與伊朗的核談判。而自4月12日到現在,美伊談判已經進行瞭5輪,還遠遠沒達到以色列期待的目標。

中東問題專傢 董漫遠:

第五輪談判中,美方要求伊朗徹底放棄濃縮鈾能力,此舉觸碰伊朗底線。伊朗雖願妥協,但堅持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而濃縮鈾技術正是其權利基礎,導致談判陷入僵局。特朗普在此期間未重提軍事打擊伊朗核設施的威脅,內塔尼亞胡認為美方施壓不足,甚至對特朗普產生不滿。

美伊談判遲遲沒有達到以色列的預期,內塔尼亞胡坐不住瞭。

5月,以色列調動彈藥,完成空中演習,有準備打伊朗核設施的跡象。5月28日,特朗普對內塔尼亞胡發出警告,不要輕舉妄動,不要對伊朗動武。

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國傢研究院院長 李紹先:

以色列若攻擊伊朗核設施,將引發連鎖反應:伊朗勢必報復以色列,而美國為保護盟友必然卷入沖突,導致局勢失控風險激增。

外媒披露,在以色列動手前一周,特朗普就知道瞭。但顯然他已經攔不住以色列。美國國務院宣佈,從中東撤走非必要工作人員,並在以色列開打前成立瞭一個特別小組,負責撤離事項。

這時的以色列,已經必須要動手瞭。最終動手的時間,定在瞭13日。

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國傢研究院院長 李紹先:

第六輪核談判定於15日舉行,各方普遍認為此輪談判具有實質性突破可能,美伊或達成協議。此前景令以色列高度警惕,其預判特朗普可能對伊讓步,遂於13日發動軍事行動,直接導致15日談判擱淺,最低限度實現攪局目的。

這次以色列還定點清除瞭哈梅內伊的親信沙姆哈尼。一個月前,他曾放話稱“伊朗願意承諾永不制造核武器,並銷毀高濃縮鈾庫存,以換取美國全面解除經濟制裁”,這番言論曾一度讓伊核談判撥開迷霧,分析認為,對準他下手,也說明以色列並不希望美伊談成。

Part.3

為瞭打伊朗,以色列已經做瞭幾步謀劃。

過去的一年,以色列先行拔除瞭大部分為伊朗所用的“抵抗軸心”力量。

2024年10月1日,以色列對黎巴嫩真主黨發起瞭地面進攻,曾經伊朗最得力的“猛將”真主黨幾乎被打殘。當6月13日以色列發動對伊朗的襲擊時,真主黨發文明確表示,不會參與兩方的爭鬥。

2024年12月8日,伊朗的重要盟友敘利亞巴沙爾政權倒臺。以色列徹底掌握瞭敘利亞的制空權。現在的以色列可以在空中暢通無阻,F-35都不用隱身瞭,甚至可以直接在空中加油。6月13日,以色列發佈瞭多條戰機視頻,其中就有加油機在空中給F-35加油的畫面。

伊朗剩下的“小弟”裡,隻有也門胡塞武裝沒有元氣大傷。

6月13日,以色列對伊朗襲擊發生後,胡塞隻能有限策應伊朗,向特拉維夫發射幾枚“巴勒斯坦-2”高超音速彈道導彈。此舉也遭到瞭以色列的回擊。以色列對也門發動瞭襲擊,並稱要定點清除胡塞領導層。

以色列在開打前,就已經派情報部門摩薩德深度滲透伊朗半年以上。6月13日,摩薩德罕見地發佈一條視頻,顯示兩名以色列秘密特工在伊朗境內發射導彈。

中東問題專傢 董漫遠:

以色列對伊朗的滲透與打擊已達其區域對抗的巔峰水平。近日,伊朗至少4處空軍基地及防空體系核心節點遭以色列預先部署的高智能武器精準打擊,其防空網絡關鍵環節被摧毀,導致伊朗整體防空能力顯著削弱。

更為致命的是,摩薩德對伊朗軍事管理系統的滲透。

6月15日,以色列最新斬首名單顯示至少10名伊朗軍事領導人,以及14名核科學傢被刺殺。此外,以色列幾乎一鍋端瞭伊朗空軍系統的高級軍官。當時,這些軍官正在伊朗的地下指揮中心開會。

據以色列透露,這次開會是以色列特工促成的,他們長期滲透,充分瞭解瞭伊朗空軍高層。並通過適時誘導,讓他們聚在一起,方便以色列的一次性打擊。

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國傢研究院院長 李紹先:

