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奇觀:騰飛的伊拉克 20年gdp增長1200%,民主的力量

這個世界上,有些事情其實是違反瞭我們通常的認知的,就比如在大多數人眼裡,提到伊拉克,必定想到的是這是一個經濟發展滯後、沖突不斷、四處可見廢墟的國傢,而且還有美軍駐紮,連國傢的自主權都不能真的捏在手裡。

但實際上經濟數據顯示,從2003年伊拉克戰爭之後到現在,伊拉克的GDP增長瞭大約1200%,造就瞭一個世界經濟的“奇觀”。

為什麼伊拉克能夠創造出如此的經濟奇跡?多方面因素都在影響著伊拉克的經濟的發展。

· 從國庫充盈到負債打仗

伊拉克有著悠久的文明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蘇美爾人時期,不過現代伊拉克王國是1921年才真正成立的,但這時候的伊拉克還在英國的控制之下,直到1932年,伊拉克終於獲得瞭完全獨立。

但獨立之後,伊拉克的日子過得也不怎麼樣,國內有親西方派和阿拉伯民族主義的矛盾不斷撕扯,經濟發展不怎麼樣,人民的日子也過得十分糟糕。糟糕的日子,大傢自然不願意忍耐,隨後就是軍事政變、國王被趕下瞭臺,伊拉克共和國走上瞭歷史舞臺。

此後歷經幾任總統,國傢的權柄總算在1979年交到瞭薩達姆·侯賽因手上,眾所周知,他對於伊拉克產生瞭深刻的影響。

由於上世紀70年代油價飛漲,伊拉克這個石油儲量位居全球前五的國傢自然是踩在瞭“時代的紅利”上,靠著賣石油,成為瞭中東地區最富有的國傢。有資料顯示,吃著石油的紅利,當時伊拉克國民的年收入為5500美元,傢傢戶戶都有房屋和汽車,巴格達街頭到處都是打扮時髦的女性,整個國傢充滿瞭欣欣向榮的氣息。

國傢有錢瞭,薩達姆還提高瞭國傢福利,大搞免費教育、醫療保障等,確實也給人們帶來瞭很多福利。

這個時候,伊拉克國庫充盈,人民生活得也不錯,誰能想到,沒過多久,這個國傢就陷入瞭水深火熱之中。

隨著國傢財富的積累,薩達姆的野心也不斷膨脹,他大力發展軍事力量,希望能夠真正成為一個地區強國。隨後,他發動瞭兩伊戰爭、科威特戰爭,試圖證明自己在中東地區的強國地位。

但這兩場戰爭都沒有帶來預想中的結果。兩伊戰爭打瞭整整8年,伊拉克付出瞭慘重的代價,但卻沒能撈到什麼好處,反而讓自己從國庫充盈變成瞭負債百億,這都不能用“賠瞭夫人又折兵”來形容瞭。

而薩達姆對科威特的侵略,更激起瞭美國的強烈反應,美國對伊拉克進行瞭嚴厲的經濟制裁,讓伊拉克的經濟狀況進一步惡化。

到2003年,美國又打著“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民主自由”的旗號,發動瞭伊拉克戰爭,經此一役,美國殺死瞭薩達姆,將伊拉克打成瞭廢墟,也將伊拉克的經濟徹底摧毀。

· 伊拉克戰爭後,伊拉克經濟再度騰飛

由於戰爭的影響和媒體的報道,人們對於伊拉克的印象一直都是滿目瘡痍、經濟停滯,覺得伊拉克就是一片廢墟、遍地都是美國大兵,經濟發展非常落後。

但其實如果要從數據上來看,從戰爭結束後到現在,伊拉克經濟已經增長瞭1200%:2003年,伊拉克GDP隻有219億美元,2024年,其GDP為2114億美元——這還是連續兩年下跌之後的數據,2022年,伊拉克的GDP為2866億美元。不得不說,這確實是一個經濟騰飛的奇跡瞭。

那麼,為什麼伊拉克的經濟能夠實現騰飛呢?有人說,這是因為伊拉克實現“民主”瞭。

戰爭之後,薩達姆政府被推翻瞭,美國扶植起一個“臨時管理當局”來讓伊拉克進行“民主改革”。

可以想到的是,伊拉克在美國的推動之下走上瞭所謂的“民主道路”,到2005年,該國正式按照新憲法選舉瞭議員,成瞭一個議會制共和制的國傢。

如果真的要按照民主的角度來看,伊拉克的這套體系,其實是“漏洞百出”的,到底是否適合伊拉克也很難說,但這套“民主制度”有一個很重要的成功因素:符合美國的期待。

因為伊拉克實行瞭符合美國期待的制度,所以伊拉克終於有瞭和國際社會“合作”的機會。加上不管好壞,好歹政府是建立和運行起來瞭,伊拉克也有瞭相對穩定和連續的政策,這就有瞭進行國傢建設和發展經濟的基礎。

