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電芯統一戰!陽光電源決戰寧德時代!

280Ah、314Ah之後,電芯的規格就開始瞭“群雄逐鹿”時代——392Ah、472Ah、587Ah、625Ah、628Ah、684Ah、770Ah、783Ah、1175Ah……電芯容量越來越大,品類越來越多。

幾乎所有的參與企業都清楚地知道:百傢爭鳴、群魔亂舞隻是暫時的,將來大電芯的規格一定會趨於統一。然而,所有的參與者也都希望別人以自己為標桿,自己所選擇的規格是最後的贏傢,是最終的主流。

這是一場巨頭之間的對決,陽光電源與寧德時代。不要以為規模決定一切,陽光電源人狠話不多,看看其在逆變器領域多年來如何與華為爭鋒就知道瞭。那麼,究竟如何取勝呢?一靠技術,二靠聲量,三靠聯盟。

故事發展到這兒,趕碳號就熟悉多瞭,這不就是昨天的光伏矽片尺寸之爭嗎?電芯,正在重復光伏昨天的故事。然而,重復歷史,就一定是正確的嗎?

在2025SNEC現場,蜂巢能源展臺工作人員向趕碳號吹噓,自己才是684Ah疊片工藝的發明者,並不是陽光電源。實際上,該企業隻是2019年在方型動力電池引入瞭高速疊片工藝,而早在2006年格瑞普就采用瞭疊片工藝。

01

應當由誰定義電芯?

公開資料顯示:多傢頭部電池企業積極佈局,推出瞭各自的大容量電芯型號。2024年以來,一、二線電芯廠商推出的500Ah以上儲能電芯產品超過十餘款,涵蓋530Ah、565Ah、587Ah、625Ah、628Ah、630Ah、688Ah、690Ah、720Ah、770Ah、1130Ah、1175Ah 等多種規格。

除瞭寧德時代、億緯鋰能、欣旺達等傳統的電芯企業外,還包括頭部儲能企業比如陽光電,以及卷王中車株洲所等。

今年6月5日,陽光電源正式官宣,將684Ah規格電芯確立為下一代大電芯技術路線,面向全球發佈PowerTitan3.0 AC智儲平臺。

陽光電源在新聞稿中表示,此次新品發佈,是再次定義電芯產品的新高度!行業首個可量產684Ah大電芯,專用疊片工藝,循環壽命突破15000次,能量密度提升至440Wh/L以上。

陽光電源指出,大電芯對安全要求更高,其首創熱電分離技術,重塑排氣管道,定向排熱,搭配專利隔熱層,讓排氣不蔓延,發熱不傳導,熱失控不蔓延。

值得關註的是:

(1)陽光電源雖然並不生產電芯,但陽光電源設計電芯。儲能已經很卷,電芯屬於重資產投資,沒必要下場自己幹。此次,陽光電源684Ah產品,也是和下遊電芯廠合作推出的。

(2)陽光電源是電芯的重要需求方。2024年,陽光電源的光伏逆變器全球發貨量147GW,儲能系統全球發貨28GWh。

相比電芯企業,陽光電源的優勢在於其更瞭解市場需求,更善於從場景側、系統層面去倒推客戶需求。因此,近兩年陽光電源在電芯研究和測試上投入頗大,一直加大與上遊企業的合作研發。

二三線廠商,或旅行因為陽光電源的海量訂單需求,而選擇684Ah電池,但是頭部電芯企業、儲能領域的競爭對手們,則未必一定會“順從”陽光電源的想法。

最不可能和陽光電源達成一致的,自然就是寧德時代。不容忽視的,寧德時代是電芯行業壓倒一切的龍頭。

根據韓國電池和能源研究公司SNE的數據,2024年寧德時代儲能電池出貨量全球市占率達36.5%,4年蟬聯榜首。2024年寧德時代儲能電池系統銷量93GWh,這一業務的營收約572.9億元,占公司總營收15.83%。

寧德時代的科技研發能力、市場能力、口碑等自不必多言。寧德長期以來也是電芯市場的領導者,主導技術路線和市場風向。寧德的市場地位無人可以撼動。或許在寧德來看,隻有它自己才有資格決定電芯的最終話語權。別人的努力,隻是在試圖挑戰它的權威。以其霸道風格,定然不會允許。

6月10日,寧德時代舉辦“儲能587技術日”,並宣佈587Ah電芯正式量產交付。自然,寧德時代也宣稱, 587Ah電芯是下一代儲能的最優解;同時又表示還會有更大容量的電芯,587Ah會穩定生產一段時間,然後選擇技術進步再去迭代。

就這一點來看,寧德時代倒是和陽光電源一樣。陽光電源也是在去年下半年宣佈推出625Ah,現在又推出瞭684Ah。總之,他們選擇的電芯都是越來越大,他們選擇的電芯是“當下最優”但不是最終。此處插一句,幾乎每個人都說電芯並不是越大越好,可是哪裡是極限呢?

