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金磚峰會的握手餘溫尚未散盡,中印關系卻因一場印巴空戰再度蒙上陰霾。
印度在印巴沖突慘敗後,媒體與退役將領們齊刷刷將矛頭指向中國,無端指責"中方為巴鐵提供衛星支持",兩國剛回暖的關系瞬間跌入冰點。

可就在硝煙味最濃的六月,印度海岸警衛隊頂著十米火浪沖向爆炸貨輪的驚險一幕,意外撬動瞭僵硬的外交齒輪。
之後中國罕見的感謝瞭印度,印度的態度也是突然180度大轉彎,宣佈終止瞭一項與臺灣進行瞭長達十多年的項目!
這到底是咋回事?


6月9日,印度喀拉拉邦海域一艘貨輪突然發生瞭爆炸,當貨輪冒出滾滾濃煙時,時間就是生命。印度政府反應迅速,立即調遣附近商船協助救援,海上警衛隊更冒著二次爆炸的風險沖向火海滅火救人,最終救出瞭18人,失蹤4人。
在獲救的18人之中,有12名中國人,其中還有4名來自我們的寶島臺灣。

雖然還有兩名來自中國臺灣省的船員不幸失蹤,但印方在危急時刻展現的效率和人道精神贏得瞭國際贊譽。
中方對此的回應迅速而有力,中國駐印度大使館第一時間在社交媒體發聲,明確感謝印度政府和救援部門,並對傷者表達慰問。

這聲“感謝”分量不輕,發言人著重點明獲救及失蹤的臺灣省船員都是“中國船員”。
中國大使館代表全體船員致謝的姿態,也清晰傳遞出核心立場,無論來自大陸還是臺灣,都是中國人,中國政府是唯一合法代表。

這番發言,既是對印方人道救援的真誠贊賞,更是在敏感時刻對“一個中國”原則的無聲重申。
人道主義的掌聲未落,印度方面就亮出瞭一個更重磅的動作,瞬間讓臺當局陷入慌亂。


中印關系近年波折不斷,如同在崎嶇山路上行進的大車。盡管2024年金磚峰會帶來些許暖意,但印度對華的強硬姿態始終讓兩國關系難有實質飛躍。
就在上個月,印度四個邦還大張旗鼓地組團竄訪臺灣,參加所謂“臺灣-印度投資策略夥伴論壇”,創下印度地方官員訪臺規模之最。

不少分析認為,這不過是印度在印巴空戰失利後,將對中巴合作的不滿情緒,一股腦發泄在臺灣問題上搞“報復”。
可沒過多久風雲突變,據印度媒體報道,印度外交部近期突然通知臺當局,決定終止一項已持續十多年的“合作關系”,將原本設在臺灣的外交人員中文培訓項目,直接轉移到中國大陸。

這一釜底抽薪之舉讓臺當局措手不及,除瞭“跳腳”要求印度給出“合理解釋”外,顯得束手無策。
印度此舉,無異於在官方層面明確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將所謂的“官方合作”徹底斬斷。
印度態度為何急轉?臺面下的真正推手,大概藏在看似不起眼的礦產資源裡。


自從中國4月份對稀土出口開始進行管制之後,印度企業叫苦不迭,紛紛向政府抱怨,中國的稀土管制快把他們逼上絕路瞭!
印度商務和工業部長戈亞爾也無奈證實,由於中方限制稀土永磁體出口,印度汽車制造等關鍵行業受到嚴重沖擊。

更讓印度焦慮的是,其雄心勃勃的電動汽車計劃正因此搖搖欲墜,印度政府在6月初要求制造商實現50%本地化率的目標,但在稀土斷供的陰影下,這幾乎成瞭“不可能的任務”。
彭博社透露,印度政府正考慮放寬這一硬性要求,否則吸引投資將化為泡影。

面對困局,印度試圖自救,暫停履行與日本長達13年的稀土出口合同,優先保供國內。更是豪擲約137億啟動“國傢關鍵礦產使命”,向私營資本開放稀土勘探開采。
印度政府甚至還想拉攏美日澳的“四方安全對話”構建新供應鏈,戈亞爾部長信心滿滿,聲稱印度政府、企業、創新者正齊心協力。在他看來,從中長期看,印度必是贏傢!

可現實十分冰冷,中國掌握著全球稀土開采量的61%和精煉量的91%,這種主導地位是幾十年深耕產業鏈、技術積累和國傢戰略的成果。

而印度雖有世界第三的稀土儲量,卻嚴重依賴進口,精煉加工能力更是短板。印度媒體《鑄幣報》直言,這些補救措施“遠遠不夠”。《印度時報》更是清醒點破,印度想完全“脫鉤”中國既不現實,也非一日之功。
此前印度砸重金試圖擺脫對中國原料藥的依賴,結果進口量反增13%,教訓歷歷在目。
中國在稀土領域的優勢絕非偶然,其強大的國傢支持、頂尖加工技術和人才儲備構築的生態壁壘,讓任何挑戰者都需直面巨大艱辛。


可以看出,印度終止與臺十年培訓項目的舉動,是政策層面的實質性糾偏。但將臺灣問題視作對華談判籌碼的想法註定是錯誤的道路,正如中方多次強調的,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政,不容任何外部勢力交易。
印度真正需要的是對這一核心問題的正確認知,這才是兩國關系行穩致遠的基石。
參考資料印度海域船隻爆炸 有中國船員獲救另有2人失蹤 新華社新媒體2025-06-11
中國稀土影響零件本地化,印度被迫放寬條件 觀察者網2025-06-16
印度:為擺脫中國,稀土不賣日本瞭 觀察者網2025-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