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萬平方公裡的沙特,卻一條河都沒有!全國3500萬人如何喝水?

沙特阿拉伯,一個橫跨240萬平方公裡的中東大國,土地遼闊,排名世界第13。然而,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卻沒有一條常年流動的河流。

幹旱的氣候、稀少的降雨、炙熱的沙漠,讓水資源成為這個國傢最大的挑戰之一。3500萬人口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甚至喝上一口幹凈的水?

答案藏在沙特幾十年的努力與智慧之中——從海水淡化到農業轉型,再到節水措施,這個國傢用技術和決心書寫瞭一段缺水之地的生存故事。

沙漠中的生存困境

沙特阿拉伯地處阿拉伯半島,內夫得沙漠和魯卜哈利沙漠占據瞭國土的大部分。年均降雨量僅100—200毫米,有些地方甚至幾年滴雨不下。沒有河流,沒有湖泊,地表水少得可憐,隻能靠短暫的季節性洪水聊以慰藉。

地下水曾是救命稻草,但過度開采讓它迅速枯竭。據聯合國統計,沙特人均可再生水資源量隻有90立方米/年,遠低於1000立方米的國際水資源匱乏線。簡單來說,這裡的水比金子還珍貴。

上世紀80年代到2000年,沙特每年從地下抽取130億立方米的水,支撐農業、畜牧和城市生活。那時,地下水占全國供水的40%。

但好景不長,21世紀初,地下水資源損耗超80%,70%的農業項目因此陷入危機。面對這樣的窘境,沙特人沒有坐以待斃,而是把目光投向瞭身邊的大海——波斯灣和紅海成瞭他們的新希望。

海水淡化:從咸水到甘泉的奇跡

沙特沒有河流,但有漫長的海岸線,這為海水淡化提供瞭天然優勢。1974年,沙特政府成立瞭海水淡化公司(SWCC),專門攻克從海水裡“擠”出淡水的難題。

經過幾十年發展,到2022年,沙特日均淡水產量達到1150萬立方米,年產29億立方米,成為全球海水淡化第一大國。2024年,這傢公司改名為沙特水務局(SWA),目標是到2030年讓90%的用水來自海水淡化。

海水淡化靠兩種技術撐起:熱法蒸餾和反滲透膜法。熱法蒸餾像蒸餾酒一樣,把海水加熱蒸發再冷凝成淡水,比如紅海岸的延佈淡化廠日產90萬立方米。

而反滲透膜法用高壓把海水擠過特殊膜,濾掉鹽分,能耗更低,成本更小,利雅得沿線和吉贊、朱拜勒的新廠都靠它,日新增產能近200萬立方米。這些項目耗資巨大,比如2023年建成的幾座大廠總投資高達70億美元,全靠國傢財政和油氣能源支持。

但淡化海水並不輕松。每生產1立方米淡水要耗電3.5千瓦時,全國淡化系統年耗電占發電總量的15%。沙特靠石油撐起瞭這個體系,可石油總有燒完的一天。於是,他們開始試水新能源,光熱和風能混合供能正在試點。

到2024年底,沙特日淡水產能已擴展到1330萬立方米,還建起瞭從海岸到內陸的輸水網絡,讓沙漠深處也能喝上淡水。這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3500萬人生活的保障。

農業轉型:從種地到“租地”的智慧

水少,糧食怎麼辦?沙特曾夢想靠自己種地解決問題。1980年代,政府在中部地區建起噴灌系統,種小麥、苜蓿和椰棗,一度產量翻倍,夠吃還外賣。

但這代價太大瞭——地下水被抽幹,土地撂荒。2008年,沙特痛定思痛,取消農業補貼,2016年前徹底停產小麥,轉向進口糧食。

聰明的是,他們沒把雞蛋全放一個籃子,而是搞起瞭“虛擬水”戰略。啥叫虛擬水?就是不自己種高耗水作物,而是去海外租地種,再運回來。

2008年,沙特公司在埃塞俄比亞租瞭30萬公頃地,建起“沙特之星”農業園區,種苜蓿和小麥。2012年,又設“海外農業基金”,在蘇丹、埃及、阿根廷、烏克蘭等地投資。如今,沙特85%的糧食靠進口,海外園區成瞭救命糧倉。

國內呢?沙特推“液滴”節水計劃,想把人均日用水量從2020年的200升降到2030年的150升。怎麼做?限制農業擴張,用滴灌和精準施肥省水。

結果,農業用水從1980年代的90%降到現在的60%。這不僅是數字變化,更是沙特人從土地裡擠出每一滴水的努力。

節水之道:從洪水到污水的循環

除瞭淡化海水和種地轉型,沙特還在節水上下功夫。他們建瞭200座水壩,攔住季節性洪水,蓄水量占全國供水的10%。這水不多,但在幹旱時能救急。城市裡,利雅得這樣的地方設瞭用水配額,超額就罰款,還推廣節水馬桶和淋浴頭,讓大傢養成省水習慣。

更厲害的是污水處理。沙特有200座污水處理廠,每年處理10億立方米污水,其中70%灌溉農田,20%給工業用,10%澆綠地。到2025年,他們還想讓所有城市污水100%再利用。這不僅省水,還讓每一滴水都物盡其用。

國際合作:借力全球智慧

沙特不閉門造車,他們知道水的問題全世界都在面對。於是,他們跟美國、德國、日本合作,引進瞭更節能的淡化技術和污水處理設備。

比如,跟麻省理工學院一起研究反滲透技術,讓淡化更省電。2023年,沙特在利雅得辦瞭全球水資源管理論壇,50多個國傢的專傢聚在一起聊怎麼用好水。

他們還加入瞭國際水資源協會和聯合國水資源開發計劃,跟其他國傢分享經驗。跟約旦、阿曼這些鄰居,他們也在紅海沿岸搞聯合淡化項目,資源共享,大傢都受益。這種開放的心態,讓沙特在缺水路上走得更遠。

3500萬人的未來

沙特的水資源管理成績亮眼,但問題也不少。海水淡化耗能大,還可能污染海洋;海外種地成本高,靠進口總有風險;節水政策推行難,總有人不配合。

可沙特沒退路,他們的目標很明確:到2030年,日淡水產能提至1330萬立方米,人均用水降到150升,污水全回收,還要用新能源淡化海水,少燒點油。

這背後,是3500萬人的生活。沙特人不隻在跟自然鬥,更在為自己和子孫找一條活路。從海水裡榨出淡水,從沙漠裡省出糧食,從污水裡淘出資源,他們用行動證明,缺水不是絕境,而是考驗人心的舞臺。

沙特的經驗也給世界啟示。水少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想法。技術、合作、決心,缺一不可。沙特的故事告訴我們,哪怕240萬平方公裡一條河都沒有,3500萬人也能喝上水,活得有滋有味。這不是奇跡,是人努力出來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