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智庫:美國已玩不起“美中大戰”,全國堪用的船員才1萬3千人

美國的商船隊如今就像個空殼子,船少得可憐,水手更是稀缺到讓人咋舌,隻有13500人能上崗。

哈德遜研究所的專傢直截瞭當指出,要是真打起什麼“美中大戰”,美國壓根沒本錢支撐前線的海運補給。

船不夠,人不夠,後勤拉胯,超級大國的海上霸權早就名不副實。

美國商船隊的現狀可以用一個詞概括:慘淡。

美國註冊的商船總數隻有182艘,基本都跑國內航線,比如從西海岸到夏威夷,或者從德州到佛羅裡達。這些船受《瓊斯法案》限制,必須用美國船、美國水手,主要運些石油、糧食之類的基礎物資。

放眼國際航運,美國的影子幾乎看不到。全球貨運市場上,集裝箱船、油輪、散貨船大多掛著巴拿馬、利比裡亞或者馬紹爾群島的旗子。

數據顯示,全球商船總噸位的90%以上都掌握在非美國國傢手裡,美國的份額連1%都不到。跟二戰時期相比,那會兒美國四年造瞭5777艘貨船,撐起瞭整個盟軍的後勤,現在的182艘簡直是笑話。

船少還不是最要命的,水手少才是真坑。據美國海事局2023年的統計,全國職業水手總數隻有13500人。

這裡面,6000人已經被軍事海運司令部征用,專門給海軍的補給艦和預置船幹活。剩下的7500人得撐起民用航運,比如保障沿海城市的物資供應。

算下來,真正能抽調去打仗的水手可能連5000人都不到。

現代商船雖然自動化程度高,一艘船可能隻要10到15個水手,但就算按最低標準,13500人也隻能勉強湊齊1000艘船的船員。

水手短缺的背後還有個更紮心的問題:老齡化。

美國水手的平均年齡是46歲,而且還在往上走。海員工會的報告說,過去十年,每年退休的水手都比新人多。

年輕人為啥不幹這行?原因很簡單,錢少、活苦、沒前途。水手的工資雖然比普通藍領高點,但跟高強度的工作環境比,性價比太低。

在船上幾個月見不到陸地,信號差、娛樂少,還要隨時應對風暴和機械故障。相比之下,去亞馬遜倉庫搬貨或者開卡車都比這輕松。

培訓水手也不便宜,一個合格的商船水手得學好幾年,航海、機械、急救樣樣得會。企業嫌培訓成本高,寧願雇現成的老水手,結果新人更不願意入行,惡性循環。

造船業的衰落跟水手問題一樣嚴重,美國曾經是造船大國,二戰時造船廠遍佈沿海,工人三班倒,船一艘接一艘下水。

美國幾大造船廠全靠軍艦訂單活著,民用船基本不造,因為成本高、效率低。

想造一艘液化天然氣船或者超大集裝箱船,美國的造船廠不僅價格貴得離譜,連技術都跟不上。

美國民用造船的全球市場份額不到0.5%,連意大利和土耳其都不如。

這種工業基礎的崩塌,直接讓美國在戰時補船的能力接近於零。

美國軍方的戰略規劃卻完全沒跟上現實,過去幾年,海軍熱衷於推“分佈式作戰”和“網絡化作戰”,核心是把戰鬥力分散到小型艦艇、無人機和無人潛航器上,理論上能降低成本、分散風險。

但這套玩法對後勤的要求高得嚇人。每艘小船、每個無人機群都需要燃料、零件、彈藥,這些東西得靠商船運過去。

可現在的商船隊,數量少得連和平時期的國內航運都快撐不下去瞭,更別提戰時跨洋補給。

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的一份報告算瞭筆賬:要維持現有商船隊和後勤艦隊的正常運轉,和平時期就需要12000名水手。

如果打仗超過半年,還得再補4000人。可美國上哪兒找這4000人?根本不可能。

更麻煩的是,美國的後勤體系已經捉襟見肘,海軍在太平洋搞瞭一次大規模演習,模擬對抗敵方艦隊。

結果演習剛到一半,好幾艘補給船就因為水手不夠、調度不靈,遲遲到不瞭指定位置。演習指揮部隻能臨時改計劃,減少小型艦艇的任務量。

這還隻是演習,真打起來,後果不堪設想。

美國航運危機的根子可以追溯到過去幾十年,全球化讓資本傢們發現,雇發展中國傢的水手、用外國的船成本低得多。

美國企業紛紛把船註冊到巴拿馬、利比裡亞這些地方,船員也從菲律賓、印度招,省下的錢全進瞭股東的口袋。

這種短期逐利的做法,徹底掏空瞭美國的海運人才庫。造船業也一樣,民用船訂單早就不賺錢,造船廠要麼轉型軍工,要麼關門大吉。

結果就是,美國的海運和造船能力被自己人一點點搞廢瞭。現在想補救,談何容易。

2024年初,美國國會終於坐不住瞭,趕緊通過瞭個《美國造船振興法案》,打算砸50億美元重振造船業,順便給水手培訓項目撥點款。這法案聽著挺唬人,但實際操作起來問題一大堆。

造船廠想擴產能,得先招技術工人,可現在連焊工都缺,哪兒來的船體設計師和工程師?

水手培訓也一樣,新開的幾所海員學校招生情況慘淡,2024年全國新增水手不到300人,遠沒達到預期。

法案的補貼大多流到瞭大企業手裡,真正用到培養人才上的錢少得可憐。

海員工會的人私下抱怨,這法案更像是給造船廠高管發獎金,基層水手沒撈到啥實惠。

海軍這邊也開始補窟窿,海軍部長宣佈跟韓國、日本的造船廠簽瞭合作協議,把一部分後勤船的建造任務外包出去。

這招雖然能應急,但也暴露瞭美國自己的造船能力有多拉胯。

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造船和水手培養不是一兩年能搞定的,少說也得十年八年。可國際形勢等不瞭那麼久,海軍的壓力隻會越來越大。

美國航運的衰落是個系統性問題,幾十年的政策失誤、企業短視、資本逐利,把一個曾經的造船和海運大國變成瞭後勤瘸子。

未來幾年,美國可能會繼續砸錢補窟窿,但能不能爬出這個坑,誰也不敢打包票。

參考資料

歐亞系統科學研究會:破冰還是陣痛? 美國三大智庫共謀造船業重振方案 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