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島之戰,英國拼盡全力擊敗阿根廷,卻被中國看出紙老虎本質

1982年,英國和阿根廷為瞭一塊叫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人管它叫福克蘭群島)的地方打瞭一仗。這塊地兒不大,但位置敏感,離阿根廷近,離英國老傢卻遠得要命。這場仗打瞭74天,英國最後贏瞭,把阿根廷趕瞭出去。可這勝利看著挺光鮮,實際上卻讓中國看出瞭英國的真面目——一個外強中幹的“紙老虎”。

馬島這地方,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兒瞭。打從19世紀開始,英國和阿根廷就為瞭它吵個沒完。1833年,英國人直接把島上的阿根廷人趕走,占瞭這塊地兒。從那以後,阿根廷一直嚷嚷著這是他們的地盤,英國則死咬著不松口,說自己有主權。雙方你來我往,爭瞭幾十年,誰也沒說服誰。

到瞭20世紀60年代,聯合國摻和進來,1965年通過瞭個2065號決議,說馬島的主權有爭議,讓英阿兩國坐下來好好談談。可談來談去沒啥結果。70年代,阿根廷還在南桑威奇群島偷偷搞瞭個海軍基地,英國氣得牙癢癢,但也沒啥大動作。1980年,英國外交部出瞭個主意,說要把主權給阿根廷,然後英國再租回來用99年,結果島上居民不幹,這事兒就黃瞭。

1981年,阿根廷國內亂成一鍋粥。軍政府上臺的加爾鐵裡日子不好過,經濟崩瞭,通貨膨脹率飆到300%,老百姓怨聲載道。他一看這情況,心想得找個事兒轉移註意力。馬島就成瞭他的救命稻草。他琢磨著,英國這幾年國力不行,離馬島又遠,估計不會真為瞭這麼個小地方拼命。加上1981年英國通過個《英國國籍法》,把馬島居民的身份降瞭級,阿根廷覺得這是英國要撒手的信號。於是,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派瞭幾個偽裝成廢金屬工人的海軍陸戰隊員,在南喬治亞島插上國旗,等於點瞭導火索。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動手瞭。他們搞瞭個“羅薩裡奧行動”,600名特種兵趁夜摸上馬島。島上的英國總督雷克斯·亨特帶著68個海軍陸戰隊員和25個志願軍硬扛,可阿根廷來瞭8000多人,這仗沒法打。幾小時後,亨特投降,馬島被占。第二天,阿根廷又拿下南喬治亞島。聯合國安理會趕緊開瞭會,通過502號決議,讓阿根廷撤軍,中國投瞭棄權票,沒站隊。

英國那邊,撒切爾夫人可不是吃素的。她當場拍桌子,說絕不咽下這口氣。4月5日,英國湊瞭127艘船,組瞭個特混艦隊,兩艘航母“無敵號”和“競技神號”打頭陣,帶著2.5萬士兵就往南大西洋開。這路程可不近,8000英裡,補給線拉得老長,南大西洋的風浪還特別大,英國人心裡也打鼓。

4月25日,英國先動手,收復瞭南喬治亞島。SAS特種部隊和海軍陸戰隊員上瞭島,阿根廷守軍沒怎麼反抗就投降瞭,190人被俘。這小勝讓英國人信心大增。

5月2日,英國核潛艇“征服者號”逮著機會,三枚魚雷幹沉瞭阿根廷的“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323人沒瞭。這船當時在英國劃的200海裡禁區外,國際上爭議挺大,阿根廷罵英國不講規矩。沒兩天,5月4日,阿根廷空軍不甘示弱,用法國造的“飛魚”導彈打中瞭英國的“謝菲爾德號”驅逐艦,20人喪生,船後來也沉瞭。這事兒暴露瞭英國防空系統的弱點,挺丟臉。

5月21日,英國在聖卡洛斯灣登陸,4000多士兵上瞭岸。阿根廷空軍拼命炸,英國艦隊吃瞭大虧,“熱心號”護衛艦和“考文垂號”驅逐艦被幹沉。5月25日,貨輪“大西洋運送者號”也中瞭導彈,12人死瞭,還搭進去好幾架直升機,後勤差點崩盤。

