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專機降落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受到瞭最高規格的接待,總統托卡耶夫親自到機場迎接,哈空軍全程護航,場面莊重而直接,毫不含糊。當然,托卡耶夫不僅僅是來接機的,更是帶著實打實的“見面禮”。

中哈會談後,雙方簽署十多項合作協議,內容涉及貿易、科技、能源等關鍵領域。而最受關註的,是哈薩克斯坦在核電領域的明確表態。托卡耶夫直接說:“我們將中核集團視為核電項目的戰略合作夥伴。”這句話,基本就是在宣佈,哈薩克斯坦第二座核電站的承建權已經鎖定給瞭中國。那麼,哈薩克斯坦為什麼選中中國?俄羅斯又會怎麼看?
大傢好,歡迎收看今天的王勇觀天下
近年來,哈薩克斯坦頻繁發生能源危機,電力系統陳舊,供需不平衡,核電站成為托卡耶夫政府推動戰略轉型的重要一環。從2022年托卡耶夫連任開始,他就加快核電站建設的步伐。去年秋天,哈薩克斯坦通過公投確定可以建設核電站,但很快問題來瞭:選誰來建?
俄羅斯、中國、法國、韓國和美國企業都提出瞭方案。哈薩克斯坦選擇的方式是建立“國際財團”,力求平衡各方。但實際上,這種“平衡術”通常難以長期維持,最終還是得選邊站。在此背景下,哈薩克斯坦第一座核電站給瞭俄羅斯,這並不意外,畢竟歷史上兩國有著深厚聯系,俄羅斯在核能領域也有強大實力。

在此之後,哈薩克斯坦再放出重磅消息:第二座核電站將考慮由中國承建。理由也很簡單,哈薩克斯坦原子能署說得直白:目前隻有中國和俄羅斯,能提供從設計到融資、從燃料供應到廢料處理的全鏈條服務。換句話說,最終哈薩克斯坦選擇的,是兩個“全棧級”強國合作對象,這也側面說明瞭西方國傢雖然有技術,但在資金支持、運營經驗、後期處理等方面難以滿足哈薩克斯坦的需求。
從表面上看,這是一個技術和經濟決策,實際上卻是政治上的精準拿捏。俄羅斯的影響力依然存在,不得罪;中國的實力不斷上升,要抓住。在當下這種地緣博弈激烈、美國和西方拉攏中亞力度加大的環境中,托卡耶夫找到瞭一個平衡點,也正是這個“平衡外交”在中亞越來越受歡迎。
這個過程中,俄羅斯的反應格外引人關註。按常理講,看到中方在自傢“後院”被熱情接待,還分走瞭一個核電站項目,俄方多少會有些警惕。但事實恰恰相反,克裡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16日公開表示:“俄方沒有擔憂,也沒有理由擔憂。”他強調,“中國是俄羅斯享有特權的戰略夥伴,而中亞國傢是俄羅斯天然的、歷史的盟友。”

這話說得滴水不漏。一方面肯定與中國的關系,強調不是零和博弈;另一方面承認中亞國傢與中國靠近也是自然趨勢,不會幹涉。這等於是給西方提瞭個醒:別把中亞看成你們跟中俄鬥法的舞臺,這個地方有自己的安排。可以說,這兩句話直接否定瞭西方所謂“中俄爭奪勢力范圍”的論調。
俄羅斯的這種表態,也說明他們已經逐漸接受瞭一個現實:在中亞地區,中國正在崛起為關鍵力量,而俄羅斯已經難以壟斷影響力。數據擺在那,去年中哈雙邊貿易額超過470億美元,是俄哈的近兩倍。中國在哈薩克斯坦投資額也逐年攀升,僅次於美國和瑞士。就算俄羅斯不願接受,也無力阻止。
事實上,西方國傢之前也看中瞭中亞這塊“橋頭堡”,尤其是哈薩克斯坦這個中亞“老大哥”,人口最多、資源最豐富,還是“一帶一路”的重要樞紐。美國、歐盟都在積極佈局,鼓勵哈薩克斯坦“擺脫”中俄影響,但他們的計劃有個根本問題:隻強調地緣政治,不解決哈薩克斯坦實際發展的核心問題。
相比之下,中國的做法更務實,一方面不斷提供高水平基建合作,如鐵路、公路、能源項目;另一方面推動教育、醫療、數字化等領域的投資,更看重長期發展。而且中國從不搞政治輸出,不幹預內部事務,這種“尊重主權+合作共贏”的模式,正是中亞國傢所需要的。

托卡耶夫也深知這一點,他上任後多次強調,要利用好與中國的“互信優勢”,推動國傢從資源輸出型經濟向綜合型技術國傢轉型。而這次中國領導人到訪,正是給這個轉型按下“加速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