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一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承載著數千年的文明興衰。
在20世紀民族獨立浪潮的席卷下,這裡並未如期迎來和平與繁榮。
相反,二十多個現代民族國傢的誕生,卻似乎成瞭新一輪動蕩的序曲。
戰火、沖突、強人政治的鐵腕,以及隨之而來的腐敗與貧富懸殊,讓這片土地在沖擊下,再次陷入未知的漩渦。
曾幾何時,我們驚嘆於某些國傢人口的巨大潛力,視其為勞動力與市場的寶貴財富。
然而,當一名評論員深入巴基斯坦的貧民窟,親眼目睹胡子哥一傢九口擠在每月不足五百元人民幣收入的困境中,他發出瞭振聾發聵的警示:當這些孩子長大,當就業機會稀缺,當資源枯竭,他們該如何生存?

二十世紀的全球,民族獨立的浪潮洶湧澎湃,中東這片古老的土地也未能置身事外。
伴隨這股洪流,二十多個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傢相繼在中東地區誕生。
歷史的劇本並非總能按照預想的那樣上演,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中東地區成瞭全球公認的最不穩定區域,而其中,巴勒斯坦問題無疑是所有矛盾的核心。

自1948年以色列建國以來,數次中東戰爭的陰影籠罩著這片土地,悲劇在血與火中反復上演。
區域內各國之間,歷史的宿怨與現實的利益糾葛交織,沖突時有發生。
當外部大國的身影介入時,戰火的規模往往會迅速升級,1980年爆發的兩伊戰爭、1990年的海灣戰爭以及美國在中東地區發動的伊拉克戰爭,無一不印證瞭這一點。
與此同時,中東許多國傢內部也頻頻爆發內戰,整個地區呈現出陣營對立、國傢間斷交危機頻發等錯綜復雜的局面。

英國著名的國際問題學者巴裡·佈贊曾對中東的復雜性有過深入的剖析。
他認為,中東是地區安全復合體沖突模式的典型案例。
從表面上看,這裡由一系列現代國傢組成,但同時又深埋著部落、宗派、宗教等根深蒂固的“前現代因素”。
這些因素共同構成瞭中東地區沖突頻發的歷史與文化根源,它們像無數條隱形的線,牽動著局勢的每一次波動。

在現代民族國傢建立之後,為瞭應對內外部的嚴峻挑戰,許多阿拉伯國傢不約而同地選擇瞭強人政治。
這樣的模式一度帶來瞭表面的穩定,例如突尼斯前總統本·阿裡執掌政權長達二十三年,埃及前總統穆巴拉克和也門前總統薩利赫的統治分別持續瞭三十年和三十三年,而利比亞前領導人卡紮菲的執政時間甚至超過瞭四十年。

敘利亞自建立共和國以來,長期由阿薩德傢族掌控,前總統哈菲茲·阿薩德執政三十年,其於2000年6月離世後,總統之位由其次子巴沙爾·阿薩德繼承。
雖然這些國傢在某個時期內維持瞭政治的穩定,但強人長期執政的模式也成為瞭孕育新一輪動蕩的制度性根源。

2010年底,突尼斯一名走投無路的失業青年,在極度絕望中選擇自焚抗議,這一事件如同火星引燃瞭幹柴,迅速引發瞭大規模的街頭抗議和騷亂。
星星之火很快蔓延至突尼斯全境,並如同多米諾骨牌一般,迅速波及到多個阿拉伯國傢。
西方世界將其稱之為“阿拉伯之春”,這一系列以草根民眾為主體的社會動蕩,最終推翻瞭多個由強人主導的國傢政府,將中東地區再次推向瞭未知的未來。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盧克文這位日後聲名鵲起的網絡評論員,開始瞭他的思考與創作之路。
他敏銳地觀察著世界局勢的變遷,試圖從紛繁復雜的現象中找出事物發展的底層邏輯。
2018年12月,盧克文工作室正式成立,他從一名普通的觀察者轉變為一名有影響力的內容創作者。
同年12月15日,他以工作室的名義發表瞭第一篇文章,題目是《為什麼歐美要狙擊華為?》,文章一經發佈,便引發瞭廣泛關註,展現出其對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獨到見解。

2019年3月,“盧克文工作室”的微信公眾號正式上線,為他的內容傳播提供瞭更廣闊的平臺。
同月24日,盧克文發表瞭《文在寅的復仇》,這篇文章迅速爆紅,單篇文章為他帶來瞭超過三十萬的粉絲增長,成為他真正意義上的“出圈”之作,為工作室吸納瞭二十萬的初期追隨者。

緊接著,3月31日,盧克文又在微信公眾號上發表瞭《中國國運三十年》,這篇文章首次突破瞭十萬加的閱讀量,成為瞭工作室的又一個裡程碑。
然而,隨著盧克文作品影響力的不斷擴大,社會輿論對他作品的評價也出現瞭分化,自2019年5月開始,網絡上零星出現瞭“討盧之聲”。

