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的清晨,薄霧籠罩著城墻,諸葛亮站在城樓上,遠眺北方。他的眉頭緊鎖,手中的羽扇也停止瞭搖動。
"丞相,探馬來報,司馬懿率領十五萬大軍已過渭水,距此不足三十裡。"薑維快步走上城樓,聲音中難掩焦慮。
諸葛亮輕輕點頭,目光依舊望向遠方:"比我預想的來得更快。我軍主力何在?"

"趙雲將軍已率主力前往箕谷,城中僅餘老弱殘兵兩千餘人,糧草輜重亦未及轉移。"薑維的聲音越來越低。
城墻上陷入短暫的沉默。諸葛亮轉身望向城內,街道上百姓仍在正常生活,絲毫不知危險將至。
"傳令下去,打開城門,撤去所有城防,命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諸葛亮突然說道。
薑維大驚:"丞相!這豈不是自取滅亡?"

諸葛亮微微一笑:"司馬懿多疑,我自有妙計。速去準備,另尋兩個伶俐書童來見我。"
半個時辰後,兩個約莫十二三歲的少年站在諸葛亮面前。一個面容清秀,眼神靈動;另一個略顯沉穩,舉止有度。
"你們叫什麼名字?"諸葛亮溫和地問道。
"小人明心。"沉穩的少年回答。
"小人清風。"靈動的少年緊接著說。
諸葛亮滿意地點點頭:"我今日需你們協助退敵,可敢站在城樓上,面對千軍萬馬而不變色?"
明心毫不猶豫地答道:"願聽丞相差遣。"

清風眨瞭眨眼:"司馬懿的大軍真的會來嗎?"
諸葛亮笑瞭:"不僅會來,而且很快就會兵臨城下。你們隻需站在我身旁,保持鎮定即可。記住,無論發生什麼,不可露出絲毫懼色。"
兩個少年對視一眼,齊聲答道:"謹遵丞相之命。"
正午時分,遠處塵土飛揚,黑壓壓的魏軍如潮水般湧來。城內的百姓已被疏散,街道上隻有少數"百姓"在若無其事地灑掃。

諸葛亮端坐城樓,焚香撫琴,琴聲悠揚。明心和清風一左一右站在他身旁,明心手持拂塵,清風捧著香爐,兩人神色平靜,仿佛眼前不是千軍萬馬,而隻是一場尋常的集會。
司馬懿率前鋒抵達城下,看到洞開的城門和城樓上撫琴的諸葛亮,不由得勒住馬韁。
"父親,蜀軍城門大開,莫非有詐?"司馬昭策馬上前問道。
司馬懿瞇起眼睛,仔細打量著城樓上的情形:"諸葛亮平生謹慎,從不弄險。今日如此作為,必有埋伏。"

此時,琴聲飄然而至,清越悠揚。司馬懿註意到諸葛亮身旁的兩個書童——他們神情自若,甚至沒有多看城下的軍隊一眼。
"那兩個童子..."司馬懿喃喃自語,"見到大軍竟毫無懼色,若非胸有成竹,豈能如此?"
司馬昭皺眉道:"父親,或許蜀軍主力已撤,諸葛亮故佈疑陣?"
司馬懿搖頭:"你看那兩個書童,舉止從容,目光清澈,毫無驚慌。若是空城,童子豈能如此鎮定?此必是誘我入城之計。"
城樓上,清風小聲問道:"丞相,司馬懿會退兵嗎?"

諸葛亮手指不停,琴聲依舊:"靜心等待。記住,不可東張西望。"
明心低聲道:"丞相放心,我們不會壞瞭大事。"
司馬懿在城下徘徊良久,始終不敢輕舉妄動。他再次抬頭看向城樓,隻見諸葛亮神態自若,兩個書童也如雕塑般靜立,沒有絲毫破綻。
"父親,天色將晚,不如先派一支小隊入城試探?"司馬昭建議道。
司馬懿沉思片刻,突然下令:"全軍後撤十裡紮營!"