伊朗安全體系已被多方滲透,其脆弱性遠超單一國傢行為體影響。自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伊朗精英階層大規模外流,大量技術官僚、資本持有者及知識分子移居美國,形成長期人才斷層。同時,伊朗富裕傢庭長期將子女送往歐美教育體系,客觀上造成社會資源外流與文化認同分化。以色列摩薩德等情報機構則利用這一結構性漏洞,結合美國長期滲透積累的渠道資源,進一步加劇伊朗國傢安全體系的裂痕。

Part.4

最重要的是,以色列身後還站著美國,甚至一批中東國傢。

特朗普上臺後,恢復瞭拜登時期暫停的向以色列運送武器。截至5月27日,根據以色列國防部的數據,美國自2023年以哈沖突爆發以來,已經為以色列提供瞭超過9萬噸的軍火。

美國軍火在這輪以色列對伊朗的襲擊中,發揮瞭重要作用。

此外,據美媒披露,沙特在用雷達暗中幫助以色列。其實,在以色列動手前一周,已經知會瞭除敘利亞和伊拉克外的主要中東國傢。這些國傢,都沒有向伊朗通消息。沒被知會的敘利亞和伊拉克,當以色列軍機過境時,也沒進行過任何阻攔。約旦和沙特還為以色列提供瞭關於伊朗導彈的預警。

伊朗,實際上遭到瞭所有中東國傢的背叛。

為什麼多年來以色列一直想要拔除伊朗的核設施呢?

中東問題專傢 董漫遠:

伊朗已構建完整的核工業體系,涵蓋濃縮鈾生產、核廢料處理及鈾濃度動態調整能力,其技術突破持續引發美以戰略焦慮。盡管伊朗長期宣稱和平利用核能權利,但數十年間不僅培育瞭跨代際核科學傢梯隊,更通過技術迭代持續強化核能力,形成"技術能力-外交聲明"的雙重敘事。

就算準備多步,以色列想要徹底拔除伊朗的核設施,隻靠自己打還是不行的。以伊朗福爾多核設施為例,它深埋在大山下,距離地表800米,難以觸及。這也是為什麼以色列一直在號召美國的加入。但美國明確拒絕瞭。目前的特朗普,更想要的是與伊朗達成核協議。

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國傢研究院院長 李紹先:

美國深度介入的可能性極低。以色列當前呼籲美方支持,實則陷入戰略焦慮——伊朗反擊能力遠超預期,而特朗普黨內已爆發激烈分歧,譴責以色列冒險行徑可能將美國拖入中東新沖突。黨內強硬派要求特朗普停止對以無條件支持,而特朗普政府亦明確無意在中東開辟新戰場,預計其將轉向推動局勢降溫,而非直接與伊朗對抗。

對於伊朗和以色列來說,這場戰爭耗費巨大。而俄羅斯,埃及等國傢都對以色列對伊朗的軍事行動,表示譴責。

其中,俄羅斯近年來因俄烏沖突,地緣關系不利,與伊朗越走越近。兩國在1月17日還簽訂瞭《全面戰略夥伴關系條約》,俄羅斯總統普京還自請做伊以沖突的調解人。

分析認為,如果伊朗被逼急瞭,說不定會退出《核不擴散協議》,甚至封鎖控制石油外運的霍爾木茲海峽。

自6月12日起,國際油價開始一路上漲,雙方開戰後,更是飆升8%。

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國傢研究院執行院長 牛新春:

伊朗可用的戰略籌碼極為有限,其核心威懾手段——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實為雙刃劍。該海峽承擔全球20%原油運輸量,封鎖將引發國際油價飆升,對美歐經濟構成直接沖擊。但此舉將導致全球能源市場系統性震蕩,不僅損害石油消費國利益,亦將重創伊朗自身經濟命脈(石油出口占其財政收入30%以上)。因此,伊朗是否願承擔"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政治代價,成為其戰略威懾可信度的關鍵變量。

這些消息,都於美國無利。更糟的是,伊朗威脅攻擊美軍基地,美國被卷入戰爭的可能性在逐日增加。

6月1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平臺發文,宣稱伊朗與以色列很快將實現和平,澄清美國與以色列的攻擊毫無關系,並威脅伊朗,如果美國受到伊朗的攻擊,武裝部隊將全力以赴。

伊朗也不願意美國卷入。6月15日,伊朗放出消息,隻要以色列停止襲擊,它還是會回到談判桌前。這或許也是美國希望看到的結果。同日,伊朗再放消息,德黑蘭正在準備一場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意在“關閉以色列的戰爭機器”。

以伊之戰,恐怕一時難以平息。

制片人:宋陽

編導:夏莎

編輯:王津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