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1982年我回傢探親,因五毛錢結下好姻緣,讓戰友們羨慕不已

我1959年出生在河南的一個小村莊。那時候傢裡條件不好,父母靠種地養活我們幾個孩子,日子過得緊巴巴的。1979年,我參軍去瞭雲南邊境的一個部隊,主要是想減輕傢裡負擔,也為國傢盡一份力。在部隊裡待瞭三年,風吹日曬,訓練苦是苦瞭點,但也讓我變得更結實、更懂事。

1982年冬天,我終於攢夠瞭假期,決定回老傢探親。那年頭,全國上下都在搞改革開放,農村裡也開始有點變化,可生活還是挺艱難。坐瞭兩天火車到鄭州站,又得轉汽車回村。到瞭汽車站,我一看票價是5分錢,可我兜裡隻有10塊的大票子,售票員沒法找零。我正發愁呢,一個年輕姑娘走過來,遞給我5分錢,說她剛好有零錢。我挺感激的,接過來就跟她一起上瞭車。

她叫王芳,20歲,是村裡小學的老師。她傢情況也不好,父親病瞭好幾年,她得一邊教書一邊撐起傢裡。我倆在車上聊瞭不少,發現她傢跟我傢離得不遠,還有幾個共同認識的人。她人挺實在,話不多,但能感覺到她心眼好。我當時就想,這姑娘不錯,回頭得找機會多幫幫她。

回瞭村,我沒閑著,隔三差五就往她傢跑。傢裡缺啥我就幫著弄啥,劈柴、挑水、修屋頂,幹點力氣活。她傢人看我踏實肯幹,挺認可我。我爹媽也聽說瞭這事,覺得王芳勤快又懂事,是個過日子的人。沒多久,兩傢老人一合計,覺得我倆挺合適,就定下瞭這門親事。因為我假期不長,結婚的事得等下次回來再說。

1983年,我又請瞭假回鄉,跟王芳結瞭婚。婚禮很簡單,但兩傢人都挺高興。結瞭婚後,我還得回部隊接著幹,王芳在傢管著傢裡的事。她教書帶孩子,我寄點津貼回去,日子就這麼過下來瞭。1985年,我退伍回瞭村,用在部隊學的技術開瞭個小修理鋪,修農機和車,慢慢有瞭點收入。後來我們還承包瞭個果園,種蘋果和桃子,生意越做越好。

我和王芳生瞭兩個孩子,兒子後來當瞭老師,女兒考上瞭醫學院,日子過得越來越有盼頭。村裡人常拿我們的故事當例子,說我運氣好,5分錢換瞭個好媳婦。我每次想起這事,也覺得挺奇妙。那次要不是王芳幫瞭我一把,哪有後來的這些好事。

我在部隊的時候,跟戰友們講過這事,他們聽瞭都眼紅,說我走瞭狗屎運,5分錢都能撿到這麼好的姻緣。他們有的人幾年都找不到對象,有的傢裡條件差,婚事老是拖著,看我這樣,心裡肯定不是滋味。我也跟他們說,這不是運氣,是緣分來瞭擋不住。

那幾年,農村日子不好過。80年代初,政策剛放開,大傢夥兒都想多賺點錢,可機會不多。我傢那時候連電都沒通,晚上點煤油燈,地裡的收成也就夠糊口。部隊裡雖然苦,但管吃管住,比傢裡強多瞭。王芳傢更不容易,她爸病著,傢裡全靠她一個人撐著。她能當上老師也不簡單,那時候村裡識字的人不多,她硬是靠自己念瞭出來。

結婚頭幾年,我倆也沒少吃苦。修理鋪剛開那會兒,生意冷清,有時候一個月都沒幾個人上門。王芳教書的工資也少得可憐,我倆得精打細算才能過日子。好在改革開放後,村裡慢慢有瞭起色,國傢鼓勵幹副業,我們就試著種果樹。頭幾年沒經驗,賠瞭不少,後來學聰明瞭,產量上來瞭,日子才寬裕瞭點。

孩子出生後,壓力更大瞭。1987年,兒子出生,我跟王芳忙得腳不沾地。村裡條件差,孩子生病都沒個好醫院,我倆隻能省吃儉用攢錢給他看病。1990年,洪水把村裡沖得一團糟,我們傢也沒逃過去。好在我跟王芳都沒閑著,跟村裡人一起修堤壩、重建房子,熬過瞭那段難日子。

到瞭90年代,政策越來越好,農村也能搞點小買賣。我跟王芳商量著擴大果園,還學瞭點管理技術,收入一年比一年多。2000年,女兒出生,傢裡更熱鬧瞭。我倆打定主意,不管多累都要供孩子念書,不能讓他們跟我們似的吃沒文化的虧。結果還真沒白忙,兒子大學畢業當瞭老師,女兒也學瞭醫,算是給我們爭瞭臉。

現在我和王芳年紀大瞭,果園交給年輕人打理,我們在傢享享清福。回想當年那5分錢的事,我總覺得是老天爺給的機會。王芳那時候完全可以不理我,可她沒猶豫就幫瞭我一把。這麼多年下來,我倆沒啥大風大浪,但靠著互相幫襯,把日子過得挺紅火。

村裡人老拿這事打趣,說我命好,撿瞭個大便宜。我也常跟孩子們講,人生有時候就看你怎麼抓機會。那5分錢不值啥,可它讓我跟王芳走到瞭一起,後面的事全靠我倆一起扛過來的。戰友們羨慕歸羨慕,可我知道,這段姻緣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我們一步步走出來的。

改革開放那會兒,全國都一樣,大傢夥兒都想往好日子奔。我和王芳趕上瞭好時候,也靠自己沒偷懶,才有瞭今天。村裡後來通瞭電,修瞭路,孩子們的學校也蓋得像樣瞭。我們那代人苦是苦瞭點,但看到下一代比我們強,心裡挺知足。

這故事說瞭這麼多年,我自己都快聽膩瞭。可每次講起來,還是覺得挺有意思。5分錢在當時不算啥,可它真就成瞭我跟王芳的緣分起點。誰能想到呢,一個小忙能換來一輩子的事。現在想想,那些戰友羨慕得有道理,這姻緣確實挺讓人眼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