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伊朗頂尖核科學傢被斬首,現在才知,中國當年做的多正確

文 | 空紙

編輯 | 空紙

前言

歷史的意義從不隻是記錄過去,更在於昭示未來。那些埋藏在塵土中的光輝,如果沒有人去挖掘、去講述、去銘記,就會被風沙掩蓋,永遠沉寂。而在新中國的崛起道路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隱姓埋名、遠離傢庭,甚至與世界斷聯幾十年。他們的功勛不能流傳,他們的名字無法出現,他們的貢獻曾一度被封存進最隱秘的檔案。直到多年之後,人們才終於知曉——正是他們,為這個國傢撐起瞭最安全的底牌。與此同時,現實世界中發生的一樁樁悲劇更讓我們深刻認識到:那些“消失”的歲月,並非多餘的犧牲,而是必要的隱退。在歷史與現實的交織下,我們才真正理解: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不隻是一句口號,更是一種深沉的國傢責任與生命信仰。

隱姓埋名,為的是一場無法公開的博弈

1986年6月,鄧稼先站在天安門廣場,凝望長安街的車流如織,內心不禁浮現出一個沉重的問題:“三十年後,人們會記得我們嗎?”這句話並非出於自戀,而是出於一種對“價值能否被歷史承認”的深沉憂慮。因為在那個時代,像他這樣的“兩彈一星”元勛,所有信息都屬於高度機密,連傢屬都無法得知他們的真實身份。國傢為瞭安全,不惜封鎖他們一切的過往,他們做出瞭巨大犧牲,卻在當時無法獲得任何回應與尊崇。

他們之所以必須隱退,是因為這是一場在暗處的博弈,是對國傢安全最根本的保護。現實世界給出瞭最清晰的答案。2025年6月13日,以色列空襲瞭伊朗的多個核設施,造成包括穆罕默德·塔赫蘭奇與法裡頓·阿巴斯在內的多位伊朗核科學傢死亡。這一行動並非孤例,而是以色列一貫的“斬首式打擊”政策延續。從2007年至今,至少有七名伊朗頂尖核物理專傢在不同城市遭遇槍殺、爆炸、毒殺、遙控機槍等定點清除。

這些科學傢並非軍人,卻因為掌握著核技術核心,成為瞭國傢戰略的關鍵目標。盡管伊朗政府為他們配備瞭專屬保鏢,部署瞭多層安保,依然難逃被獵殺的命運。這類悲劇清晰地傳達出一個現實:任何一個國傢的頂級技術骨幹,在大國博弈中都是“頭號靶子”。一旦身份曝光,他們就不僅僅是研究者,更是“活靶子”。

放棄榮耀,隻為護住民族的脊梁

在這一現實背景下,回望中國上世紀核武研制的過程,才更加明白那些“銷聲匿跡”的歲月意味著什麼。中國不是像伊朗一樣面對單一敵人,而是同時承受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技術封鎖與戰略壓迫。在沒有外援、沒有技術轉讓的條件下,建設核武器意味著國傢科研力量的全面自我突破。而這一過程的關鍵,是一群願意舍棄個人命運的科學傢。

王淦昌,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位。他是清華大學物理系第一屆畢業生,原本被認為是最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物理學傢。1959年,他領導研究小組發現瞭“反西格馬負超子”,轟動國際物理學界。然而就在所有人預測他將很快獲得諾貝爾獎之時,1960年他突然“消失”在國際學術界。原來,他已經接到瞭國傢召喚,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制任務。從那一刻起,他不再是“王淦昌”,而是代號“王京”的研究員,進入大西北的核基地,從事高度保密的研發工作。

王淦昌不僅需要放棄對基礎物理研究的熱愛,更要拋棄所有與外界的聯系。那是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環境,沒有掌聲、沒有新聞報道、沒有學術討論,有的隻是極端的實驗風險、簡陋的生活條件和高度緊張的保密制度。在爆轟試驗的最初階段,王淦昌經常親自澆註炸藥、安裝雷管,吸入TNT等有毒氣體,食物也隻能是饅頭和白水。他帶領團隊日夜奮戰,三年內完成上千次試驗,最終在1964年親手見證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

這場勝利背後,是他與諾貝爾獎的徹底訣別,是他17年不見傢人的堅守,是他用青春和信仰鑄就的國傢底牌。不僅如此,1967年氫彈成功試爆後,王淦昌又默默轉入地下核試驗研究,繼續擔任技術總負責人,直到1978年才重新回歸公眾視野。

如果沒有他們,今天中國會是另一個伊朗?

正如以色列一次次精準打擊伊朗核科學傢的行為所展示的那樣,在全球核博弈中,技術專傢就是一國國傢命運的關鍵控制點。中國若當年沒有做到極端保密,王淦昌、鄧稼先、於敏、程開甲等人可能早已成為攻擊目標,中國的核研發也很可能在尚未起步時就被外力摧毀。我們今天之所以能擁有相對獨立的國傢安全體系,能在國際舞臺上自信發聲,背後正是那一代科學傢“集體沉默”所換來的強大底氣。

而當年沉默的代價,遠比我們今天想象的沉重。他們有的人放棄瞭國外的優渥生活和科研平臺,有的人與親人天各一方數十年不相見,有的人默默無聞至死。王淦昌直到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卻早已在1998年與世長辭。他三次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卻從未表示過遺憾。他曾說:“國傢的需要,就是我的追求。”他的3000元國傢獎金,也毫不猶豫地全部捐獻給瞭祖國的基礎教育。

鄧稼先在生命最後階段依然關心國傢是否會記得他們,郭永懷則在空難中緊緊抱住核心機密材料的公文包,與妻子一同赴死。他們都不曾渴望過個人的榮耀,而隻是希望國傢真正強大,人民真正安全。這種精神,穿越時代依然令人動容。

結語

在浮華喧囂的時代裡,沉默可能意味著被忽略,甚至被遺忘。但在國傢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正是那些默默無聞者撐起瞭真正的脊梁。他們沒有豪言壯語,卻在最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他們沒有鎂光燈下的高光時刻,卻為中華民族鑄造瞭通往未來的盾牌。

伊朗科學傢的悲劇警示著世界——技術實力不是安全的全部,制度設計、隱蔽保護與國傢戰略缺一不可。而中國之所以沒有重演他們的命運,是因為早已有一代科學傢,用隱姓埋名的方式,扛起瞭核安全的大旗。今天我們看到的和平,是幾十年前他們在寂靜中爭取來的底氣。

所以,鄧稼先在天安門前的那句提問,今天我們可以自信回答:我們記得,不僅是三十年,哪怕一百年,也不會遺忘。歷史銘記的,不是名字,而是精神;不是功勛章,而是一種無聲的偉大。而他們的沉默,就是中國最強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