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
“風送濕潤、田疇無憂”的梅雨時節,
江都卻在打一場
不同尋常的“抗旱仗”。
6月份以來,江都降雨持續偏少。夏至將至,秧門已開,60多萬畝稻田等水泡田,而江都作為南水北調東線源頭,又必須保障“一江清水北送”。在“要灌溉”與“要調水”之間,如何找準平衡?江都水利人正雙線作戰,以調度之精、技術之智應對旱情。


輪灌提前15天
沿運灌區做好調水“加減法”
“今年水緊,輪灌比往年整整提前瞭15天。”江都沿運灌區管理處主任陳勝介紹,采取支渠輪流灌溉,可保障水源有效送達每一塊農田。如果一擁而上,水源勢必瞬間耗盡,反而所有稻田都無法達到“泡田”水位。
江都沿運灌區是南水北調東線第一個大型自流灌區,依托京杭大運河,承擔21.8萬畝農田灌溉任務。當前正值水稻“泡田期”,水量需求陡增。而此時,京杭大運河淮安段因北方幹旱、水位過低而部分斷航,江都引水流量指標從每秒30立方米縮減為20立方米,灌區隻能在紅線之內精打細算。
“我們一手抓節水,一手抓效率。”陳勝介紹,管理處通過錯峰輪灌、分段調水等方式做“減法”,最大限度減少無效流失;同時做“加法”,推進多期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將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數從0.4提升至0.613,顯著提高瞭單位水量的灌溉效率。
“我們還通過尾水利用節約水源。”沿運灌區副主任朱衛彬補充說,大戶灌溉後流入溝渠的尾水,將通過次級泵站回抽入灌溉渠道,供下遊再利用,實現“一水兩灌、循環高效”。
管理處還聯合揚州大學、裡下河地區農科所開展科研攻關,研究適應本地農田特點的低用水率技術,並聯合相關鎮向農戶推廣,助力灌溉模式從“能灌”向“精灌”轉變。
眼下,管理處聯合各水務站,推行24小時管水員巡查制度,對農戶灌溉行為全時段監管,壓實責任、杜絕浪費。

5閘站晝夜齊開
通南地區“自引+抽引”維持水位
技術人員輕按電門,九龍閘閘室地板輕微抖動,奔湧的江水被輪機帶動,瞬間噴向灌溉河道。
“要確保內河水位穩定在3.3米,否則整個南區將無法正常灌溉。”江都長江管理處主任李林說,地勢高、土壤沙,通南地高沙土地區對灌溉依賴極高。
為應對旱情,在區防辦統一調度下,江都長江管理處全面啟動建樂、九龍、姚港、河口、通江等5個閘站,通過“自引+抽引”,24小時不間斷調水,全力維持通南水位在“生命線”之上。
“目前長江水位也偏低,每天隻有約兩個小時具備自流條件,其餘時間全部靠抽引。”長江管理處副主任楊亮介紹,近年來我區持續加大投入,對多座閘站進行提檔升級,使得通南地區具備每秒約30立方米的抽引能力。
自5月份以來,通南地區已累計抽引江水超過2200萬立方米,保障瞭數萬畝稻田泡田不誤農時。
梅雨季“水緊”
江都胸懷大局應對挑戰
江都,地處長江、淮水兩大水系交匯點,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按理應“坐水而安”。但在現實中,卻頻頻上演“水邊無水”的緊張局面。
江都水利專傢楊勇直言,“水緊”的根源在於:責任重於資源。一方面,江都是南水北調東線源頭,必須嚴格執行“一江清水向北送”的國傢戰略,為向北輸水騰出流量,本地引水受到壓縮,用水服從全局調度;另一方面,本地農業結構悄然變化——從“分戶自種”轉向“規模集中”,一個大戶可能種植數百畝,農忙季節所有大戶集中泡田,短期內水量需求猛增,用水高峰高度集中。
當前,江都正處水稻種植季第一個用水高峰,7月份進入分蘗期,將迎來第二輪高峰,整個水稻季用水壓力將持續至8月底。據江都氣象局預測,近期我區新一輪降雨即將到來,有望暫時緩解旱情,但不足以覆蓋整個稻季灌溉所需。
“旱,是考驗,也是契機。”楊勇說,梅雨季幹旱,倒逼我們調度更精、節水更嚴、機制更強,也推動江都水治理能力不斷邁向現代化。
既為農田護苗,也為國傢大局守水——南水北調東線源頭江都,在水的十字路口,用行動回應挑戰。
短 評
“源頭水緊”的破局之道
江都,這座水資源豐沛之地,本無缺水之憂,卻常常在梅雨季加緊“抗旱”——作為南水北調東線源頭,江都肩負著向北方調水的重任,必須為本地灌溉進行精細調度。這看似矛盾的現象,實則是江都胸懷大局的主動擔當。
“源頭水緊”這一現實困境,帶來瞭區域水資源分配、農業結構調整以及水利治理現代化等多重考驗。面對這一挑戰,江都給出瞭科技提效、管理控流、閘站連調的“破局答卷”。這些舉措不是應急的抗旱,而是用機制創新把“水緊”壓力轉化為治理升級的動力,把“水緊”的約束變成“水治”的契機。
從“水邊無水”到“水盡其用”,江都的這場抗旱仗,打的是責任擔當,練的是治理能力,探的是一條源頭城市在多重約束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這或許正是它的價值所在:不僅守護瞭一方稻田的豐收,更提供瞭“節水優先、系統治理”的現代水利新樣本。

來源:江都融媒
作者:記者 鬱興
編輯:黃聲冬
審核:沈曉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