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頭雁”效應 政策激發國傢級經開區新活力

■ 中國工業報 曹雅麗 劉德炳

當前,國際經貿秩序正在經受重大挑戰,國傢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國傢級經開區”)穩外貿穩外資主陣地的責任擔當更加凸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決策部署,要求推進國傢級經開區改革創新和開放發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深化開發區管理制度改革,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完善經開區開放發展政策。

近日,商務部印發瞭《深化國傢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改革創新以高水平開放引領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工作方案》共提出瞭四個方面16項政策舉措,把國傢級經開區工作放到中國式現代化這個大局中去定位、去謀劃,力爭為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作出新的示范。

此前,5月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也研究瞭深化國傢級經開區改革創新有關舉措。目前,各地國傢級經開區積極響應,密集部署跟進改革工作。

5月27日,商務部、生態環境部、市場監管總局等在國新辦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介紹瞭國傢級經開區改革創新相關情況以及下一步工作部署。

近年來,安徽馬鞍山經開區大力推動產業智能化、數字化發展,構建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推動新質生產力加速形成。圖為馬鞍山經開區的全自動焊接生產線正在焊接新能源重卡汽車車身。(王文生 劉斌 攝)

釋放活力進一步鞏固外資外貿“第一梯隊”

近年來,各地國傢級經開區不斷創新實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註入瞭強大動力。作為高水平對外開放平臺,國傢級經開區從1984年首批的14傢到如今的超過230傢,遍佈31個省區市,經濟總量持續擴大,開放活力不斷釋放。

40多年來,國傢級經開區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因改革開放而生,為改革開放而“試”,經改革開放而強。

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凌激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傢級經開區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和高質量發展,各項事業都取得瞭積極的發展。

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外貿外資‘第一梯隊’的地位進一步鞏固。”凌激表示,國傢級經開區先行並深度參與國際分工,有效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不斷增強。目前,在全部的232個國傢級經開區中,共有外資企業超過6萬傢,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企業9.9萬傢。2024年全年實際使用外資272億美元,進出口10.7萬億元人民幣,分別占全國的23.4%和24.5%。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經濟實力和綜合配套優勢顯著增強。”凌激介紹,一大批國內外企業在國傢級經開區投資興業、創新創業,其中既有行業龍頭,也有“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已經逐步形成瞭規模龐大、分工明晰、配套齊全的產業體系,覆蓋瞭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汽車、石化、新能源、新材料等多個領域。

目前,經開區裡的各類經營主體已經超過瞭490萬傢,其中包括7.3萬傢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和8.5萬傢高新技術企業,省級以上研發機構超過1.5萬傢。2024年,國傢級經開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9萬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服務業企業等“四上”企業(四上企業指的是現階段中國統計工作實踐中對達到一定規模、資質或限額的法人單位的一種習慣稱謂,包括規模以上工業、有資質的建築業、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限額以上住宿和餐飲業、有開發經營活動的全部房地產開發經營業、規模以上服務業法人單位)吸納的就業超過2400萬人。

浙江大學城市發展與低碳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研究員鄒永華接受中國工業報采訪時表示,國傢級經開區的使命是著重吸引外資和發展對外貿易,用優惠政策與營商環境吸引國內外企業投資,形成產業集群效應。

鄒永華介紹,從數據看,國傢級經開區成為拉動區域經濟增長的強勁引擎,也創造瞭大量就業崗位。

例如,上海漕河涇開發區通過優化營商環境,吸引瞭大量外資企業入駐,成為外資企業在中國的重要投資目的地之一。天津經開區則利用其港口優勢和政策優勢,大力發展對外貿易,推動跨境電商等新業態發展,打造數字貿易高地。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京津冀房地產研究院院長、北京市房地產法學會副會長趙秀池教授告訴中國工業報,國傢級經開區從首批的14傢增長到目前的232傢,已經成為產業最為集中、要素最為密集、創新最為活躍、所有制結構最為多元的區域之一,形成多個千億級產值規模的產業集群,是經濟外向度最高的區域之一,也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源泉。

