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空紙
編輯 | 空紙
前言在中東地區,這一輪最猛烈的導彈與無人機攻防戰正在持續進行。過去72小時,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對以色列展開瞭一場前所未有的飽和式導彈襲擊,總計11個波次,超過370枚導彈和100餘架無人機,從西部多個戰區密集打擊以色列全國重點目標。面對這一輪高強度的打擊,以色列一度引以為傲的反導防禦系統,包括“鐵穹”、“大衛投石索”、“箭”系列系統等,在連續作戰狀態下逐漸力不從心。攔截成功率急劇下滑、反應鏈條錯亂、防禦指揮陷入混亂,曾經“銅墻鐵壁”的以色列,如今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安全危機。

伊朗此次對以色列發動的導彈襲擊,並非短期性報復行為,而是系統性、多輪次的消耗戰部署。自6月14日以來,伊朗革命衛隊從克爾曼沙赫、西阿塞拜疆、庫爾德斯坦、洛雷斯坦等省份的多個導彈陣地,以異地齊射、多波次交替戰術,對以色列核心腹地實施定向破壞打擊。以特拉維夫為中心的中部大都會群,包括雅法、拉馬幹、貝內貝拉克、霍隆等地成為重災區。
以色列曾在歷史上多次成功攔截哈馬斯和真主黨的火箭襲擊,但這一次的襲擊強度遠超以往,且涵蓋導彈種類更復雜、打擊范圍更廣、彈道更隱蔽。根據以方數據,在最近兩個波次的大約30枚導彈中,已有10枚成功突破攔截,命中目標。這使得攔截率驟降至66%左右,相較伊朗第一輪打擊時的95%,攔截能力已下降30個百分點。尤其令人擔憂的是,數枚導彈精準命中海法市煉油廠、電廠以及南部軍事基地,而以色列政府則選擇封鎖更多敏感目標的損失信息。
以軍一系列攔截系統連續三晝夜無間歇運作,造成防禦網絡“接戰通道”飽和,指揮響應出現錯亂。“鐵穹”與“大衛投石索”本以覆蓋戰術級目標為主,如今卻需臨時承擔戰略防禦重任,遠超其設計極限。此外,由於系統部署過於集中在特拉維夫周邊,伊朗在北部海法與南部內蓋夫方向突然展開攻擊後,以軍已經陷入戰略被動,難以兼顧全國防線。

與過往不同的是,伊朗此次采取瞭更具戰略縱深的打擊模式,不再局限於象征性襲擾或邊境軍事陣地,而是以打擊以色列核心要害部門和關鍵民用基礎設施為核心目標。其部署策略不僅具備戰術欺騙性,更精準打擊以色列的“神經中樞”。
據戰場分析,伊朗在開戰初期指揮鏈就遭到以軍打擊,但仍能協調多地陣地實施協調攻擊,這說明其軍隊具備相對獨立的戰術單元和較強抗壓能力。在僅有部分導彈發射車存活的情況下,伊朗仍成功實施瞭30餘枚導彈對特拉維夫與海法的集中襲擊。
其中,海法市的石化能源設施被重點鎖定。據公開數據顯示,以色列全國石油加工能力主要集中在該區域。此次海法煉油廠與電力系統連續被命中,造成該地區及部分中部區域大范圍停電,以色列國傢電力公司不得不承認電網基礎設施正遭到“系統性癱瘓”,24小時內無法修復的情況正在蔓延至南部。
更為致命的是伊朗無人機戰術配合,其在以色列南部實施的無人機襲擊嚴重幹擾反導系統識別鏈,分散以軍目標判斷能力。伊朗導彈配合幹擾彈頭、分離殘骸、真假目標混合的戰術運用,使得以方天基預警平臺、無人偵察系統及地面雷達識別體系大幅失效。此種復雜攻勢,正在迫使以色列指揮系統不得不在“保人口”與“保基礎設施”之間做出艱難選擇。

在防禦系統瀕臨失效、防空力量即將崩潰的情況下,以色列開始轉向更具報復性與震懾力的軍事決策。6月16日,以國防部長卡茲公開表示:“鑒於以方遭受大規模平民傷亡和設施損毀,將不排除對伊朗境內任何目標進行報復,包括平民區。”
這番表態標志著以色列從“精確報復”轉向“非選擇性打擊”的重大戰略轉變。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以色列已難以通過有限反擊制止伊朗的連續攻擊,不得不以非對稱恐嚇方式尋求“停止襲擊”的外交空間。實際上,以色列已開始動用深層次戰略儲備,包括從美軍基地調撥部分反導系統轉移至本土中部與南部區域,加強城市要地的重點防護。
同時,在伊朗持續打擊關鍵能源和民生設施的背景下,以色列國土狹小、能源依賴外購的劣勢正在凸顯。海法油庫與南部城市紮夫底爾、貝爾謝巴的電力系統損毀,使全國超過15%的工業和民生能源供應中斷。多個工廠停工、醫院停電、通信中斷,導致社會民生系統面臨崩盤風險。分析指出,如果伊朗繼續維持這一密度的消耗戰節奏,以色列不僅難以承受物理層面的損失,更將陷入政治、社會全面失控的危機。
以色列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彈藥與時間”的雙重消耗。駐中東美軍雖具支援能力,但無法全盤覆蓋以色列全境。以色列本國彈藥生產線難以在短期內恢復系統產出,反導彈庫存已逐步見底。當前局勢下,以色列再繼續與伊朗進行導彈對耗,結果恐怕不是軍事勝利,而是國傢整體安全系統的結構性崩盤。

過去72小時的高強度交戰,揭示瞭現代高烈度沖突中“系統承壓極限”對於國傢安全的挑戰。伊朗革命衛隊的導彈襲擊策略,不僅打擊瞭以色列的物理目標,更重創其信心與戰略威懾能力。而以色列面對連續攻擊的反應,也凸顯其戰略脆弱:高度依賴技術系統、戰術密集城市佈局、有限的防禦縱深和龐大的民用基礎設施,成為其國傢安全體系的“阿喀琉斯之踵”。
未來中東的安全格局,很可能不再隻是以色列一傢獨大的“高科技軍力統治”局面,而是邁向“導彈平衡+非對稱戰略博弈”的新階段。這一變化,不僅將影響伊以兩國關系,也可能徹底改變整個中東地區乃至全球大國對沖突演化的戰略想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