即便面對爭議,盧克文的創作並未停步。2019年8月14日,他發表瞭文章《走向存量殘殺的危險世界》,這篇文章再次在網絡上引發熱議,進一步擴大瞭他的影響力。
同年11月13日,在親身經歷瞭香港的大規模遊行之後,他創作瞭《香港問題與世界真相》。

這篇文章在兩天之內便達到瞭千萬級別的閱讀量,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截至2019年12月10日,僅僅是《香港問題與世界真相》這一篇文章,就為“盧克文工作室”公眾號帶來瞭超過一千萬的閱讀量,以及超過十六萬的“在看”數量。

2025年6月8日,盧克文在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區,再次與當地居民進行瞭深入交流。他特別提到瞭對一位蓄著胡須的當地人的采訪對話。
這次對話讓盧克文感慨萬千:盡管這裡的人們生活得非常艱苦,但他們似乎依然保持著一種樂觀的心態。
胡子哥講述瞭自己的傢庭情況,言語中充滿瞭對現有生活的滿足。或許在胡子哥看來,能夠擁有孩子和妻子,就已經是一種完美的生活狀態瞭。

他透露,傢裡沒有任何土地,每月的收入大約在四百到五百元人民幣之間。就是這樣微薄的收入,卻要支撐一個龐大的傢庭:胡子哥傢裡養育瞭七個孩子,加上他和妻子,總共是九口人。
更令人觸目驚心的是,胡子哥的兄弟姐妹們也同樣養育瞭許多孩子,他的哥哥養瞭八個孩子,妹妹也養瞭五個孩子,他們一傢人全都生活在貧民窟裡。
這樣的敘述,為我們勾勒出瞭一幅巴基斯坦底層民眾的生存圖景:貧窮與多子,似乎是這片土地上司空見慣的現象。

在深入瞭解巴基斯坦的社會現實後,盧克文作出瞭一個深刻的總結。
他指出,以巴基斯坦當前的工業發展現狀來看,如果不能盡快推動低端工業的發展以解決大量的就業問題,那麼當這些數量龐大的孩子們長大之後,他們將面臨無工可做、無以為繼的困境,屆時,整個社會將不可避免地陷入動蕩之中。

根據2023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巴基斯坦的總人口已經達到瞭驚人的2.25億人。
如果這種人口增長的趨勢得不到有效控制,巴基斯坦的人口數量還將進一步膨脹。
試想一下,如果這些新增的人口沒有穩定的工作,沒有賴以生存的土地,他們將何去何從?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他們將四處漂泊,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的源頭,貧困與饑餓將成為他們生活的主旋律。

盧克文的這一觀察,不禁讓人聯想到我國在特定歷史時期的經歷。
實話實說,巴基斯坦當前的一些社會問題,與我國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情況確實有幾分相似。
彼時,我國的人口也曾經歷過快速增長的階段,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和資源挑戰。

然而,與巴基斯坦不同的是,我國通過一系列有遠見的戰略部署,大力發展工業,實現瞭經濟的騰飛。
工業的快速發展,為我們創造瞭大量的就業機會,吸納瞭龐大的人口,從而將人口數量的增長轉化為巨大的人口紅利,為我國的經濟發展註入瞭源源不斷的活力。
這正是我國能夠成功走出困境,實現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巴基斯坦的情況卻復雜得多,其面臨的挑戰也更為嚴峻。
首先,巴基斯坦長期處於動蕩不安的局勢之中,內部沖突與外部幹預使得這個國傢幾乎沒有一個可以安穩建設工業的良好環境。
戰亂頻發、政局不穩,極大地阻礙瞭外來投資,也使得國內的工業基礎難以有效建立和發展。沒有穩定的環境,工業化進程就無從談起。
其次,巴基斯坦作為一個臨海國傢,卻面臨著資源匱乏的先天不足。

雖然巴基斯坦的國土面積並不算小,達到瞭七十九點六萬平方公裡,海岸線也綿延九百八十公裡,但其自然條件卻不容樂觀。
全國五分之三的國土面積是山區和丘陵地帶,地勢崎嶇,不適宜大規模開發。
南部沿海一帶基本上都是荒漠,土地貧瘠,根本無法種植出足夠的糧食來養活日益增長的人口。
隻有向北延伸的高原地區才相對適合糧食種植,由於降雨量稀少,這些地區的農業生產對河水資源表現出高度的依賴性。
這也解釋瞭為什麼印度一旦切斷水源,巴基斯坦就會表現出極度的緊張和不滿,甚至不惜與印度“急眼”——因為河水對於巴基斯坦的農業和生存至關重要,是其生命線。

在這樣的自然環境和政治經濟背景下,巴基斯坦的人口問題顯得尤為突出。
無節制的人口增長,在缺乏工業支撐和資源匱乏的情況下,無疑是一顆隨時可能引爆社會動蕩的定時炸彈。
當龐大的年輕一代無法找到工作,無法獲得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時,他們心中的不滿和絕望情緒將積聚到極點,最終可能以各種形式爆發出來,沖擊現有的社會秩序。
參考資料:巴基斯坦七旬老漢娶6妻生54娃 一月僅收入16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