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銳評單依純魔改《李白》,沒有批評,卻句句說進網友心坎

不久前,《歌手》這個節目再次在網上掀起爭議。然而和之前范瑋琪因為氣息不穩唱不上去造成的翻車不同,這次卻是改編不當導致眾多人士質疑。

創作於十幾年前的《李白》歌曲,被單依純重新改編。那些“如何呢?又能怎?”之類的歌詞,更是聽得人頭皮發麻。

很多人認為,這是代表一種“玩音樂”的態度,反映出很多年輕人的反骨,但也有很多人認為,這完全是對經典的褻瀆,是對詩人李白這個文化符號的破壞。

而就在爭議越來越大時,17日人民日報的發文,卻更是一石驚人!

單依純

單依純以前其實和很多00後一樣,生活沒有什麼不同。可能最大的區別,就是受母親的熏陶,喜歡上瞭音樂。

她上學回傢後和母親一起聽著錄音帶唱,出門被母親帶到KTV唱,還學習瞭基礎的聲樂。

從初中開始,她就開始在唱歌軟件上翻唱並發佈練習作品,到瞭高中時,她在“全民K歌”上參與瞭節目應征,從百萬人中脫穎而出,以素人的身份登上瞭湖南衛視的歌唱綜藝。

站在星光下,她的人生發生瞭轉變,開始更加傾向參加藝考,真正專業地學習音樂,以音樂為主。

後來她上瞭培訓班,參加藝考,並成功考上瞭浙音。也就是在這時,她登上瞭《中國好聲音》的舞臺。當時的她才18歲,還沒有上大學,未經任何雕琢,卻以絕佳的天賦和實力力壓所有人,一舉奪得瞭冠軍,聲名遠播。

正是從這裡,她開始瞭自己的征程。

然而年輕不僅意味著無限的可能,也意味著不被信任和眾多的質疑。而她在大學期間也一步步穩紮穩打,除瞭發佈單曲,就是受邀為影視作品演唱推廣曲和主題曲。

她一步步往前走,被頒發“最佳新銳歌手”獎項,逐漸成為瞭新一代的領軍人物之一。甚至還參加瞭24年的春晚。

這時她參加瞭一檔歌唱綜藝,並在剛開始,就演唱瞭一首評價極高的《珠玉》。這首歌被認為是她藝術性最高的作品,沒有絲毫的炫技,然而她遊刃有餘的姿態,已經是一種炫技。

不少人認為現在的她就像是當年的王菲和那英,所有人都覺得,單依純現在正是探索作品的時候,隻要她這樣走下去,也一定會有一個厲害的未來。

然而當前途一片坦蕩時,她卻唱出瞭一首改編作品《李白》,就此將自己置於種種非議之中。

魔改《李白》

單依純曾經一直在走的,是流行音樂的“正道”,穩紮穩打,以毫無爭議的實力向外散發著光芒。而她的魔改,在很多人看來,卻是走上瞭歪路。

她將原曲中的詩人李白,重新建構成為如今遊戲裡的李白,再加上電子音效、遊戲術語以及反復的念白,直接成為瞭一首年輕人的發瘋歌曲,一種對標準和世俗觀念的反諷。

她在歌曲中演唱“我本是輔助,今晚來打野”,這種遊戲術語在很多年輕人的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哪怕是不玩遊戲的都略知一二。

而“區區三萬天,試試又能怎”在高考前這一節點上,無疑戳到瞭很多傢長的敏感點,甚至因此被列入高考禁曲。

還有“你看我多乖多聰明多麼聽話”,更是一種自嘲和對世俗的反諷。

此外她在歌曲中新加的無比洗腦的重復念白“如何呢?又能怎”,那種帶著欠欠的句子和口吻,對於身上帶有九十九斤反骨的年輕人來說,無疑是天選臺詞,直接給活學活用到瞭自己的學習和工作日常中,既是一種玩梗,也是對壓力的一種發泄和反抗。

但對於更多人來說,他們隻覺得腦袋疼,手癢癢地想打人。無數人覺得難聽,覺得不入流,從歌詞到旋律都帶著一種抽象,讓人不知所雲。

有樂評人認為,單依純的念白部分,過於尷尬,也太不入流。有樂評人認為這帶著一種任性的敢想敢幹的獨立音樂人的瘋。

發文評論

因為這首歌曲相當洗腦,很多考研人、延畢人、以及那些受夠瞭工作的牛馬直接對其中最叛逆的那部分詞進行改編,成為瞭網絡流行。

根本不知道她的這首改編究竟是封神還是翻車,因為喜歡的無比喜歡,討厭的也相當討厭。

而行內人也心裡泛起瞭嘀咕:明明能夠登上大雅之堂,為什麼要做這種俗到low的表演呢?

其實人民日報的評論就能夠回答這一點。

因為互聯網時代,年輕人的音樂審美逐漸發生瞭轉變,不再追求旋律的悅耳,而是註重情感的抒發和精神的共鳴,以及一種對自我態度的彰顯。

就像之前很多新造的梗“牛馬”“鼠鼠我啊”之類的,流行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大多數是在生活的壓力中,將發泄的渠道寄托在瞭上面,是一種對自我的嘲諷和情感的抒發。

因為很多人不被允許走出框架之外,也沒有這個勇氣,但心裡埋藏的情感,在遇到能夠觸碰到自我的元素時,一下子就聽上瞭頭。

而很多人不喜歡、不理解,也正是因為這種情感上的“錯位”。

這種情況到瞭歌曲審美上,也就是單依純的這首歌,無疑成為瞭這種錯位的交鋒與碰撞。而單依純的影響力,更加將這種碰撞放大出來。

事實上,有很多人指出,為什麼會有人認為這首歌低俗、掉價,主要還是因為她采用的遊戲術語。畢竟很多人並不瞭解這些,甚至認為遊戲是不務正業,無法登上主流舞臺,而這種觀念的差別,和理解上的錯位,也造成瞭這種爭議。

再加上歌曲的主角是歷史人物李白,是很多人心目中對詩和盛唐的幻想的寄托,可如今卻被單依純演唱的遊戲李白拉下瞭神壇,這種情況也讓人難以接受。

對於這種情況,其實是審美表達差異下必然會引發的一種爭議。在曾經流行音樂剛興起時,也有很多人看不慣,在後來搖滾出現時,更是不被大眾潮流所接納。

或許單依純的改編沒有到這種高度,但有人喜歡,就必然有深層思想的表達。對於年輕人在這些領域上積極探索的行為,大眾需要給予試錯的空間,也要給予他們成長的空間。

批評可以有,但更多的則是引導,讓年輕人將這種表層的狂歡,逐漸轉化為更深層次的價值,這樣才能更加長久地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