促進產業升級打造新質生產力“先鋒區”

國傢級經開區在產業升級方面成效顯著,已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集聚地。國傢級經開區既要立足自身區位,又要全面融入重大區域戰略,發揮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發揮比較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國傢級經開區作為產業集聚區,對帶動產業升級、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優化供應鏈佈局方面意義重大。《工作方案》提到,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國傢級經開區產業聚集度高、先進技術的應用場景多,將支持佈局產業科技創新平臺,加強商業轉化、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聯動發展。

商務部外國投資管理司司長朱冰表示,國傢級經開區是先進制造業的集聚區,也是現代服務業的新興增長點,具備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獨特優勢。商務部將在“一個加強、三個加快”四方面,出臺支持國傢級經開區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具體措施:

“一個加強”,就是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目前,國傢級經開區擁有超過700傢國傢級的孵化器和眾創空間,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占全國的18.3%。下一步,將重點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融合聯動,達到“1+1”大於“2”的效果。

“三個加快”:第一個“加快”就是要加快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國傢級經開區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數量約占全國的14%,正在積極運用新技術、新模式改造提升傳統的石化、機械、輕工、紡織、食品等產業。

“下一步,我們將圍繞傳統產業綠色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等需要,支持國傢級經開區開展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和大規模設備更新,招引和培育‘專精特新’、單項冠軍企業,做強鏈主企業,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朱冰透露說。

第二個“加快”是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近年來,國傢級經開區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覆蓋瞭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海洋裝備等多個領域,經常是一個行業、在一傢園區就形成千億級產值規模的產業集群。

例如,蘇州工業園區通過引進和培育高端制造業和新興產業,打造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據瞭解,目前園區人工智能及數字產業集聚相關企業超1800傢,產值突破1100億元,人工智能領域累計上市企業達20傢。

第三個“加快”是加快佈局建設未來產業。朱冰介紹,下一步,將支持國傢級經開區創建未來產業孵化器和先導區,加強未來產業的計量體系和能力建設,加快未來產業的前瞻性佈局。

此外,國常會要求強化土地、人才、資金等要素保障,為國傢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營造更好的環境。“針對以上要求,《工作方案》有針對性地提出瞭支持措施,加強經開區要素保障。”朱冰表示。

趙秀池表示,國傢級經開區既要立足自身區位,又要全面融入重大區域戰略,發揮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全面考量全球產業鏈重組、供應鏈重塑、價值鏈重構及國內發展環境,因地制宜發揮比較優勢,繼續為經濟增長作出重大貢獻。

協調區域發展緊密結合國傢重大戰略

國傢級經開區立足比較優勢,加強產業轉移承接、園區合作共建,拓展瞭東部沿海地區的發展腹地,眾多國傢級經開區積極援疆援藏援邊,增強瞭欠發達地區的發展動力。

國傢級經開區的發展歷程始於促進沿海開放城市吸引外資、提升經濟發展水平。經過多年發展,經開區已成為全國重要的區域,是各地通過高水平開放吸引資源、促進產業合作的“發動機”。《工作方案》強調,國傢級經開區要主動服務區域協調發展,帶動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建設。

凌激介紹,國傢級經開區立足比較優勢,加強產業轉移承接、園區合作共建,拓展瞭東部沿海地區的發展腹地,增強瞭欠發達地區的發展動力。例如,合肥經開區圍繞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等領域的頭部企業,推動瞭100多個產業鏈配套項目在周邊縣市落地,形成瞭完整的產業鏈條。

2024年,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經開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65萬億元人民幣和工業生產總值3.73萬億元人民幣,分別達到瞭東部地區經開區的67%和74%。同時,眾多國傢級經開區積極援疆援藏援邊,為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提供瞭有力支撐。

凌激表示,下一步,商務部將重點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牽頭協調落實《工作方案》各項政策舉措,推動各地各部門研究出臺配套措施,在要素保障、安排改革試點任務、下放經濟管理審批權限等方面提供更大支持。

