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中豪,1905年3月14日出生在湖南耒陽一個普通的農村傢庭——伍傢村。別看他出身鄉野,從小就展現出過人的天賦。傢裡雖不富裕,但重視教育,他小時候熟讀四書五經,尤其喜歡唐詩宋詞,記憶力好得讓人咋舌。1922年,17歲的伍中豪考上瞭北京大學文學院,能從湖南鄉下走到北大,靠的不僅是聰明,還有一股不服輸的勁兒。

在北大,他遇到瞭改變他一生的貴人——李大釗。作為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驅,李大釗的演講和文章點燃瞭伍中豪心中的火種。1923年冬,他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把個人命運和國傢前途綁在瞭一起。大學畢業後,他沒選擇留在城市當個文人,而是意識到革命不能光靠筆桿子,還得有槍桿子。於是,他報考瞭黃埔軍校第四期步兵科,以優異成績畢業。

黃埔畢業後,伍中豪被派到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當軍事教官。這裡,他第一次見到瞭毛澤東。那時候毛主席是講習所所長,兩人同住一屋,經常聊到深夜。伍中豪的文才和軍事頭腦讓毛澤東刮目相看,毛主席誇他“文武雙全”,而伍中豪也打心底佩服毛主席的眼光和胸懷,立志追隨他幹革命。
1926年,北伐戰爭打響,伍中豪隨軍作戰,到瞭衡陽。後來,黨組織派他回耒陽當團防局長,幹起瞭地方工作。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國民黨撕下瞭偽裝,伍中豪徹底看清瞭他們的真面目。他辭瞭職,帶著滿腔怒火投奔毛澤東,參加瞭秋收起義,被任命為營長。

1928年,井岡山根據地剛建立不久,北大門寧岡被敵人占瞭,紅軍裝備差,缺槍少炮,形勢危急。毛澤東決定反攻,挑中瞭伍中豪帶一個營打頭陣。伍中豪琢磨瞭一下,覺得硬拼不行,得用巧勁兒。他看準瞭城門是木頭的,提出用火攻——堆幹草燒城門,擾亂敵人。

那天早上,霧大風冷,伍中豪帶著部隊摸到城下。敵人在城頭看著紅軍扛著梯子和幹草,還冷嘲熱諷。伍中豪沒廢話,指揮部隊把幹草堆到城門下,一把火點起來。火燒得旺,煙熏得敵人睜不開眼,城門慢慢燒塌瞭。趁著敵人亂成一團,他扛著梯子第一個沖上去,手裡拿著槍邊打邊爬,給後續部隊開瞭路。紅軍內外夾擊,硬是把寧岡奪瞭回來,縣長被抓,敵軍團長和營長被幹掉。

仗打完,毛澤東對伍中豪更加信任,之後讓他當瞭紅四軍第三縱隊司令,後來又升任紅十二軍軍長。他帶著部隊在贛南、閩西打瞭好幾仗,每次都能把敵人收拾得服服帖帖,為根據地的擴大立瞭大功。伍中豪打仗有勇有謀,沖鋒不怕死,指揮又穩當,紅軍戰士都服他。


伍中豪的傳奇人生,止步於1930年10月初。那天,他奉命去贛西南整編紅軍獨立團,路過安福縣時,撞上瞭靖衛團的埋伏。敵人人多勢眾,紅軍彈藥又不夠,伍中豪帶著戰友拼死抵抗,最後還是被敵團長羅漢茍殺害瞭,年僅25歲。
消息傳到井岡山,毛澤東難過得不行,幾天沒出門,戰友們也哭得喘不上氣,彭德懷氣得帶兵把靖衛團圍瞭,把羅漢茍抓來砍瞭頭,算是給伍中豪報瞭仇。伍中豪的死,對紅軍來說是個大損失。

伍中豪在北大時就愛寫詩,跟毛澤東聊詩詞時還能改編幾句。他把毛主席的一首詩改成瞭:“男兒沙場百戰死,壯士馬革裹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間處處是青山!”他25歲就犧牲瞭,但這首詩留瞭下來,成瞭他的精神寫照。
聶榮臻元帥後來提起伍中豪,感慨地說:“要是他沒死,十大元帥的座次恐怕得換一換。”伍中豪年紀輕輕就當上軍長,能力不比後來的元帥差。如果他能活到新中國成立,憑他的資歷和貢獻,擠進十大元帥真不是沒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