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相信很多人都想什麼都不做,當個咸魚,但無奈要為瞭碎銀幾兩而奔波。
不過相比於古代,現在的我們已經幸福很多瞭,至少我們可以選擇幹不幹,不幹隻是沒有錢而已,但在古代封建社會皇權至上的時代,可就沒有那麼自由瞭。
你知道清朝官員有多累嗎?
早上天不亮就要起床去上班,這還不算累的,下班瞭還有各種活動,那才是真的要瞭老命瞭。

在很多電視劇中我們能看到,皇帝手上掌握著至高無上的權力。
拋開那些傀儡皇帝、身後還有個垂簾聽政的太後的皇帝不說,真正將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上的那可真是一句話就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而如果皇帝很勤政,那官員們也就遭殃瞭,比如清朝的皇帝一般都很勤勞,尤其是康熙和雍正,在他們手底下當官的那是最累的。
最直觀的就是上朝這一點,清朝的上朝分為多種形式,大朝、常朝、禦門聽政等。

大朝一般是在重要的節日舉行,例如元旦、冬至、皇帝生日等這樣的重大時間點,一般也不談論政事,而是進行祭祀活動。
一般這種時候,皇帝、妃嬪就要穿上隆重的朝服祭天、祭祖,官員們也要穿上朝服陪同,進行各種繁瑣的流程,沒個一天根本做不完。
因為事情太多,一般都要早起,凌晨四五點就要到宮門外等候,卯時(五點)宮門準時開啟,官員們就陸續進入大殿上等候皇帝到達。

一般祭祀都是在戶外,要是在夏天還好,稍微熱一些而已,但到瞭冬天下雪時候,官員們就要在風雪中佇立大半天。
上朝的官員必須是四品以上文官,三品以上武官,能走到這種等級的年齡自然不小,因此對於他們的身體來說更是考驗。
好在大朝不經常舉行,常朝的頻率就比大朝要高,一般是每月三次,逢五舉行,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
常朝的時候也不全是談論朝政,一般是新任官員引見、外交使節覲見等,不然就是對皇帝各種誇誇誇,皇帝一高興就賞賜個東西,或者是封個官,大傢就對皇帝跪恩。

當然這時候官員有事情也可以跪呈奏折,向皇帝報告工作進展或者問題。
雖然不是每天進行,但是上朝的時間一般都很早,康熙、雍正時期都是4點開始,以前交通條件不行,隻能坐馬車或者騎馬,所以官員都要早早起床,離得近些的3點起床,遠點的就要更早。
最重要的一點是,出門時一定要檢查好自己的衣著是否符合標準,朝服、頂戴、朝珠等是否都齊全,若是漏瞭一項,那就會被禦史彈劾。
要是正好碰上皇帝心情不好,那革命或者小命不保也是有可能的。

如果你認為上朝又不是天天上,起早一點也沒什麼吧,那就大錯特錯瞭,除瞭大朝、常朝,還有最重要的“禦門聽政”,這是每天都要進行的。
康熙親政之後,除瞭忌日、三大節要舉行大朝、惡劣天氣實在無法進行之外,都要禦門聽政,一般就是討論各種事情。
地點也不定,有時在乾清門,有時在瀛臺勤政殿、暢春園澹寧居,看康熙昨日在哪裡,甚至有時要一天要聽政兩次,可以看出康熙真的非常勤勉,“若不日日禦門理事即覺不安”。

康熙也學習到老爹的勤政,每天早上4點起床,先批一個小時奏折再去上朝,上完朝才吃早餐。
有這樣勤政的皇帝,官員們自然是不敢懈怠,戰戰兢兢地奏事,除瞭要顧及皇帝的心情之外,還要顧及禮儀,不然就是殿前失儀。
為瞭不在上朝的時候上廁所,他們不吃早飯,實在受不瞭的有條件的可以含塊人參,沒條件的隻能祈禱自己不出意外。
每天都像提著腦袋上班,心理壓力相當大。不過好在上朝時間不算很長,一般到七八點,有時候時間長點到9點就結束瞭。
下朝之後關門就去吃早飯,吃完再去處理事務,到下午三點下班。

可能有人說下午三點下班也挺好的,下班的時間就自由瞭,那就想多瞭,下班之後更累。
中國向來以禮儀之邦自稱,古代的禮儀比現在繁瑣得多,清朝雖然是少數民族政權,但漢文化的禮儀也學習瞭不少,尤其是官場的各種人情世故。
一般在官場上都有各種小團體、黨派,如果你不站隊,那可能會被幾方針對,要想往上爬,那根本沒辦法獨善其身,隻能“同流合污”。
怎麼才能成功加入小團體中呢?那自然是下班之後去拜訪大佬、或者找人牽線。

拜訪也不是直接到人傢大門前敲門,說:“你好,我提瞭點東西來看您”,首先要遞名帖,人傢同意瞭才能去。
進入瞭小團體之後,還要參加各種小團體活動,討論各種對自己有利的事情,各種勾心鬥角想想都心累。
最重要的是,我國的酒桌文化一直都很盛行,古代更是看重,大人物可以自己決定喝不喝,小人物就要往死瞭喝表忠心。
不醉不休不是一句玩笑話,喝到爛醉回傢,第二天又去禦門聽政,身體多健康的都要折騰得身心俱疲。

不去大人物傢裡拜訪,同僚、朋友間也需要維護關系,互相約著玩或者喝酒,送點小禮物等都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此外,還有一些新貴也要去拉攏,免不瞭又是一頓飯,一天下來,不喝點酒是不可能的。
清朝禦史惲毓鼎撰寫的日記《澄齋日記》中就描寫瞭他疲於應酬的心情,“應酬天天有,飯局時時新”,甚至有時是“滿月酒”,一個月參加瞭21場酒局。
這樣的生活對於一些反感酒局,下班隻想回傢躺屍的社恐來說,簡直是如坐針氈,可是不去又沒辦法。
不維護好關系,不知道哪天就被人穿小鞋瞭,更別想在官場上混瞭。

因此惲毓鼎剛立下“退掉酒局,在傢看書”的志向後,第二天就被拉去參加瞭2場酒局,都是生活所迫。
康熙、雍正兩位都是勤政的皇帝,雖然上朝的時候多,但政事處理效率很高,官員們疏通關系的需求也不是太高。
雍正後期軍機大臣的作用更大,上朝的壓力也減小,官員對於上朝的恐懼變小瞭,生活相對輕松一些。

乾隆之後上朝時間變晚,次數變少,但處理政事的效率也變低,官員們可操作的空間更高,私底下需要維護關系的需求就變強瞭,這種應酬就更多。
後期同治、光緒等皇帝上朝成瞭形式,甚至直接廢除,清朝也越來越孱弱,就算官員們憂心國傢也無能為力。

參考信息:
澎湃新聞:清代禦門聽政的法律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