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身上長瞭這種“小凸起”, 千萬別隨便摳!

日常生活中

不少人會發現身體某個部位

忽然冒出來一個“小凸起”

忍不住想擠掉或摳掉!

問題來瞭

“小凸起”究竟是什麼?

能不能自行處理?

是否存在健康隱患?

小編提醒:

遇到以下5種情形

千萬忍住!

癤,也就是

我們常說的“火癤子”

是單個毛囊

及其所屬皮脂腺的化膿性感染

其特征是局部皮膚紅腫熱痛,邊界清楚,中央可能看到毛發。多發於頭、面、頸、背、臀部,嚴重者會出現發熱、頭痛等癥狀。

可能引發不適!(慎滑↓↓)

醫生提醒

癤早期未化膿時可采用熱敷的方法輔助治療,一旦化膿,切不可用手去擠捏,尤其是鼻翼和上唇部位的癤腫,這裡血管和淋巴管豐富,直接與顱內海綿竇相通,如果擠壓不當,可使細菌沿血行方向進入海綿竇,形成含菌血栓,引起顱內感染。建議及時前往醫院治療,醫生在腫脹部位切個小口,把膿液放出來即可。

脂肪瘤

脂肪瘤

是由成熟的脂肪細胞構成的

一種良性軟組織腫瘤

可為單發也可為多發

大小幾毫米至幾十毫米不等

摸上去是滑溜溜的無痛性腫塊

邊界清楚、質地柔軟、生長緩慢

好發於肩、背、頸、乳房和腹部

上臂、大腿、臀部多

見於40-60歲肥胖者

可能引發不適!(慎滑↓↓)

醫生提醒

脂肪瘤如果沒有明顯增大,可以選擇定期復查,無需系統治療。平時應註意清潔,不要去揉搓刺激脂肪瘤,以免感染。若瘤體較大,影響美觀或出現疼痛等情況,可以選擇手術治療,但切除後有一定復發概率。

表皮樣囊腫

表皮樣囊腫是最常見的

上皮源性囊腫之一

囊壁由復層鱗狀上皮構成

內容物主要是豆渣樣角化物

好發於兒童及青年的

口底、頦下、眼瞼

額、鼻、眶外側、耳下等部位

一般無癥狀,生長緩慢

可能引發不適!(慎滑↓↓)

醫生提醒

如果發現身上長瞭表面有小孔樣結構的皮下腫塊,應當考慮表皮樣囊腫的可能,不要自行擠壓,若囊腫出現明顯增大、紅腫、疼痛,建議及早就醫,可通過激光、手術去除。

毛母質瘤

毛母質瘤又稱鈣化上皮瘤

是源自向毛母質細胞分化的

原始上皮胚芽細胞的

一種良性腫瘤

多見於女性,集中在兒童期或青年期(5~15歲)發病,有可能惡變為毛母質癌,但幾率較低。毛母質瘤通常不會累及表皮層,因此表面皮膚可能看起來正常,或僅有輕微的發紅或隆起。

可能引發不適!(慎滑↓↓)

醫生提醒

其臨床表現與脂肪瘤等較為相似,因此早期的超聲診斷尤為重要。治療方法通常以手術切除為主,復發率較低。

瘢痕疙瘩

瘢痕疙瘩

醫學上又稱肥厚性瘢痕

是皮膚在受傷後過度的一種表現

可由皰疹、痤瘡、蚊蟲叮咬、化膿感染等皮膚損傷引起,前胸、肩背部、耳垂是最容易發生瘢痕疙瘩的三個部位,通常呈現為堅硬、凸起、不規則形狀的腫塊。

可能引發不適!(慎滑↓↓)

醫生提醒

雖然大多數瘢痕疙瘩是良性的,但極少數情況下,它們可能是惡性腫瘤(如瘢痕癌)的早期表現,應盡早就診。輕度至中度的瘢痕疙瘩可以通過局部註射類固醇藥物來減輕炎癥反應,抑制纖維組織的增生。較大或影響功能的瘢痕疙瘩,可以通過激光、手術進行治療。

最後提醒

無論上述哪種鼓包情況

都請停下自己忍不住擠擠摳摳的手

它們都不是有效的改善方案

甚至有加重病情的風險

必要時皮膚科門診評估診斷

綜合:新聞坊、申工社、科普中國、華東超聲、39健康網等

來源: 洪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