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鬥南社區畢氏宅院內,鑼鼓聲聲、戲韻悠揚,一場以“融入現代生活——非遺正青春”為主題的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熱鬧啟幕。

活動由昆明市呈貢區文化和旅遊局、鬥南街道辦事處、龍城街道辦事處主辦,呈貢區文化館、鬥南社區、古城社區承辦,通過滇劇、花燈表演及非遺技藝體驗,生動演繹本土文化魅力,推動非遺保護意識深入人心。
戲曲傳薪火:花燈滇劇共繪非遺畫卷
上午10:00,花燈專場演出率先拉開帷幕。老年大學藝術團、蓮花花燈團等呈貢本土優秀團隊輪番上陣,《探幹妹》《轉移》《請老爹》等經典花燈歌舞與花燈戲片段輪番上演。省、市、區級花燈傳承人同臺競技,載歌載舞,演繹古往今來的生動故事、民風民俗。臺下觀眾跟著節奏輕哼,不少老人眼含熱淚:“這就是我們小時候的‘田間戲’,如今更鮮活瞭!”


演出間隙,一場特別的“頒證儀式”為活動註入莊重感——呈貢區文化和旅遊局、龍城街道、鬥南街道相關負責人為呈貢區第七批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高慶、李輝、李翠仙頒發證書。“非遺技藝是傳統文化的根脈,今天接過證書,更覺責任重大。”傳承人們表示,未來要將技藝精益求精,並帶動周邊的人,通過非遺進校園、進社區等方式,讓呈貢非遺融入年輕一代。


下午1:30,滇劇專場同樣人氣高漲。鬥南戲劇愛好者協會帶來的《京娘送兄》《戰城》《遊禦園》等經典劇目,以高亢的唱腔、華麗的服飾和細膩的程式化表演,展現瞭滇劇的獨特魅力。
技藝零距離:指尖非遺激活生活美學
與劇場內的熱鬧呼應,畢氏宅院外圍的非遺技藝展示與體驗區同樣人氣爆棚。7個非遺項目的傳承人“各顯神通”:菱角制作技藝省級傳承人李留美耐心教現場體驗者用麥稈編織一個個精致的菱角;瓦貓省級傳承人羅愛軍、市級傳承人張航用陶土捏出憨態可掬的“鎮宅神獸”,講述其守護傢宅的民俗寓意;剪紙達人杜平、肖興蕊手中的剪刀上下翻飛,片刻,一個個生動形象人物景物等躍然紙上;刺繡傳承人楊秀美、肖秀珍忙著給觀眾們展示漂亮實用的繡花鞋,兒童帽;民間繪畫傳承人卓麗萍、楊艷忠耐心指導前來體驗的小朋友一筆筆畫出心中夢想……


呈貢遺珍映古今,山水文脈共傳承。帶著孩子參與體驗的王女士說“以前覺得非遺離生活很遠,今天才發現,它們就藏在我們的日常裡——瓦貓在屋頂守護傢園,剪紙貼在窗上增添年味,民間繪畫讓我的傢鄉我的生活用畫的形式呈現出來,原來非遺從未遠離。”
共話傳承路:讓非遺“活”在當下、“火”向未來
人民的非遺,人民共享。此次活動,通過“政府主導、街道協同、社區參與、群眾互動”的模式,既匯聚瞭區文化館等專業機構的力量,也發動瞭呈貢區老年大學藝術團、鬥南戲劇愛好者協會、小蓮花藝術團等民間團體,更邀請非遺傳承人“手把手”教學,構建起“展示+體驗+傳承”的全鏈條非遺傳播體系。據統計,活動全天吸引轄區各級非遺傳承人、社區居民、遊客等500餘人參與。從白發蒼蒼的老藝術傢到好奇體驗的小朋友,從傳統技藝的堅守者到熱情捧場的觀眾,這場非遺盛宴不僅是一次文化的“活態展示”,更搭建起傳承與創新的橋梁。




近年來,呈貢區持續加大非遺保護力度,現有菱角編制技藝、瓦貓制作等多項省、市、區級非遺項目,形成瞭“保護為主、傳承為要、創新為魂”的發展路徑。本次“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正是以“非遺正青春”為切口,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深度融合,讓非遺從“博物館”走向“生活圈”,為呈貢文化強區建設註入新動能。
據悉,6月28日下午1:00至下午4:00,“花燈煥彩”專場演出將在龍城街道古城社區戲臺舉行。此次演出包含傳統花燈劇目與現代新編小戲,將現代生活題材與傳統花燈藝術融合,以創新形式吸引年輕群體關註,傳遞非遺保護的理念;讓傳統藝術的經典魅力跨越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