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軍隊都不要的雞肋,中國軍隊卻玩成世界先進的偵察直升機

同一架飛機,別人看是雞肋,中國人卻能玩成王牌。當年法國人做的“海豚”,歐美退役不用,沒人看得上眼。

可到瞭中國手裡,幾十年打磨,從直-9到直-19E,一步步改出威風,飛出體系,掛上導彈,成瞭“空中匕首”。不僅能打仗,還能打市場,打出戰術方案一整套。

別人賣飛機,中國賣的是能打勝仗的“戰場組合拳”。這架看起來不起眼的小直升機,背後站著的,是中國軍工真正的底氣。

“海豚”變“猛鳶”——雞肋怎麼做成瞭硬菜?

1980年,中國與法國達成協議,正式引進SA365“海豚”直升機的生產許可證。這一機型原為法國阿洛特公司制造,用於海上救援與輕型運輸。

它身材輕巧、操控靈敏,但在歐美軍隊眼中,這隻是塊“技術殘羹”——用於非戰鬥場景,不具戰略價值。

但中國沒有把它當廢料,而是拿來煉成寶。

哈爾濱飛機制造公司(哈飛)接手後,從“仿造”起步,逐步摸清結構參數與飛控邏輯,最終在1990年代初推出國產化型號“直-9”,並賦予它廣泛任務模塊——陸用運輸、海軍艦載、醫療救援、防空預警,一臺飛機幹五個活。

可隨著實戰演練增多,直-9平臺“輕載量、小航程、掛載差”的短板逐漸暴露。陸軍喊著要專用的武裝平臺,空軍也盯上它做戰場偵察,哈飛面臨兩條路:要麼砍掉項目,要麼突破框架。

2004年,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立項開發“直-9W”,即武裝化輕型直升機,作為試驗平臺進行實彈掛載、打擊模式驗證。

但結構未調,飛控尚弱,效果始終“夠用但難優”。2006年開始研發的直-9WA稍有改進,仍未完全滿足新戰法需求。

轉機出現在2010年,中國軍隊將“信息化、立體化聯合作戰”寫入新訓綱。這一戰略轉向要求:前沿偵察平臺必須隱蔽、靈活、成本低、可伴隨。

於是,在直-9技術基礎上,哈飛研發瞭“徹底輕型化”的新型號,直-19項目啟動。

與直-9不同,直-19采用串列雙座佈局,更加適合武裝任務。

同時搭載全新的數字式飛控系統、光電瞄準吊艙、夜視兼容座艙、涵道尾槳等現代模塊,不再是“民轉軍”,而是從骨子裡就是“為戰場服務”的軍品。

2017年5月18日,直-19E在哈爾濱首飛成功,標志著中國第一款面向出口市場的輕型武裝直升機正式誕生。西方曾棄之不用的“海豚”,在中國被養成一隻“猛鳶”。它不僅能飛、能打、還能賣。

中國不是“復制品”制造者,而是把廢鋼做成利刃的鍛爐工匠。

體型雖小,火力夠辣,戰場上真不好惹

直-19E的外形並不搶眼:機身長12米,寬不足2.5米,最大起飛重量4.25噸,航程約600公裡。與美制“阿帕奇”動輒十噸以上相比,它看似“輕如鴻毛”。但在實戰裡,它的戰力一點不輕。

它的“狠勁”從機頭開始。前部安裝有綜合光電瞄準系統,集激光測距、熱成像、自動目標識別、跟蹤打擊於一體。飛行員在後席,武器官在前席,串列佈局提升射擊效率,減小橫截面積,增強隱身性。

它的“利爪”是掛架下的多種武器:可掛載4枚“藍箭-9”反坦克導彈,或天燕-90空空導彈、57毫米或90毫米火箭彈發射器、12.7毫米機槍吊艙。

無論目標是地面坦克、裝甲車,還是低空無人機,它都能精準應對。

涵道尾槳設計,則是直-19E的一大殺器。這種“風扇式尾槳”與普通槳葉相比,更安全、低噪、難以被紅外鎖定,特別適合低空突防、夜間滲透等任務。飛得穩、藏得住、打得狠,是它的三張王牌。

2020年,中國西部戰區組織直-19E在海拔2900米的高原機場進行夜戰突擊演練。當日夜間溫度低至零下10℃,能見度不足500米。

直-19E配合地面無人機進行紅外目標標繪,成功完成偵察、標定、鎖定、打擊四道流程,打出“低空高效、高原穩打”的真實效果。

生存能力也不差。座椅防12.7毫米子彈,油箱具備抗沖擊泄漏能力,起落架防硬著陸沖擊。此外,配備電子幹擾系統、紅外誘導彈發射裝置、自我診斷維護接口等,使其在復雜戰場中具備強生存力。

更重要的是,它適配戰場節點更靈活:可作為前沿偵察節點、伴飛重型直升機、掩護地面突擊,也可與無人機協同作戰。其戰術適應性遠高於其噸位。

在實戰演練中,直-19E反而比重型平臺更常出場。能跑、能打、能藏,關鍵還便宜。打起仗來,不是看噸位,是看性價比。

出口別問型號,問的是能不能成體系

打得好是一回事,能賣出去才叫真本事。直-19E,幹的就是這事。

自2017年首飛以來,直-19E已參加數屆珠海航展與多次亞非軍貿展示。

在面對中東、非洲、東南亞等“預算有限但戰力剛需”的市場時,直-19E成功定位為“戰術級輕武直”,價格控制在3000萬美元以內,僅為美制AH-64D的三分之一。

但客戶要的不是單價,而是能不能“買回去立刻用”、能不能“出問題不找不到人”、能不能“十年後還飛得起來”。中國團隊給出的答案叫:體系出口。

每一筆直-19E軍貿訂單,都附帶“戰術搭建服務包”——包含飛行員培訓、地勤維修、作戰戰術方案、備件物流鏈路等。更有國內設立的技術培訓中心,派駐團隊常駐現場,保證設備運行與戰術適配。

以某非洲國傢為例:2021年簽署采購合同,2022年完成交付,當年該國特戰部隊就利用直-19E完成一次跨國反恐任務。

執行過程中,中國顧問團隊在機場現場協助部署,“從開機到裝彈,不到十五分鐘”。

此外,直-19E支持與中國出口型無人機如“翼龍”、“彩虹”等型號進行數據鏈對接,實現空地協同作戰。這不隻是賣飛機,是“賣一整套能打的戰場工具箱”。

客戶買得起,是門檻;客戶用得起,是價值;客戶用得好,是信任。直-19E正在這些國傢的軍隊體系中真正“生根發芽”。

十年前,中國軍工還在“照葫蘆畫瓢”;十年後,已開始“拿一架飛機撐起一條軍貿鏈條”。

參考資料:

SA365.百度百科.

中國國產直-9武裝直升機發展引進和歷程.千龍新聞網.2003-04-18.

從引進技術到吸收創新,承上啟下的直-9直升機.兵工科技快訊.2025-03-14.

涵道風扇先進超前,中國直-19早已吃透,為何直-20仍采用普通尾槳.觀風聞.

首款出口型專用武裝直升機直19E在哈爾濱首飛成功.澎湃新聞.2017-05-18.

解密武裝直升機直-19E:“鳶”雖小 但兇猛.中國青年報.2017-05-25.

聽!航空文物講故事.看航空.2025-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