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血脈,由人物、情節與故事織就,這才是讀者心中的活歷史。”6月14日,在《千年揚州夢》新書見面會暨贈書儀式上,37歲的江都籍文化學者張谷墨向讀者剖白創作初心。當年輕的雙手輕撫千年城垣,一段關於揚州的全新敘事就此展開。

運河之子,為故鄉寫書
作為土生土長的江都仙女鎮人,張谷墨自幼浸潤於運河的槳聲燈影中。廈門大學碩士畢業的他,曾以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記者、喜馬拉雅歷史區優秀主播的身份為人熟知,代表作《慈禧傳》《孝莊傳》的聲音流淌過無數聽眾耳畔。
2022年,張谷墨從南京重返揚州。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三個契機悄然交織心間:葉兆言《南京傳》的啟迪、自身劇本創作的功底積累,以及歸鄉抉擇。“揚州是運河首城,面孔何其豐富,不寫可惜!”他目光灼灼,“更重要的是,揚州需要看清來路,方能堅定未來方向。”
《千年揚州夢》以散文為舟,溯遊揚州兩千五百年時光。張谷墨匠心獨運,擷取自春秋以來近三十位與揚州命運交纏的歷史人物——從開邗溝的吳王夫差,到鹽商鼎盛時的風雲人物,以人為珠,以事為線,串起一部跌宕起伏的城建史詩。書頁間,“邗溝初開”“我蠻夷也”“歌吹沸天”等標題,如磁石般牽引讀者目光。

三年磨劍,年輕視角補空白
三年的創作歷程,恰似孤身探幽,最大的挑戰在於“無路可循”。以人物故事全景式書寫揚州發展史,尚無成熟范式。張谷墨埋首典籍,在師長扶持下,撥開歷史迷霧,最終淬煉出對揚州的獨特解讀:“揚州是偉大夫的天堂,是野心傢的樂園,他們都是有夢想的人,為瞭夢中的明天而奮鬥。”
張谷墨在序中寫道,無論追求赫赫戰功、萬貫白銀,抑或權力巔峰,人類最原始的欲望都曾在此激烈碰撞,上演無數悲喜劇,沉淀為城市基因。那些或懷念、或遺忘、甚至背負罵名的身影,其印記早已融入街巷肌理。
揚州著名運河文化學者薑師立感慨:“當下深耕揚州文化者,大多是資深前輩,五十歲以下研究者寥寥。張谷墨之可貴,不僅在於深研,更在於創新——以新視角、新方法激活歷史。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年輕人!”
面對贊譽,張谷墨保持清醒:“揚州的‘夢想基因’從未消失。”這種歷史縱深感,或許正是他的獨特視角——既非本地文史專傢的溫情敘事,也非外來者的獵奇視角,而是以“局內人+觀察者”的雙重視角,解構揚州的復雜靈魂。
夢未止步,新書藍圖已繪
當被問及書中哪段歷史最觸動心靈,張谷墨提及唐末五代:“無論個人、城市或國傢,如何在低谷中懷抱希望、堅韌前行,方是成功真諦。”這份對城市韌性的思考,也將延續至他的創作藍圖中。
張谷墨透露,《千年揚州夢》僅是一個宏大架構的起點,如同“總目錄”。目前,揚州帝王傳已成稿,以邗溝古戰場為核心的邗溝十戰也已啟動制作。
新書扉頁間,沉睡千年的面孔已然蘇醒。而張谷墨的目光,正如他筆下的歷史人物一樣炯炯有神——他正將故鄉的舊夢,鍛造成通向未來的藍圖。
來源:江都融媒
作者:記者 程文萱
編輯:黃聲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