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著以色列和伊朗“隔空互毆”的戰局態勢愈發升級,一些人開始發出感嘆,認為當下發生的這幕大戲,像極瞭上世紀80年代兩伊戰爭時期著名的“導彈襲城戰”,即伊朗和伊拉克分別以手中的彈道導彈打擊對方重點城市。隻不過,與當年的“導彈襲城戰”有所不同,以色列隔空打擊伊朗的手段並非是從本土向目標發射導彈,而是更多的以航空兵部隊發動空襲為主。也就是說,這是一場“空中襲擊vs導彈打擊”的軍事較量。

伊朗導彈打擊以色列境內目標
於是乎,或許有人就要問瞭,這兩種不同形式的遠程打擊手段,究竟誰更有效一些呢?諸如中國和美國等世界級軍事大國,又更加偏愛哪種手段呢?不妨來簡單談一談。首先要說的是,這兩種遠程打擊手段可謂是各有利弊,很難說誰比誰更強,因為它們的優點和缺點實在是“都太明顯”瞭。

以色列擁有中東地區最強大的空中戰力
以色列方面偏愛使用空襲的方式打擊對手,這種打擊手段最大的優點,就在於駕駛戰機並發射彈藥的飛行員處於全程的“人在回路中”。如此一來,就能夠隨時對打擊行動進行調整,如在任務途中選擇新增或減少打擊目標。尤其是當一些在此前的任務規劃中並未被包括在內的新目標,以突然出現的方式進入打擊范圍之時,飛行員即可立即進行決策判斷,對某些很可能隻會短暫出現的高時敏且高價值目標實施精準打擊。說白瞭就是,空襲行動的突出優勢,就在於打擊時效性強、調整起來十分靈活且打擊精度高。

建設並維持一支空軍的成本投入極高
不過,其缺點也很顯著,那就是成本極高。這裡說到的成本不隻包括裝備磨損和燃料消耗,更在於組建、培養和維持一支具有一定規模的航空兵部隊所要投入的成本,如飛行員的培養、地勤人員的培養、裝備體系的建設、後勤維護體系的建設、機場和機庫等基礎設施體系的建設等等。

建設並維持一支空軍的成本投入極高
很顯然,這些都需要花費不菲的金錢、時間、人力和物力等成本。別說是中美俄這樣的“上三常”國傢的空軍,就算是以色列空軍這種裝備規模僅為數百架戰機的中型空軍,使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所需的成本,也絕對算得上是天文數字瞭。從中不難明白,打造一支強大且先進的航空戰力,究竟有多麼難。

伊朗更多地選擇瞭發展導彈類武器
與之相對,伊朗的遠程打擊手段則以導彈類武器為主。相比起由飛行員駕機組成編隊並奔赴目標空域附近開展打擊,以導彈類武器實施打擊的最大優勢,就是“成本低、見效快”。隻要這個國傢的軍工業水平能拿出諸如大中型火箭發動機、簡易制導系統、航空煤油和耐高溫材料等產物,且具備相關產能,那就能在較短時間內擁有一定的遠程火力投射能力。

伊朗研發的多款彈道導彈
對於如伊朗這樣的空軍實力極度有限且“錢袋子不夠鼓”的國傢來說,彈道導彈類武器可為其省去建設和維持一支強大空軍所需的各類花費,實施遠程打擊之時,也不需要搞什麼復雜且高難度的任務策劃、戰機飛行航路規劃和組織救援力量時刻待命等。因此,彈道導彈類武器有時也被稱為“窮國的遠程殺手鐧”。

伊朗齊射彈道導彈
然而,此舉的缺點同樣明顯,那就是一旦導彈發射,就很難十分靈活地對目標進行調整、特別是難以根據情況的實時變化而進行多次調整。另外,對於一些可能處於移動狀態目標,抑或是突然出現的高時敏性目標,中低水平彈道導彈類武器的打擊效能也十分有限,畢竟不是誰都有著如同中國這樣的能研發出“反艦彈道導彈”的技術實力。

中國同時擁有強大的航空戰力和導彈戰力

中國同時擁有強大的航空戰力和導彈戰力
所以說,整體看來就是一句話,“有錢的國傢更傾向於發展空軍和組織空襲,沒錢的國傢則更加偏愛於發展彈道導彈類武器”,以色列和伊朗基本就是在二者之中進行瞭二選一。那麼,對於中美等世界級軍事大國來說,該如何做這道選擇題呢?答案很簡單,那就是“小孩子才做選擇,大人全都要”。從強大的航空兵部隊到同樣強大的導彈部隊,都是必不可少的東西,中國不會讓自身的遠程火力投射能力出現短板,而是要以“多向發展、齊頭並進”的方式實現協同互補,這就是實力強悍的大國和實力一般般的中小型國傢的區別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