伊拉克經濟發展的最主要推動因素就是石油,石油出口幾乎是伊拉克的全部收入來源,離開瞭石油,伊拉克的經濟就得全面崩盤。

伊拉克戰爭剛結束的時候,伊拉克的基礎設施基本都被打沒瞭,石油設施自然也是類似,所以每天的石油產量可以說是“聊勝於無”。不過,畢竟美國推動伊拉克的“民主”就是為瞭石油,所以,在以美國為首的各大國際石油公司的“支持”下,伊拉克的石油產量迅速攀升。

2019年的數據顯示,當時伊拉克每天能夠出口近480萬桶石油。

在這接近20年的時間裡,國際油價也有過好幾次高位,這讓伊拉克的收入迅速翻番,發展國傢經濟自然也更有動力瞭。

除瞭石油之外,國際援助也給伊拉克的經濟發展起到瞭很大的幫助。這還得從伊拉克的“民主化”說起,因為薩達姆政權被推翻,伊拉克建立瞭一個能夠讓美國滿意的“民主制度”,所以,美國也不說要制裁伊拉克瞭,還拿出瞭200億美元來幫助伊拉克進行建設。

在美國的帶領下,其他國傢也湊瞭一百多億幫助伊拉克進行修建石油設施、發電站,以及修建道路等。

除此之外,世界銀行、IMF也都給伊拉克提供過貸款,幫助伊拉克政府穩定財政體系。比如,就在2015年,由於油價下跌導致伊拉克出現瞭嚴重的財政赤字,世行就向伊拉克提供瞭12億美元的貸款。

在伊拉克重建和經濟發展的道路上,中國政府也提供瞭不少幫助。早在2015年,伊拉克就和中國進行瞭“一帶一路”共建合作,並且和多傢中國企業簽訂瞭城市建設、橋梁建造的合同,促進國傢基礎設施的建設。

在2021年的,中國和伊拉克簽訂瞭一份關於建設學校的協議,中方承諾將援建1000所學校,幫助伊拉克恢復其教育系統。

除此之外,中國還幫助伊拉克建設光伏發電站,幫助伊拉克穩定電力供應。

從這一角度來看,伊拉克的經濟發展與“民主”有一定的關系,因為如果不是建立瞭“民主”制度,美國也不會對伊拉克的發展提供支持,甚至還會繼續阻撓伊拉克的發展,但如果要說伊拉克的發展是“民主的力量”,不如說這是“石油的力量”。

而且,在伊拉克這20多年的經濟發展當中,成就當然是存在的,問題和隱患同樣是存在的。

· 經濟發展的背後,隱患叢生

因為經濟發展過於依賴石油,導致伊拉克的經濟發展十分“不穩定”,一旦油價暴跌,伊拉克的GDP也會隨之暴跌。比如,2020年,國際油價暴跌,伊拉克的GDP就縮水瞭超過11%。

當然,伊拉克政府也知道不能繼續如此依賴石油發展經濟,所以就在國際油價暴跌的2020年,伊拉克政府就提出要同時發展農業、旅遊業、數字經濟等多種形式的經濟,爭取在2030年將“非石油收入”提升到15%。

雖然這個比例仍然不是很高,但至少可以讓伊拉克的經濟發展情況更加“健康”一些,哪怕國際油價波動,也不至於讓人民“吃不上飯”。

此外,雖然伊拉克的GDP在這20多年的時間裡增長瞭超過1200%,但哪怕在巴格達,也是四處可見因為戰爭和沖突所留下的廢墟,媒體報道顯示,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蘇爾也有許多地方至今是滿目瘡痍。

伊拉克年輕人也曾對記者表示,自從2003年之後,他們就再也沒過過什麼好日子。數據顯示,到2023年年初,伊拉克仍有1/4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政治沖突、不安全的環境、脆弱的基礎設施仍然是伊拉克普通人民最大的困擾。

還有人表示,美國至今仍在對伊拉克的各個領域施加幹涉,阻撓伊拉克的政治或者其他方面的崛起,這對伊拉克造成瞭很多負面影響。看起來,雖然伊拉克建立瞭符合美國期待的“民主”制度,但這可能也並不是伊拉克人民想要的、真正的民主。

此外,伊拉克嚴峻的貪腐形勢、日益嚴重的宗教沖突都在影響著國傢經濟發展,這些都是伊拉克亟待解決的問題。

但不管怎麼樣,經濟發展總是給人希望的,伊拉克民眾對未來也有著自己的期待。不少伊拉克年輕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希望未來可以有更多中國公司進入伊拉克,進行投資或者基礎設施建設,這才能夠給伊拉克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真正促進伊拉克的經濟發展,給伊拉克一個成功的未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