"父親!"司馬昭驚呼。
司馬懿沉聲道:"諸葛亮用兵如神,今日如此反常,必有埋伏。那兩個書童的表現就是最好的證明——若非確有依仗,小小童子怎能如此鎮定?傳令退兵!"
魏軍開始緩緩後撤。城樓上,薑維匆匆趕來:"丞相,司馬懿退兵瞭!"
諸葛亮的手指終於離開琴弦,長舒一口氣:"幸不辱命。"
清風這時才露出笑容:"丞相,我們成功瞭!"
明心卻依然保持著沉穩的姿態:"丞相神機妙算,司馬懿果然中計。"

諸葛亮站起身,輕輕拍瞭拍兩個少年的肩膀:"今日之功,你們二人居首。若無你們的鎮定表現,司馬懿未必會如此確信城中有埋伏。"
薑維不解:"丞相,為何兩個書童如此重要?"
諸葛亮笑道:"司馬懿多疑,見我城門大開,必然生疑。但他真正判斷的依據,是細節——若城中真有埋伏,連小小書童也會表現得胸有成竹;若是空城,書童見大軍壓境,必會驚慌失措。明心和清風的表現,恰恰讓司馬懿確信城中早有準備。"

當夜,諸葛亮迅速組織城中軍民撤離。臨行前,他特意召來明心和清風。
"今日你們立下大功,可願隨我回成都?"諸葛亮問道。
明心恭敬地行禮:"能追隨丞相,是小人的福分。"
清風則好奇地問:"丞相,以後還會有這樣刺激的事情嗎?"
諸葛亮大笑:"用兵之道,以正合,以奇勝。今日之奇,不可常用。不過你們聰慧勇敢,將來必成大器。"

數日後,司馬懿得知西城確是空城,懊悔不已。司馬昭問道:"父親為何當時如此確信城中有埋伏?"
司馬懿嘆道:"我用兵多年,深知諸葛亮為人。他身旁那兩個書童的表現太過完美——面對大軍毫無懼色,甚至不曾多看一眼。這種鎮定若非訓練有素,絕難偽裝。我誤以為這是諸葛亮精心設計的陷阱,誰知..."
司馬昭恍然大悟:"原來父親是被那兩個書童騙瞭。"

司馬懿苦笑:"正是。諸葛亮深知我會觀察細節,故特意安排。這一局,是我輸瞭。"
回到蜀營後,薑維仍不時提起空城計之事:"丞相,此計雖妙,但風險極大。若司馬懿不上當,後果不堪設想。"
諸葛亮輕搖羽扇:"用兵之道,實則虛之,虛則實之。司馬懿知我謹慎,故而我反其道而行之。至於那兩個書童..."他眼中閃過智慧的光芒,"人心微妙之處,往往在細節。司馬懿看到的不是兩個童子,而是通過他們來判斷我的底氣。"

明心和清風被安排在諸葛亮帳下學習。一日,清風問道:"丞相,當日您真的不怕嗎?"
諸葛亮溫和地回答:"為將者,當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況且..."他頓瞭頓,"我知司馬懿比他自己更瞭解我,這就是勝算所在。"
明心若有所思:"所以丞相是在利用司馬懿對您的瞭解?"
"正是。"諸葛亮點頭,"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瞭解司馬懿多疑的性格,故而設下此計。而你們的表現,恰好印證瞭他的猜測。"

空城計的故事很快在蜀軍中傳開,明心和清風成瞭小有名氣的"退敵書童"。但諸葛亮告誡他們:"不可驕傲。用兵之道,千變萬化,今日之策,明日或不可再用。"
北伐大軍繼續按計劃撤退。站在山崗上回望西城,諸葛亮對薑維說:"用兵如對弈,有時需要棄子爭先。此次雖失一地,但保全主力,來日方長。"
薑維恭敬地問:"丞相,下次與司馬懿交鋒,當用何策?"

諸葛亮望向遠方:"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待時機成熟,自有妙計。"他轉頭看瞭看跟在身後的明心和清風,"或許,他們將來也能獻上良策。"
兩個少年聞言,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空城計不僅退瞭敵軍,更在年輕的心裡種下瞭智慧的種子。而這,或許才是諸葛亮這一計中最為深遠的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