二是持續打造“投資中國—選擇經開”品牌,支持國傢級經開區積極探索實踐,提高招商質效,拓展外資來源,促進在華外資企業再投資。

三是指導國傢級經開區進一步建立權責清晰、規范高效的現代開發區管理制度,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和市場化運作水平;完善動態管理機制,加強全周期管理。

鄒永華表示,國傢級經開區可以從四方面發力,與國傢重大戰略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要進一步推動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要進一步提高開放水平;要進一步推動綠色低碳轉型;要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

鄒永華指出,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經開區的發展模式要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實現可持續增長。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經開區要應對全球產業鏈重構的挑戰,可以通過建設國際合作園區、建立跨境研發中心、鼓勵外資企業設立區域總部等措施,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

第四,要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良好的營商環境能吸引優質企業投資入駐,推動產業鏈上下遊企業集聚,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樹立綠色標桿推進生態園區建設

《工作方案》明確,推動產業高端化、綠色化、數字化,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國傢級經開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開放,指明瞭工作方向和路徑。

《工作方案》明確提出,要完善園區和企業碳排放統計核算和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司長王志斌表示,在減污降碳協同方面,生態環境部聯合國傢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瞭《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推動產業園區減污降碳協同創新。

“2023年12月,生態環境部發佈瞭包括21個城市和43個產業園區的試點名單,其中有北京經開區、南通經開區、廣州南沙經開區等。這些地方開展減污降碳協同路徑探索,積極創新管理制度。”王志斌介紹,去年10月,生態環境部還聯合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印發瞭《關於發揮綠色金融作用服務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支持城市和產業園區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引導金融機構支持減污降碳等重點領域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供資金助力。

在促進綠色低碳發展方面,著力推進清潔生產,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目前,中國已建成生態工業園區73傢,其中43傢是國傢級經開區。

“國傢級經開區要進一步推動綠色低碳轉型。”鄒永華說,“這是落實國傢‘雙碳’目標、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舉措,也有助於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企業競爭力。此外,還能提升綠色品牌形象,吸引優質企業與人才。”

王志斌表示,接下來,生態環境部會持續開展多領域多層次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建立健全重點行業減污降碳協同標準體系。

值得關註的是,《工作方案》明確提出要完善園區和企業碳排放統計核算和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王志斌介紹,為構建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國傢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等部門印發瞭《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工作方案》,系統部署瞭23項重點任務。

“結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設需求,我部正穩步有序推進行業企業碳排放核算報告與核查技術規范的研究,先後制修訂發佈瞭發電、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碳排放核算與核查指南等八項全國碳市場技術規范,建立全國碳市場管理平臺,並持續優化相關功能,提升瞭碳排放精細化管理水平。”王志斌透露。

優化營商環境註入發展新動能

國傢級經開區需要不斷探索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提升企業的獲得感,為全國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國傢級經開區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是體制機制改革的“試驗田”,深化國傢級經開區改革創新離不營商環境的優化。目前,約60%的國傢級經開區內設機構數量不超過10個,可為企業提供全流程、高質量的便捷政務服務。

多地經開區通過“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優化再造業務流程,為企業和群眾提供更高效、更優質的服務。例如,武漢經開區通過推進“一網通辦”“一窗通辦”等改革措施,實現瞭企業開辦、項目審批等事項的高效辦理。廣州經開區則通過建立企業服務專員制度,為企業提供一對一的精準服務,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

“在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提升企業的獲得感方面,國傢級經開區也需要不斷探索創新,為全國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市場監管總局法規司司長彭新民表示。

彭新民說:“當然,優化營商環境除瞭讓企業辦事更加方便以外,還需要進一步規范行政執法,盡量減少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不必要幹擾。”

彭新民表示,市場監管總局將進一步嚴格規范涉企行政檢查,不斷優化以企業信用為基礎的分級分類監管模式,對持續保持良好信用的企業無事不擾,真正減輕企業負擔。同時,紮實開展規范涉企執法專項行動,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法治保障。

責任編輯:左宗鑫

編輯:袁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