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騙1.4萬人!20年的電詐集團在泰國覆滅!

幹瞭20年,騙瞭1.4萬人!

這個跨國詐騙集團披著“金融顧問”的外衣,實則操盤著一場場令人傾傢蕩產的投資騙局。

如今,他們藏身泰國的“秘密基地”被一鍋端,13名外籍成員落網,騙局終究迎來崩塌時刻。

詐騙1.4萬人!

20年的電詐集團在泰國覆滅!

6月17日,泰國中央調查局(CIB)聯手澳大利亞聯邦警察(AFP)、移民局、自然資源與環境部打擊犯罪司及技術犯罪打擊部門,發起代號“火風暴”的突襲行動,在北欖府挽披縣一處民宅成功搗毀一個電信詐騙窩點,現場逮捕13名外籍嫌犯,涉及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南非等多國公民。

警方查獲筆記本電腦、網絡設備、詐騙腳本、手機等共計58件證物。初步認定,該團夥涉嫌非法從業、逾期滯留、組織犯罪等多項罪名,目前已被依法提控。

據澳方提供的線索,該團夥偽裝成“投資顧問”,專門誘騙澳大利亞民眾參與虛假債券投資,聲稱回報率可達7-10%,周期僅1-3年。

截至目前,已有超過1.4萬人上當受騙,累計損失高達4000萬泰銖。

更令人震驚的是,這一團夥從業已有20年歷史,曾在澳大利亞和印尼活躍。

此前AFP曾在印尼試圖抓捕其中兩名頭目,但對方成功逃逸,並悄然將詐騙基地遷至泰國。

泰國警方深入調查發現,該團夥2024年以來先在芭提雅設點,後轉移至曼谷郊區,於北欖府以每月12萬銖租下豪宅實施詐騙。

為掩人耳目,他們將住宅改裝成辦公場所,偽裝成正規公司,每日按時“上下班”,行跡極為隱蔽。

此次聯合執法,成功將該團夥一網打盡。

警方表示,盡管13人持有合法簽證入境,但因觸犯嚴重刑事罪行,已決定撤銷其簽證並列入黑名單,永久禁止入境泰國。

這一案件再次警示:跨國電詐已呈鏈條化、專業化趨勢,泰國警方將持續與國際執法機構合作,嚴厲打擊境內外犯罪分子,絕不容許泰國成為國際犯罪的“溫床”。

一場持續20年的“劇本殺”

不是所有騙子都穿著人字拖、在街頭設套。

這一團夥的運營方式,已經達到瞭“企業級水平”:

他們偽裝成專業的金融顧問,設計出“高回報債券投資”話術,甚至租下高端別墅,佈局成辦公場所,西裝革履,朝九晚五,像極瞭我們熟悉的“白領打工人”。

但實際運作下,是一套早已在幕後反復排演過的劇本。

他們深諳人性弱點——貪婪、信任、信息不對稱——抓住瞭“高回報投資”這個最容易讓人喪失理性的關鍵詞,一步步將受害人引入騙局。

長達20年的運作,並非僥幸,而是精準的“操盤”。

這個案件再次揭示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東南亞,正在成為全球詐騙組織的“備胎天堂”。

為什麼偏偏是泰國?

其一,地理位置優越、口岸開放,便於跨國流動;

其二,簽證政策靈活,為境外“從業人員”提供掩護;

其三,多語環境與多元經濟結構,為假身份和偽裝“公司”提供便利。

這些因素,恰恰成為瞭犯罪集團眼中的“窪地紅利”。

一場全球信任危機的縮影 詐騙不是個別人的悲劇,它折射出的是全球信任系統的裂縫。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反而真相越來越稀缺;

在全球經濟焦慮的當下,“高收益”成為越來越多普通人抓住的“救命稻草”。

而這種信任的撕裂,最終釀成的是社會資本的流失、平臺生態的崩壞,甚至影響中泰之間的商業形象與跨境交流秩序。

電詐不止於法律

更是聯合打擊的問題

我們常說“不能讓騙子跑得比警察快”,但現實中,技術變革、詐騙升級,已經逼迫各國政府、平臺、社會全面升級應對機制:

技術維度上,平臺需加強AI識別可疑行為、數據交叉驗證;

政策維度上,各國需建立跨境執法合作機制,加強引渡與凍結資產;

社會維度上,公眾的警覺與反詐教育必須提前介入,不能總等“被騙之後”。

電信詐騙不是靠抓幾個人就能根除的,它是一場需要全民協同的數字戰爭。

泰國,不是逃避法律的“避風港” ,這起案件的落幕,或許隻是打掉瞭一隻“看得見的黑手”。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那些仍在暗處的操盤者,以及不斷變換偽裝的“新型詐騙”——它可能是你的電話、你的短信,甚至是你朋友圈裡的“老朋友”。

泰國此番重拳出擊,不僅釋放瞭強烈信號——泰國不是詐騙的溫床,也不是不法分子的避風港;

更讓世界看見,東南亞的治理水平與法治意志,正在走向更強、更深的聯動時代。

文:泰國網編輯部、佈周十面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