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13日以色列對伊朗發動大規模空襲以來,中東地區局勢急劇升溫。以色列空襲導致伊朗核設施遭受重創,伊朗多名高級將領和核科學傢喪生,伊朗隨後展開反擊,雙方你來我往,沖突不斷升級。
就在伊朗和以色列打得熱火朝天的時候,6月15日特朗普出來說話瞭,他表示“美國目前沒有參與以色列對伊朗的軍事打擊,但以後‘有可能’會介入。”

事實上,特朗普說美國沒有參與伊以沖突完全是笑話,不說遠的,就以色列13日突襲伊朗以來,其背後一直都可以看到美國的手筆。
據美聯社的報道,13日以色列發起對伊朗的襲擊之後,美國防空系統和一艘海軍驅逐艦幫助以色列擊落瞭來自德黑蘭的彈道導彈。
此外,美國在中東的驅逐艦,開始從西地中海向東地中海航行,以便白宮能隨時調遣,美軍戰鬥機更是在中東上空巡邏。
特別是,在以色列對伊朗發起突襲之前,6月11日,特朗普就下令從中東地區撤回非必要外交人員,顯然美國是有準備的。
此前,伊朗和美國在核談判上陷入僵局,為瞭逼迫伊朗在核談判上讓步,特朗普順水推舟,默許瞭以色列的行動,畢竟“極限施壓+有限讓步”是特朗普的慣用談判手段,等到伊朗扛不住瞭,特朗普再從中“斡旋”,有限讓步,伊朗可能就答應瞭美國的條件。
而特朗普說美國可能會介入伊以沖突,背後反映的,是他對中東戰局的擔憂,特別是對以色列能不能撐下去,打個問號。

要知道,伊朗扼守著霍爾木茲海峽這個全球能源運輸的“咽喉要道”,還在幾十年間,在軍事、科技上都攢下瞭不少傢底。離真正擁有核武器,也就差那麼臨門一腳。
以色列雖然短時間靠軍事突襲搶得瞭先機,但問題是:它能撐多久?
從地理上講,以色列本身就小得可憐,南北長、東西窄,戰略縱深嚴重不足,根本扛不住長時間的、大規模的持續打擊。
人口也不多,全國才一千多萬人。真打起消耗戰,兵力調動有限,後勤物資也跟不上。
更關鍵的是,以色列經濟結構高度依賴高科技產業與海外貿易,經濟對外依存度高。軍事沖突導致的供應鏈中斷、外貿業下行,經濟立馬吃緊。
而伊朗就不同瞭,國內能源充足,產業結構也更分散,抗風險能力強不少。
所以如果沖突拖下去,率先吃不消的,很可能就是以色列。

而這正是特朗普坐不住的原因。
前幾天,美國搞大閱兵,特朗普一邊拉踩拜登,說拜登啥也沒幹好,一邊給自己“刷政績”。他最常掛在嘴邊的,就是自己當年從阿富汗撤軍,把美國從戰爭泥潭裡拔出來瞭。
可問題來瞭,要是伊朗真的把以色列拖垮瞭,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勢必下降,這是特朗普不想看到的局面。
那麼美國會全面介入伊以沖突嗎,可能性不大。
第一個,特朗普好不容易讓美國脫離阿富汗戰爭的泥沼,他也一直把阿富汗撤軍當成自己政治生涯的高光之一,不太可能讓美國再次陷入一場大規模的中東戰爭。
尤其當下加州騷亂已蔓延至紐約、芝加哥等地,反對特朗普的抗議活動目前累計近2000場。這時候特朗普再強行介入中東局勢,國內壓力可就大瞭。
第二個,俄羅斯也出手瞭。就在特朗普生日那天,普京特意打電話來祝他79歲生日快樂,還順帶提瞭伊以沖突,希望美方能配合促成和談。從白宮的說法來看,特朗普並沒反對。
所以接下來,特朗普更可能采取一種“有限度的介入”,嘴上強硬,姿態擺夠,偶爾動動軍艦、表個態,但真讓美國大兵再上沙漠去拼命,他是很猶豫的。
當然瞭,中東這地方,不是你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伊朗背後還有一群“小兄弟”,比如胡塞武裝、伊拉克什葉派民兵……這些都還沒完全清除。真要打紅瞭眼,不是誰說停就能停的。
特朗普這次想“有限幹預”,但這出戲會不會失控,最後美國是不是又得全場買單,誰都說不準。
#記者探訪以色列遭導彈襲擊區##伊朗導彈絲滑繞過以攔截彈砸向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