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訪華就先變臉,歐盟取消中歐對話,馮德萊恩要和美聯手抗中

6月17日,英國媒體爆料,歐盟單方面取消瞭中歐高層經濟對話,同一天,美媒也爆料,馮德萊恩在G7峰會上大肆說中國壞話,要和美國聯手抗中。兩則消息一出就受到瞭國際社會的廣泛關註。

據悉,馮德萊恩與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計劃於7月底訪華,誰知訪華還沒開始,歐盟就先變臉瞭,這具體是什麼情況?

歐盟單方面取消中歐對話

今年正值中歐建交五十周年,這本該是雙方回顧合作歷程、共慶豐碩成果的重要時刻,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5月還曾以“一天抵一年”的比喻,雙邊貿易額從1975年的區區24億美元飆升至現今近8000億美元,這一驚人的跨越被描繪出來,經濟紐帶的緊密性由此凸顯。

中方也對歐洲領導人適時訪華舉行峰會表達歡迎與期待,呼籲雙方回歸建交初心,妥善管控分歧,但英媒一則報道打破此氛圍,盡顯雙邊關系的復雜嚴峻。

早4月份就有知情人透露,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與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計劃於7月底訪華

6月17日,英國《金融時報》披露,歐盟已單方面決定取消原計劃舉行的中歐高層經濟對話。歐盟方面給出的理由是,在雙方諸多貿易問題長期未見實質進展的背景下,繼續舉行此類高層對話“毫無意義”。

這一決定無疑給中歐建交50周年節點蒙上瞭一層濃厚的陰影。

被取消的這個對話機制意義非凡,它創立於2007年,與戰略對話、人文交流並列為中歐關系的三大支柱,更是中國與發達國傢建立的第一個副總理級別的經貿磋商平臺。

過去十餘年間,該機制在化解棘手的貿易赤字、市場準入爭端等方面發揮瞭關鍵作用,有效充當瞭雙邊關系的“穩定器”。在其推動下,中歐雙邊貿易額在2022年突破瞭8563億歐元大關,占據瞭全球貿易總量的四分之一強,其歷史貢獻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麼,為何歐盟會在建交五十周年的敏感時刻,否定這個曾發揮巨大作用的機制的價值?

核心推力是持續升級且相互加碼的貿易摩擦,歐盟以“國傢補貼”為由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後,中方迅速對歐盟白蘭地實施反傾銷稅,同時啟動對豬肉及乳制品的反補貼調查。歐盟隨即升級反制措施,將中國醫療設備排除在公共采購市場之外,並對硬木膠合板征收懲罰性關稅。

在這樣的情況下,雙方貿易摩擦持續升級,對話機制也失去瞭一定的調節功能。

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指向雙方在經貿規則和市場開放認知上的結構性分歧。

歐盟長期存在一種觀點,認為中方在某些領域設置瞭系統性的壁壘,導致歐洲部分優勢產品難以有效進入中國市場。取消高層對話,可以被解讀為歐盟利用這一重要節點,向中方施壓、表達其累積不滿的一種政治信號。

而且這一消息曝光的時機屬實有些微妙,此次在峰會前夕發難,既可視為對華施壓的籌碼,也提前壓低瞭外界對峰會的預期。

馮德萊恩要和美聯手抗中

就在歐盟單方面取消中歐高層對話的消息引發關註的同時,正在加拿大參加G7峰會的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也在峰會上高調上演瞭一場針對中國的抨擊秀。

為瞭增強說服力,馮德萊恩甚至特意帶瞭一塊磁鐵上臺演講,指控中國將稀土和磁鐵等關鍵礦產“武器化”,試圖以視覺化手段渲染所謂“中國威脅”。

馮德萊恩的言辭很有策略性,她把具體的技術貿易摩擦拔高到瞭更抽象的層面,不斷重復幾個標簽化的指控,中國“破壞知識產權保護”、依靠“巨額國傢補貼”企圖“控制全球供應鏈”。

她還生造出一個“新中國沖擊”的概念,把中國產業的正常發展和競爭力提升,污名化為靠政府補貼在全球市場“傾銷”廉價產品。

這些指控服務於其核心戰略訴求,在附和美國“中國貿易失衡論”的同時,向特朗普遞出投名狀,試圖說服美國,真正的“對手”是中國,應該調轉槍口,和歐洲聯合起來對付中國,組建一個針對中國的美歐同盟。

不過,馮德萊恩這番賣力表演和構想,在G7內部似乎反響平平,峰會最終發佈的聯合聲明措辭相當含糊,隻是籠統地說要應對“關鍵礦產領域的非市場化政策”,從頭到尾都沒直接點中國的名。特朗普本人甚至在峰會上意外表態歡迎中國加入G7。

歐盟困局

歐盟此次對華突然變臉,在一定程度上暴露瞭歐盟國傢當下所面臨的戰略困局。

中歐雙向貿易每日高達22億美元,德國汽車業三成銷量依賴中國市場,法國奢侈品巨頭在華營收占比超過四成,即便在貿易摩擦陰影下,今年前四個月中歐貿易額仍逆勢增長3.2%。

經濟層面的深度綁定使得歐盟難以承受對華脫鉤代價,這也在迫使歐盟保留對話窗口,為中歐貿易關系保留轉圜空間。

馮德萊恩在G7的表演,本質是以展示抗中忠誠換取美國減輕對歐關稅壓力,畢竟特朗普威脅對歐盟鋼鋁征收25%關稅,可能導致德國汽車業年損70億歐元。

歐盟既無力約束美國,也難以獨立應對中國挑戰,其對華強硬遭遇經濟反噬,親美示好卻難獲實質性回報。

馮德萊恩在G7雖極盡渲染“中國威脅”,意圖借美國之力壓制中國並緩解歐美關稅壓力,卻恰恰暴露瞭歐盟在面對中國時的戰略焦慮和對美國力量的深度依賴。

將中國定義為挑戰或威脅,不僅無助於解決美歐自身在產業競爭力、創新活力等方面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反而可能加劇誤判,將世界推向陣營對立、零和博弈的危險境地。

基於“新冷戰”思維的築墻設壘、拉幫結派,絕非解決全球性挑戰的出路,在競爭與合作交織的時代大潮中,中美歐的關系深刻影響著全球未來,各方都需要更大的智慧、更多的耐心和更強的現實感,在不可避免的摩擦中重建有效對話機制。

主要信源

外交部:中歐加強對話合作有利於雙方有利於世界——央廣網2025-06-17

“馮德萊恩為討好特朗普說中國壞話,G7都不敢放到聲明裡”——觀察者網2025-06-17

外交部:中方歡迎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適時聯袂來華舉行新一次中歐領導人會晤——環球時報2025-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