陸上的仗更硬核。5月28到29日,英國第2傘兵營在古斯格林跟阿根廷守軍幹瞭一仗。指揮官H.瓊斯中校帶頭沖,結果被狙擊手打死,後來追授瞭個維多利亞十字勛章。英軍拼瞭命拿下陣地,俘虜瞭1100人。6月11到14日,英國對斯坦利港周邊的高地發起總攻,朗登山、圖姆佈當山、無線嶺,一個個啃下來。6月14日,阿根廷指揮官馬裡奧·梅嫩德斯撐不住瞭,舉白旗投降,戰爭就這麼結束瞭。

中國對這場仗的看法挺有意思。戰爭那會兒,中國站阿根廷這邊,覺得英國是老牌殖民主義者,占著馬島不放是霸道。仗打完後,中國媒體和軍事專傢把英國的勝利扒瞭個底朝天,結論是:英國看著贏瞭,其實是個“紙老虎”。

為啥這麼說?首先,英國這場仗打得太依賴美國瞭。特混艦隊跑8000英裡,補給線拉得跟面條似的,沒美國的衛星情報、導彈和油料,英國早就撐不住瞭。其次,英國的裝備老化,艦船防空能力差,6艘船沉瞭,34架飛機沒瞭,損失不小。專傢分析,要是沒美國幫忙,英國能不能贏都兩說。

中國還註意到技術上的細節。比如阿根廷用“飛魚”導彈幹掉“謝菲爾德號”,這說明英國的防空系統漏洞百出。軍事評論員直言,英國遠洋作戰能力不行,贏瞭仗也不代表真有多強。加上英國國力這幾十年來一直在下滑,中國覺得它就是個徒有其表的“紙老虎”,外頭看著唬人,裡頭其實虛得很。

阿根廷這邊,輸瞭仗等於輸瞭命。老百姓上街鬧,軍政府的威信徹底沒瞭。加爾鐵裡6月17日灰溜溜下臺,軍政府也垮瞭。1983年10月30日,阿根廷搞瞭自由選舉,勞爾·阿方辛當瞭總統,結束瞭7年的軍事統治。戰後還爆出不少黑幕,軍政府虐待士兵的事兒被抖出來,70個軍官被控,23人站出來指證,搞得人心惶惶。

649個阿根廷士兵死瞭,很多活下來的也有心理陰影。阿根廷不讓英國送回陣亡士兵的遺體,說馬島是他們的地兒。1994年,阿根廷新憲法把馬島寫進國傢版圖,外交上跟英國杠到底。

英國這邊,撒切爾靠這場仗翻瞭身。1982年初她支持率低得慘兮兮,黨內都快保不住她瞭。贏瞭仗後,民意蹭蹭漲,1983年大選保守黨大勝,她一直幹到1990年。可這勝利花瞭27.78億英鎊(按2018年算92.55億),255個士兵死瞭,6艘船和34架飛機沒瞭。戰後英國在馬島修瞭個芒特普萊森特空軍基地,駐瞭1500人,花錢跟流水似的。島民得瞭英國公民權,日子過得倒是不錯,2013年公投1513人支持留英國,反對的才3個。

中國從這場仗裡學瞭不少東西。投票時中國沒站隊,保持中立。戰後分析英國的短板,覺得遠洋作戰得靠自己,不能指望別人。這仗也讓中國下決心搞海軍,80年代開始造新艦,憋著勁兒提升實力。到瞭現在,中國還老在聯合國幫阿根廷說話,2023年還在特別委員會上批英國的“殖民心態”,立場一直沒變。

這場仗給全世界提瞭個醒,領土問題搞不好真會打起來,還是得靠談判解決。還讓人看清瞭現代戰爭裡後勤和情報有多重要,大國插手局部沖突的影響也挺明顯。

馬島之戰看著是英國贏瞭,可這勝利水分不小。拼盡全力打贏阿根廷,靠的是美國的撐腰和一口氣,英國自己的底子卻露瞭怯。中國看得明白,英國這“紙老虎”名號不是白叫的。這場仗的教訓放今天也值錢,領土爭端誰都得悠著點,別輕易點火,不然誰也討不瞭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