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20是不是詐騙項目?為何到現在還沒見到?

如果中國空軍突然亮出一款能直飛美國本土的隱身轟炸機,世界會是什麼反應?這就是轟20被熱議的核心原因。自從2016年中國官方首次承認研發這款新一代遠程戰略轟炸機以來,坊間猜測就沒停過。可這麼多年過去瞭,連個影子都沒見到,網上甚至有人調侃:“轟20是不是詐騙項目啊?吹得天花亂墜,結果什麼也沒有!”

研發背景:大國崛起的必然選擇

轟20的誕生可不是拍腦袋決定的,而是中國軍事戰略升級的硬需求。能飛遠、能打狠,還能扛核彈頭,這種裝備不光是實戰利器,更是威懾力的象征。

現在中國空軍的主力轟炸機是轟6K,升級瞭好幾輪,性能確實不差,但跟美俄的頂尖貨色比,還是有差距。轟6K航程大概在6000-8000公裡,載彈量20多噸,可跟B-2的1萬多公裡航程和50噸載彈量一比,就顯得有點“小傢子氣”瞭。更別提隱身能力,轟6K壓根沒法跟人傢的隱形設計抗衡。轟20要幹的事,就是補上這些短板,讓中國空軍真正有能力“打出去”,從本土起飛就能威脅到太平洋對岸。

2016年9月1日,時任空軍司令員馬曉天在長春航空開放活動上明確說:“我們正在研發新一代遠程轟炸機。”這不是隨便一說,而是給國內外一個信號:中國軍工有這個底氣,也有這個決心。從那之後,轟20就成瞭中國軍事現代化的標志性項目之一。

中國航空工業這些年進步有目共睹。殲20的隱身技術、運20的大型運輸機平臺,還有無人機領域的各種突破,都證明瞭中國有能力搞定復雜的高科技裝備。轟20的研發,很大程度上是這些技術積累的“集大成者”。當然,戰略轟炸機不是小玩具,從設計到量產,涉及隱身材料、遠程發動機、航電系統等一堆尖端領域,技術難度不言而喻。

未公開原因:保密與技術的雙重博弈

轟20為什麼到現在還不露臉?網上猜得最多的有兩種說法:一是技術不過關,研發卡住瞭;二是故意放煙霧彈,唬人用的。

技術上,隱身設計得讓雷達抓瞎,發動機得推力大還省油,航電系統得智能到能自己應付各種突發情況。這些技術,每一項都能讓工程師抓狂。美國B-2從1978年開始搞,1989年才首飛,整整11年;B-21從2010年立項,到現在也才剛露瞭個模糊影子。俄羅斯的圖-160更別提,從蘇聯時期折騰到今天也沒完全更新換代。轟20從2016年官宣算起,到現在才8年,時間不算長。

保密上,性能參數、作戰半徑、載彈量,隨便漏一點出去,對手就能拿去推演對策。中國可不想還沒上場,就讓人把底牌摸透瞭。所以保密是必須的。2018年,西飛(西安飛機工業公司)搞瞭個宣傳片《大國起飛》,裡面有個蒙著佈的飛機輪廓,很多人猜這就是轟20的“預告片”。

還有轟20一旦公開,美國、日本、澳大利亞這些國傢得馬上調整部署,增加軍費,甚至搞新武器來對抗。中國得掂量好時機,不能隨便扔出這張牌。技術沒成熟前亮相,萬一有瑕疵被人抓住把柄,反而丟面子;技術成熟瞭,又得等個合適的窗口期,比如國慶閱兵或者國際局勢需要時,震撼效果才能最大化。

未來展望:改變軍事格局的王牌

轟20什麼時候亮相不好說,但它一旦服役,意義絕對深遠。首先有瞭轟20,中國空軍的打擊范圍能從東海、南海拓展到整個西太平洋,甚至更遠。核威懾能力也會上一個臺階,跟美俄形成“三足鼎立”的態勢。

對外轟20會讓亞太的軍事平衡重新洗牌。美國現在靠B-2、B-52守著太平洋霸權,轟20出來後,他們的壓力就大瞭。日本、韓國這些盟友也得跟著緊張,防空網得再加固一遍。甚至連印度、澳大利亞這些周邊國傢,都得重新算算跟中國的賬。

轟20的亮相,會進一步證明中國航空工業的實力。過去我們是“跟跑”,現在是“並跑”,未來沒準還能“領跑”。這對民族自信心是個大提振,也能激勵更多年輕人投身科技事業。

當然,轟20不是萬能的。它服役後,還得面對美俄的先進反制手段,比如更強的雷達、更快的導彈。技術競爭沒盡頭,中國還得接著投入研發,不能指望一款裝備包打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