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空紙
編輯 | 空紙
前言中東,這片長年動蕩不安的土地,再一次陷入火光與硝煙之中。伊朗與以色列的緊張對峙在近期被徹底點燃,軍事沖突迅速升級為全面對抗,民用設施遭到波及,平民生命危在旦夕。而在這場火藥味十足的對峙中,一個關鍵的外交身影再次被推向前臺,那就是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金磚合作機制和上海合作組織的重要參與者,中國不僅是一個區域外的中立調停者,更是伊朗在關鍵時刻寄予厚望的“最後希望”。然而,面對伊朗公開的請求與當前激烈的地緣政治格局,中國還能再拉伊朗一把嗎?而伊朗自己,是否真正做好瞭迎戰風暴的準備?

自4月中旬以來,伊朗與以色列之間的軍事摩擦驟然升級。以軍以“防止伊朗核武開發”為由,展開大規模“先發制人”打擊,目標不再局限於軍事基地,連德黑蘭的廣播電視臺、通信樞紐和基礎設施都未能幸免。伊朗則迅速做出回應,不僅宣佈全國進入“最高戒備狀態”,還高調宣稱“已準備全面戰爭”。與此同時,伊朗革命衛隊在多地展開反制行動,導彈襲擊已擴散至以色列北部邊境地區。
此次沖突的猛烈程度遠超以往數次交鋒。根據多方衛星圖像與戰地報道,已有數十處伊朗高價值目標被精準打擊,造成重要軍事人員傷亡。令人震驚的是,伊朗內部防線出現嚴重漏洞,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疑似在開戰前便滲透伊朗情報系統,致使伊朗損失慘重。
在伊朗被動應戰之際,地區局勢迅速惡化。21個阿拉伯和伊斯蘭國傢聯合譴責以色列“違反國際法”“濫用武力”,沙特、埃及、卡塔爾等國甚至開始醞釀外交層面的聯合施壓。而作為關鍵角色之一的美國,卻在此時表現出不負責任的“擺爛態度”:不僅對以色列的攻擊行為表示默認,甚至連本國滯留在以色列的僑民也未作出有效撤離安排。美駐以使館幹脆發佈聲明,稱“暫無計劃協助撤離”,這一表態引發國際輿論廣泛質疑。
相比之下,中俄兩國反應迅速。中方在第一時間組織包機撤離中國公民,保障生命安全。與此同時,外交部多次表態,強烈譴責以色列對伊朗的攻擊行為,呼籲各方克制,避免地區陷入全面戰爭。俄方則調動駐中東軍事基地力量進入備戰狀態,強化在地中海與紅海地區的軍事存在,以防止局勢失控蔓延。

在這場逐漸滑向全面戰爭邊緣的沖突中,伊朗外交體系頻頻向外發出信號。伊朗外交部發言人巴加埃在公開場合表態,稱中國是伊朗“長期合作的友好國傢”,並明確表達希望中方“運用一切可行手段”來幹預當前的局勢。他強調,中國不僅是金磚國傢的重要成員,更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有能力在聯合國框架內形成對以色列的國際施壓共識。
這番講話耐人尋味,一方面表達瞭伊朗對中國立場的高度認可,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一種近乎無奈的期待。伊朗清楚,在當前國際格局中,美國已不再是任何和平解決方案的可靠參與者,而俄羅斯深陷俄烏戰爭、顧慮重重。能夠在外交層面真正發揮影響力的,也許隻有中國。
事實上,中國在近段時間的確進行瞭諸多努力。早前中俄伊三國在北京就伊核問題舉行磋商會議,聯合發出呼籲,要求各方摒棄制裁、對抗與軍事威脅,回歸對話軌道。此外,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也多次在安理會緊急會議上表達對以色列軍事行動的擔憂,敦促國際社會采取行動,維護地區和平。
然而,國際現實極其復雜。即便中國再積極,也必須在聯合國安理會內部爭取共識,而這在美國強硬否決權的存在下幾乎舉步維艱。更何況當前局勢已呈現出“失控”跡象,戰爭的火焰已不容簡單外交降溫。此時伊朗希望中國再次“拉一把”的請求,其實已經超出正常外交影響力范疇。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無論是撤僑行動、國際發聲、三方磋商,還是對區域國傢的呼籲,所有可以做的已盡力而為。對伊朗的支持已是仁至義盡,但危機能否化解,最終還得看伊朗自身的應對智慧與決心。

當前沖突不僅是軍事沖突,更是對伊朗戰略定力的一次重大考驗。從內部來看,伊朗此次戰事暴露出三個核心問題。
如今伊朗的情報系統已經被嚴重滲透。以色列能夠精準打擊伊朗多個核心目標,背後幾乎毫無疑問存在高度情報配合。摩薩德顯然已滲透伊朗高層或軍方重要部門,這對伊朗國傢安全構成巨大威脅。
其次是政策搖擺與戰略迷失。盡管伊朗長期標榜“反美反西方”,但近年包括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在內的高層,仍然試圖通過與西方改善關系換取制裁緩解。特別是圍繞伊核談判,伊朗一度希望通過“重回協議”換取經濟回暖,卻忽視瞭西方真實意圖——並非和談,而是根除伊朗的核技術及地緣影響力。
第三是國內局勢不穩,社會經濟壓力沉重。國際制裁導致經濟陷入長期衰退,而此次戰爭陰影下,伊朗內需更加萎縮,物資供應受阻,社會不安逐步加劇。若不能有效穩定內部,任何對外戰略都是無源之水。
所以說,伊朗即便尋求中方幫助,若自身不改革、不清醒、不振作,即便世界再多盟友,也無法阻止其滑向深淵。中國可以在道義與多邊舞臺上持續施壓、呼籲和平,但解決根本問題,伊朗必須先做出艱難的轉變——加強安全體系、明確戰略定力、堅定外交立場、強化內部團結。

戰爭的走向從不由某一方決定,而是多重力量交織的結果。如今,伊朗正處在生死關頭,一邊是不斷逼近的戰火,一邊是來自國際社會的關註與援手。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已經在能做的范圍內施以援手,展現大國擔當與地區影響力。但決定權真正掌握在德黑蘭自己手中。
歷史不會等待猶豫者,現實也不允許幻想存在。要想在戰火中站穩腳跟,不僅需要外部支持,更需要內在轉型與政治決斷。如何回應這場危機,不隻是伊朗當前的挑戰,更是未來幾十年國傢戰略命運的轉折點。是繼續沉溺於舊有路徑,還是以危機為契機破而後立,關鍵時刻到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