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賦能產業變革 北京打造全球設計創新高地

■ 中國工業報記者 曹雅麗

設計,作為鏈接技術創新與產業價值的核心中樞,已成為驅動經濟轉型、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杠桿。我國亟需設計創新推動從“規模制造”向“智能創造”躍遷,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新質生產力。

5月9日,2025全球未來設計大會在北京國際設計周永久會址舉辦。此次大會以“未來定義——設計與產業的協同進化”為主題,匯聚全球設計智庫、產業變革先驅、學術權威與政策創新者、設計領域領先企業等代表,共同探討設計驅動創新的路徑與未來產業文明的構建。

設計助力產業產業反哺設計

“設計是產業的靈魂、產業是設計的載體”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黨組書記、局長薑廣智在致辭中指出。

薑廣智表示,在技術競爭加劇、產品同質化嚴重的當下,唯有充分發揮設計力量,以其系統性思維鏈接技術、用戶、商業,推動設計與產業深度融合,才能匯聚紮實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強大合力,讓“中國制造”破繭成蝶,在百年變局中孕育新質生產力的萌芽。

據介紹,自2012年北京市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設計之都”稱號以來,北京市深耕設計人才培育,擦亮設計品牌名片,搭建設計展示平臺,讓設計成為城市品質提升的“畫筆”、產業升級的“引擎”,為北京根植下設計產業蓬勃發展的深厚土壤。

薑廣智介紹,“十四五”以來,北京積極推進設計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等多方面應用,取得瞭一系列成果實踐:新一代信息技術浪潮奔湧,備案大模型128款持續領跑全國,可靈AI解放創意生產力;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馳騁向前,小米SU7Ultra響徹紐北;未來產業加速成勢,“天工”機器人半馬奪冠;制造業向“綠”而行,選育30傢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引入生態設計理念帶動供應鏈綠色發展……設計助力產業,產業反哺設計。

“北京市穩固的經濟基礎、優化的產業結構、廣闊的市場空間、雄厚的科技實力、多元的應用場景,都為設計與產業深度融合、賦能產業發展提供瞭廣袤舞臺和良好前景。”薑廣智說。

面向未來,薑廣智表示,北京市將重點打造北京未來設計實驗室賦能平臺。將通過實施一批示范標桿引領項目,加速設計領域創新成果產業化應用、行業共性技術難題解決,同步探索工業設計數智化能力建設、設計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設計轉化科技創新成果三種機制,並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設計產業,將其打造成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兩業融合”的重要聯通基礎,推動制造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

“北京市即將發佈《北京市時尚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5-2027年)》,在京華大地上讓時尚與設計共舞、文化與科技交融。”薑廣智透露。

“作為北京市首個時尚產業發展方案,將配套出臺中小企業工業設計券、數字化營銷券等系列創新政策。”薑廣智表示,鼓勵企業加快應用前沿技術,發展科技潮品;加強產品設計賦能,打造時尚名品;引領時尚生活潮流,開發健康新品;推動跨界融合發展,塑造創意精品。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時尚產業,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品質化、多樣化、個性化消費需求。

此外,北京市還將加快佈局一批時尚特色產業園區。提供集設計、制造、展示、直播等多功能於一體的集聚空間,構建多元開放的時尚生態。

設計賦能產業變革培育新質生產力

從奧運會系列服裝、APEC領導人“新中裝”,到冬奧會高性能賽服、神舟系列航天員裝備,再到人形機器人賽服的科技突破。設計是對時代需求的回應。

北京服裝學院不僅是時尚的搖籃,更是跨學科創新的試驗田,始終以開放的胸懷擁抱變革、以創新的實踐回應挑戰,立足新興交叉學科建設前沿,助力全球時尚產業升級。

北京服裝學院黨委書記黃克瀛在致辭中指出,技術進步引發行業產業材料之新、制造之新、組織之新和場景之新,未來產業已成為推動全球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而設計是連接需求與供給、傳統與未來的關鍵紐帶。未來設計實驗室正是面向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佈局。

“設計是鏈接需求側與供給側的核心環節,發展新質設計力,催化和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成為撬動產業變革、創造美好生活的新動能。”黃克瀛介紹,北京未來設計實驗室將匯聚設計精英、技術專傢、產業先鋒,打造“設計創新共同體”,攻克工業設計領域的共性難題。

黃克瀛表示,北京服裝學院作為融合科技、藝術、時尚的“設計創新引擎”,將依托北京未來設計實驗室,聚焦三大方向:一是共性技術攻關,智能制造和數字設計領域的技術突破將直接服務於高精尖產業;二是文化IP孵化,依托學校在傳統服飾文化研究領域的優勢,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北京設計”品牌;三是人才培養范式革新,立足交叉學科平臺,培養既懂設計、又懂技術、更懂市場的復合型人才。北服願與各方攜手,共同打造更具生命力、更包容、更可持續的設計新時代。

據悉,實驗室落戶北京城市副中心張傢灣設計小鎮,小鎮將以工業設計為紐帶,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兩業融合”,助力北京時尚城市建設和設計產業升級。

據悉,本次大會由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北京市通州區政府支持,北京服裝學院和中關村科技園區通州園管理委員會聯合主辦。

責任編輯:左宗鑫

編輯:袁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