此外,傳統電芯廠億緯鋰能、中創新航、欣旺達、蜂巢能源等也推瞭自己的大電芯。如果單論容量大,那當數海辰儲能推出的1175 Ah的大電芯。

不認同陽光電源的,還有它的競爭對手。比如,近年來在儲能市場靠低價競標跑馬圈地、團結瞭一批三四線電芯小企業在身邊的中車株洲。中車株洲也聯合下遊推出自己“定義”的電芯。在SNEC展臺上,央企力神就展出瞭600 Ah的電芯,並稱是與中車株洲聯合開發的,將來專供株洲所。

總之,現大電芯規格之爭,不再是電芯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儲能企業、系統集成企業共同參與的一場混戰。

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02

技術路線之爭是假象,商業競爭才是本質!

首先,電芯越做越大的根本原因當然是成本。這和光伏大尺寸矽片是同一個道理。

采用更大容量的電芯,能夠減少儲能系統所使用的電芯數量,有利降本。

億緯鋰能60GWh超級儲能工廠投產時曾介紹:628Ah超大電芯Mr.Big的生產:產線從投料到電池成品平均每秒1.5顆電芯,1分鐘內完成4個完整電池組,一天可生產5MWh集裝箱40個以上。大規模、高效率的生產,有助於降低單個電芯的制造成本。

電芯容量大瞭,同樣容量的儲能系統產品,電芯數量就會減少,相應的連接線纜、BMS(電池管理系統)監控單元等零部件數量也隨之減少,從而降低瞭整體的物料成本。同時,在系統組裝過程中,由於零部件數量減少,裝配時間和人工成本也得以降低。

億緯鋰能在今年4月19日發佈的投資者交流紀要提到:“2025年4月發佈6.9MWh 儲能系統基於大電芯技術路 線,融合CTP高度集成設計,實現Pack 成本下降10%、單位面積能量密度提升20%。”

其次,支持大電芯發展的,是全行業的技術進步。電芯能源密度的提升、電芯的優化。

電芯容量的增大,在相同的外形尺寸限制下,通過優化材料體系和結構設計,電芯的能量密度得以提升。大容量電芯在設計和制造過程中往往采用瞭更先進的技術和工藝,從而在循環壽命、充放電效率等性能指標上表現更優。

第三,大電芯也是順應和適應市場的需求。特別是長時儲能(通常指儲能時長在4小時及以上)市場逐漸興起,大容量電芯在長時儲能應用中具有天然優勢。海辰儲能發佈的1130Ah長時儲能專用電池,能夠滿足長時儲能對於大容量、高能量的需求,有助於推動長時儲能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以上這些都是行業皆知的道理,也是企業公開宣傳的話術。

但是,趕碳號認為,電芯規格之爭還是儲能電芯話語權之爭,根本上是一場“利己”的商業競爭。

(1)在電芯規模混戰的大背景下,企業推出個性化的電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證明自己的技術的獨立性和領先性。哪怕根本沒有領先,但是話題拉滿,宣傳拉滿,形象加分——至少證明自己活躍在市場中。有一些企業,比如靠著低價卷市場的瑞浦蘭鈞,則屬於那種刷存在感、為瞭參與混戰而混戰的企業。因此,我們在SENC的展臺上就會看到一些電芯企業推出十來款不同規格的電芯,但是事實上生產的還是280Ah、314Ah,其他的僅是展示、計劃、藍圖。

(2)從較小容量電芯產線改造成大容量電芯產線,需要投入一定成本;不同容量的電芯產線改造都需要成本投入。簡單地說,改造成本主要包括三部分:設備更新成本、工藝調整成本、人力培訓成本等3項。如果從卷繞改為疊片,設備改造升級成本巨大。

這好像沒有光伏殘酷。生產182矽棒的單晶爐,受爐膛內徑限制,再優化升級也不可能拉出210尺寸的矽棒,隻能勉強去爭取183、191等尺寸。

但是,電芯產線改造成本不菲,或是大面積改造對企業來說也會“傷筋動骨”。

因此,電芯企業在量產產線的選擇上都非常慎重,不願意輕易改變;也因此企業才會大聲疾呼:自己選擇的技術路線和容量規格最優。同時,他們也都希望對方“服從自己”,希望對方拋棄舊產能,投入新產線,達到電芯規模的統一。大傢心裡都清楚:而對方浪費的時候,“改道”的時候,就是自己超車的時候。

當然,也現在有一些小企業正在“被迫”做出選擇。在剛剛結束的SENC上,瑞浦蘭鈞也推出瞭684Ah大電芯,客戶目標直指陽光電源。展臺的工作人員說:“改造成本高。合作方式上是陽光電源包線(生產線)。”這可以看到三線廠傢的無奈,也可以看到陽光電源試圖定義電芯的實力和底氣。

尾 聲

“人類不會從歷史中得到教訓,隻會不停地重復歷史。”這是黑格爾的名言。現在,這句話放到今天的光伏和儲能上非常貼切。

光伏的混戰、嚴重內卷等惡性事件,給儲能行業敲響警鐘,但是儲能行業註定會重復光伏的老路,或根本不會得到一絲改變。

以光伏為鏡,觀儲能。光伏矽片尺寸之爭2019年開始,匯聚瞭幾乎所有的光伏企業,較量一直持續到瞭2024年,為時5年。儲能大電芯規格之爭將會持續幾年呢?

有些企業明知大概率會輸,仍然要全力一搏,爭個高下。你死我活的卷,似乎就是中國新能源的底色。還是那句話:不是中國新能源企業不優秀,而不是競爭的環境太惡劣。孰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