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遭遇核大戰,解放軍核武夠用?造導彈列車或許能提升核反擊能力

核武器的存在,始終是人類頭頂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全球地緣政治風起雲湧,核大戰的陰影雖未成真,卻總在討論中揮之不去。

中國作為核大國之一,其核武庫規模與生存能力備受關註。

解放軍手中的核武器,是否足以應對極端情景?增加核彈頭數量,還是提升核武器的生存能力?

錢三強1932年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埋頭鉆研量子力學與核物理。畢業後,他赴法國巴黎大學居裡實驗室深造,師從伊雷娜·約裡奧-居裡,專註於放射性同位素研究。

1946年,他與妻子何澤慧合作,發現原子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這一成果在國際學術界掀起波瀾,令歐美同行刮目相看。

1948年,錢三強放棄國外優渥條件,攜妻子回國,投身新中國建設。

回國後,錢三強擔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長,肩負起核物理研究的使命。1950年代,國際局勢緊張,中國面臨核訛詐威脅,中央決定研發核武器。

錢三強臨危受命,負責組織科研團隊。他協調鄧稼先、王淦昌等頂尖科學傢,整合全國資源,攻克技術難關。

當時,物資匱乏,西方技術封鎖嚴密,科研條件極為艱苦。

錢三強奔走於北京與西北試驗場,協調鈾礦開采、加工廠建設,推動核反應堆設計。他還親自參與理論研究,指導原子彈的裂變原理計算。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佈泊試爆成功。蘑菇雲升騰的瞬間,標志著中國成為第五個核大國。

1967年6月17日,中國又成功試爆氫彈,從原子彈到氫彈僅用兩年八個月,創下世界最快紀錄。

錢三強的貢獻不僅在於技術突破,更在於他凝聚瞭一支不畏艱難的科研隊伍。

他以嚴謹治學、以身作則,激勵年輕科學傢勇攀高峰。在他的帶領下,中國核武庫從無到有,奠定瞭戰略威懾的基石。

錢三強培養瞭周光召、鄧稼先等後繼者,為中國核工業的長遠發展鋪路。1987年6月28日,錢三強因病去世,享年74歲。

他的筆記本上,依然保留著未完成的公式草稿。他的遺言“科學無國界,科學傢有祖國”成為後人銘記的箴言。

美國國防部2024年《中國軍力報告》指出,中國擁有超400枚洲際彈道導彈,核彈頭數量預計到2030年突破1000枚。

面對核大戰的假設,解放軍核武器的數量與生存能力成為關鍵。

核武器的生存能力,指其在敵方首波打擊後仍能實施反擊的能力。鐵路導彈列車作為一種潛在方案,引發討論。

核打擊方式分為海基、陸基和空基,海基核力量依托戰略核潛艇,如中國094型核潛艇,可攜帶12枚巨浪-2潛射導彈,每枚導彈搭載數個核彈頭。

潛艇潛伏深海,隱蔽性強,但中國核潛艇數量有限,性能與美俄俄亥俄級或北風之神級潛艇相比有差距。

空基核力量依賴戰略轟炸機,如轟-6K,可攜帶巡航導彈,但其基地易被衛星偵測,首波打擊下生存能力較弱。

陸基核力量包括固定發射井、機動發射車和潛在的導彈列車。固定發射井位置暴露,易被高精度導彈摧毀。

機動發射車如東風-41的運輸-起豎-發射車,可在公路快速轉移,生存能力較強,但每車僅攜一枚導彈,火力有限。

鐵路導彈列車的概念源於冷戰時期的蘇聯。1987年,蘇聯部署瞭SS-24導彈列車,每列可攜3枚洲際導彈,混雜於民用列車中,依托廣袤鐵路網機動。

外媒曾稱,追蹤一列導彈列車需數十顆衛星同步監控,堪稱“大海撈針”。中國若發展導彈列車,可利用全球最發達的鐵路網。

中國鐵路總裡程超15萬公裡,高鐵占4.5萬公裡,覆蓋全國。 高鐵速度快、運行平穩,理論上可提升導彈列車的機動性與隱蔽性。

一列偽裝成貨運列車的導彈列車,可在鐵路網中隨機遊走,搭載多枚東風-41導彈,火力遠超單一機動發射車。

導彈列車的優勢顯而易見,列車以時速100公裡計,一天可轉移上千公裡,配合鐵路網的復雜性,敵方難以鎖定。

其次,火力可觀。一列列車可攜多枚導彈,核反擊能力顯著。

列車可長期處於待命狀態,接到指令後迅速發射。蘇聯導彈列車曾被譽為“陸上核潛艇”,中國若部署類似系統,或能彌補海基核力量的不足。

但是導彈列車也面臨挑戰,導彈需適應列車環境,頻繁通電測試可能縮短壽命。

蘇聯SS-24導彈使用壽命僅10年,遠低於常規導彈的20-30年。鐵路網的脆弱性是軟肋,橋梁、隧道等關鍵節點易被摧毀,限制列車機動。

安全隱患是更大顧慮,導彈列車需常年攜帶核彈頭,穿越人口密集的東部地區,風險極高。

西部地區地廣人稀,適合隱蔽,但鐵路網稀疏,列車行蹤可能暴露。

中國鐵路網呈“東密西疏”格局,東部高鐵密集,西部普通鐵路為主,難以兼顧隱蔽與安全。

高鐵網絡雖為導彈列車提供機遇,但其標準化設計使線路易被監控,敵方衛星可能鎖定關鍵節點。

此外,導彈列車的研發成本高昂,需投入大量資源,是否值得優先發展,需謹慎評估。

中國核戰略以“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為核心,強調最低限度威懾。

東風-41、巨浪-2等武器構成多層次反擊體系。導彈列車雖具潛力,但其技術復雜性與安全風險使其短期內難以成為重點。

軍事專傢建議,提升核潛艇性能、增加機動發射車數量,或是更現實的路徑,火箭軍進行東風-31AG導彈實彈演習,驗證瞭基於早期預警的核反擊能力,顯示中國核力量的實戰化水平穩步提升。

中國核武庫的現代化進程從未停步,火箭軍持續優化陸基核力量,東風-41導彈的精度與突防能力進一步增強。海基核力量也在進步,新型核潛艇的研發提速,巨浪-3導彈的射程與可靠性提升。

SIPRI報告顯示,核武國傢對核威懾的依賴加深,俄羅斯與美國持續升級核武庫。

中國堅持防禦性核戰略,強調核武器的威懾作用,而非進攻用途。

1992年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1996年簽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展現瞭我們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核武器的存在,讓中國免受核訛詐,維護瞭國傢安全與國際地位。

參考資料

400洲際導彈600核彈頭 今年中國軍力報告有啥? 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