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受“價格戰”刺激,汽車消費熱情高漲,車市行情超出預期。在剛剛過去的5月份,汽車零售量超過193萬輛,車企前十銷量榜透露出欣欣向榮的趨勢。

然而,多地突然宣佈暫停汽車“以舊換新”補貼業務申請,意味著想換新車的部分用戶少瞭一筆大額補貼。不難推測,踩剎車的“國補”會令剛轉好的車市重新陷入困境。同時對於大部分車企而言,沒有“國補”助力,價格戰更力不從心,經營狀況或雪上加霜。
01
“國補”刺激消費,非長久之策
24萬的本田冠道、23萬的凱迪拉克XT4、18萬的大眾途觀L高攀不起,但是直降4、5萬的新車,就很難讓人拒絕瞭。就以冠道為例,新車全系限時降價5萬元,起售價僅為18.98萬元起。另外還有以舊換新補貼可享,包括“國補”1.5萬元、廠傢補貼6000元以及其它補貼等。

作為普通消費者,不但樂於見到各大車企展開激烈的價格戰,同時也不會拒絕豐厚的“國補”。雖然以舊換新補貼有一定的限制,需要滿足相關條件才能獲得,但對於有換車需求的消費者來說,確確實實是降低瞭購車負擔。少則1萬元左右,多則2-3萬元,消費者可以省下一筆不小的買車成本。
就拿一臺10萬左右的新車來說,獲得“國補”、“地補”和廠傢補貼,入手價格有望來到8萬元左右。如果是一臺油車,可以省下3年左右的加油費用。如果是一臺純電動車,也能省下幾年的充電費用。這些實實在在的好處吸引瞭不少用戶買車,對整體車市的繁榮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今年一季度,全國乘用車“以舊換新”銷量達到279.3萬輛,舊車置換成為車市增長的最強動力之一。
毫無疑問,當“國補”按下暫停鍵,購車成本水漲船高,消費者的觀望情緒會變濃烈。反映到車市,正著急擴大燃油車市場份額的合資品牌和正全力轉型新能源的自主品牌將會受到較大沖擊。
當然,長期依靠國傢補貼刺激汽車消費也絕非良策。終極目的,還是要促使車企提升產品品質、提升服務質量、增加新車綜合競爭力,在產品層面吸引消費者購車。
02
行業亂象頻發,“國補”暫停不意外
多地“國補”按下暫停鍵引發消費者恐慌,不過相關部門已迅速回應,“2025 年國傢補貼政策的全國統一截止時間仍為 2025 年 12 月 31 日,當前的暫停僅僅是階段性調整。”
等待後續資金下發,“國補”大概率能續上,屆時買車還是能享受一定的優惠。不過,汽車行業“補貼亂象”頻發,行業整治也在意料之中。
近日“零公裡二手車”騙補一事鬧得沸沸揚揚。部分4S店將新車過戶給關聯公司、內部人,然後又將“零公裡二手車”流通到二手車市場。4S店獲得國傢、地方補貼和廠傢的補貼,隨後又以遠低於新車指導價的價格向消費者出售“零公裡二手車”。消費者則通過購買二手車的名義,以較低的價格入手“新車”。

表面上,車企提升瞭銷量,4S店消耗瞭庫存,消費者用更少的價格買到“新車”,形成瞭三贏的局面。但惡意騙補和不正當競爭,既違反瞭政策的初衷,也擾亂瞭市場秩序。
值得註意的是,“零公裡二手車”也屬於二手車,消費者購車後要註意車輛質保、售後服務等問題,保障好自己的利益。據軲轆哥瞭解,很多品牌的“三電質保”都是跟隨首任車主,如果買二手車則無相關質保服務。
貨比三傢雖是常規操作,然而從商品的本質出發,“一分錢一分貨”亦是真理。盲目追求廉價的產品,往往會得到與預期不匹配的質量。

趁著“國補”,很多人都把買車、換車提上瞭日程。可以看到,大多數消費者都屬於“價格敏感型”,實惠才是真理。換而言之,當“國補”退潮,新車價格上升,很可能會打消部分人的購車熱情,影響終端市場銷量。
加之車市傳統淡季來臨,若失去國補,汽車消費進一步遇冷,即將到來的三季度無疑會成為車企的一大難關。但從長遠來看,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才是正道。整體而言,市場需要良性競爭,車企無底線卷價格最終傷害的是消費者,也不利於車企的可持續發展。預計新一輪“以舊換新”補貼政策,將會采取新措施,力保實惠都落在消費者的口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