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中越戰爭爆發,這場短暫卻激烈的沖突震動瞭東南亞。
越南領導人黎筍在當年的一場演講中指出,這場戰爭的根源並非一時之爭,而是早在1954年日內瓦會議時便已埋下隱患。
他的演講不僅回顧瞭中越關系的裂痕,還試圖以此凝聚國內支持,應對戰後困境。

黎筍,原名黎文潤,1907年4月7日出生於越南廣治省一個貧窮的農村傢庭。他早年生活艱難,傢中靠微薄的農耕收入養活五個孩子。青少年時期,他接觸到法國殖民教育,學習法語,同時通過地下渠道閱讀馬克思主義書籍,逐漸萌生革命意識。
1920年代,他在河內鐵路公司工作,借此機會結識共產主義者,思想日益激進。1928年,他加入越南革命青年同盟,開始從事秘密宣傳和工人運動。

1930年,黎筍參與創立印度支那共產黨,成為核心成員之一。不久後,他因革命活動被法國殖民當局逮捕,入獄五年。獄中歲月磨礪瞭他的意志,出獄後他繼續投身抗法鬥爭。
1939年,他再次被捕,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後獲釋,隨即加入胡志明領導的越盟。抗法戰爭期間,他參與奠邊府戰役的籌備,展現出卓越的組織能力。1954年奠邊府勝利後,越南贏得抗法戰爭的轉機,他留在北方擔任黨中央重要職務。
1960年代,隨著胡志明健康惡化,黎筍逐漸成為北越實際領導人。1969年胡志明去世後,他正式當選越南共產黨總書記,領導國傢走向統一。1975年越南南北統一,他站在歷史舞臺中央,但目光很快轉向與鄰國的緊張關系。
他的領導風格強硬果斷,尤其在對外政策上,堅持獨立自主,這為中越沖突埋下瞭伏筆。1986年,他因肝病在河內去世,享年79歲,留下瞭一個統一卻滿目瘡痍的國傢。

1954年是中越關系的一個關鍵節點。那年4月,日內瓦會議召開,旨在解決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經過數月談判,7月21日,《越南停止敵對行動的協定》簽署,越南以北緯17度線為界分為南北兩部,計劃於1956年舉行全國選舉實現統一。
然而,這份協定並未帶來持久和平,反而成為中越矛盾的起點。黎筍在1979年演講中提到,他認為日內瓦會議的分治方案損害瞭越南利益。他指出,中國代表周恩來在會議中主導瞭分治提議,迫使北越接受分裂。
黎筍認為,這是中國試圖遏制越南統一,維護自身在東南亞的地緣優勢。然而,歷史資料顯示,日內瓦會議的結果是多國妥協的產物,北越代表范文同在簽字時並未公開反對,黎筍的指責更多反映瞭他個人的解讀和積怨。
分治後,北越開始秘密向南方滲透,組建遊擊隊,準備統一戰爭。這與中國的和平建議相悖,加劇瞭雙方分歧。1950年代末,黎筍頻繁視察南方地下組織,堅定瞭通過軍事手段實現統一的決心。這種策略上的差異為日後沖突埋下瞭隱患。

1960年代,中越關系表面上因共同的共產主義目標而緊密。中國在越南戰爭期間向北越提供瞭大量援助,包括武器、糧食和經濟支持。
據統計,1965年至1975年間,中國援助總額超過200億美元,派遣瞭數萬名工程人員協助修建基礎設施。然而,這種援助並未消除雙方在戰略上的分歧。
黎筍對中國的意圖充滿疑慮。他在1979年演講中回憶,1960年代中期,中國提出派兵幫助北越修路,他斷然拒絕,認為這是中國試圖掌握越南地形,為未來可能的軍事行動做準備。當時中蘇關系惡化,中國擔心北越過於依賴蘇聯,援助中常附帶政治條件。
1968年的春節攻勢是北越軍事戰略的高潮,也是中越分歧的縮影。這場攻勢雖震撼瞭美國,卻導致越軍損失慘重,傷亡超過6萬人。
中國曾警告大規模行動可能得不償失,但黎筍堅持推進,並將失敗的部分責任歸咎於中國援助不足。這種相互指責進一步加深瞭裂痕。

1975年,越南實現南北統一,黎筍領導下的新政府面臨內外雙重挑戰。對內,經濟亟待重建;對外,與中國的關系迅速惡化。
1972年尼克松訪華標志著中美關系緩和,黎筍將此視為中國犧牲越南利益的證據。他在演講中憤怒地提到,中美秘密談判是以越南的抗美鬥爭為籌碼,這讓他對中國的信任蕩然無存。
與此同時,中蘇分裂迫使越南在兩大社會主義陣營間做出選擇。黎筍采取瞭“騎墻”策略,既接受中國援助,又與蘇聯靠攏。
1978年,越南加入蘇聯主導的經互會,並簽署25年互助條約,中國將其視為對蘇聯的全面倒戈。同年,中越邊境沖突加劇,雙方在浦念嶺、友誼關等地頻繁交火,局勢一觸即發。
越南對柬埔寨的政策成為導火索。1978年12月,越南入侵柬埔寨,推翻瞭中國支持的紅色高棉政權。中國視此為對自身影響力的直接挑戰,決定采取軍事行動。
黎筍在演講中將這些事件串聯起來,稱中國自1954年起便有控制東南亞的野心,試圖以此為戰爭正名。

1979年2月17日,中國軍隊越過中越邊境,戰爭正式爆發。中國宣稱此舉是“自衛反擊”,意在“教訓越南”。越南則依托地形頑強抵抗。
戰爭持續約一個月,中國占領若幹邊境城鎮後於3月16日撤軍。雙方均宣稱勝利,但傷亡慘重,估計各有約3萬士兵死亡,3.5萬受傷。
戰後,黎筍發表瞭1979年演講,追溯沖突根源,強調中國自1954年以來對越南的敵意。他試圖以此呼籲全國保持警惕,並加強與蘇聯的聯盟。
然而,戰爭對越南經濟造成沉重打擊,國際孤立加劇,國內重建舉步維艱。邊境沖突在戰後仍斷續發生,直到1991年兩國關系正常化。

黎筍去世後,越南進入“革新開放”時代,逐步修復與中國的關系。他的強硬政策雖促成瞭國傢統一,卻因對中國的誤判導致瞭戰爭。
他的“騎墻”策略短期內爭取瞭資源,卻為沖突埋下伏筆。今天的越南在經濟發展中找到新定位,但那段歷史提醒人們,誤解與猜忌如何在國傢間悄然發酵。
黎筍的演講雖帶有主觀色彩,卻真實反映瞭越南對大國博弈的復雜情感。1954年的分治、1960年代的援助分歧、1970年代的戰略對立,層層疊加,最終釀成1979年的戰火。
中越戰爭是兩國數十年恩怨的集中爆發。黎筍的1979年演講試圖為這場沖突尋找歷史依據,盡管其中不乏偏見,卻也折射出民族自立與大國角力的糾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