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空紙
編輯 | 空紙
前言在中東這片本就硝煙彌漫的土地上,伊朗與以色列之間的沖突再次陷入高度緊張。自哈馬斯襲擊事件引發連鎖反應以來,伊以之間的對抗由幕後走向前臺,從代理人戰爭演化為直接交鋒。而近期最具震撼性的事件,莫過於以色列情報系統鎖定並“斬首”瞭伊朗新任武裝部隊司令,僅上任4天的阿裡·沙德馬尼。這一精準打擊不僅重創伊朗軍事指揮體系,也將局勢進一步推向失控的邊緣。在表面喊著“復仇到底”的同時,伊朗卻悄悄通過阿拉伯國傢釋放停火信號,暗示願重返核談判。

2025年6月17日,以色列國防軍發佈公告,確認在最新一輪空襲中成功擊斃伊朗武裝部隊新任總參謀部司令阿裡·沙德馬尼。這一消息在國際輿論場引發轟動,並成為伊以沖突的重大轉折點。沙德馬尼的任命時間不過是6月13日,僅僅4天時間,他還未穩固權力便遭到致命打擊。此次行動之精準,顯然依賴以色列卓越的情報系統與快速執行能力。
阿裡·沙德馬尼原為伊斯蘭革命衛隊高層軍官,長期在伊朗精銳部隊中擔任要職。此次被提拔為伊朗武裝部隊新任總參謀長,顯然是哈梅內伊試圖在當前混亂局勢下重整軍權的信號。然而,就在任命發佈的數小時後,沙德馬尼即被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盯上,隨後被納入空襲打擊目標。
沙德馬尼被擊斃的意義,遠超個人死亡本身。伊朗的軍隊體系本就結構復雜,革命衛隊和正規軍之間雖各自獨立,卻都受制於最高領袖,協調困難。沙德馬尼是兩者之間少見的“交叉”人物,兼具忠誠與軍事經驗,其殞命不僅使伊朗軍心大亂,也嚴重破壞其指揮效率。
更重要的是,這種對軍事核心人物的精準打擊,已經成為以色列在現代戰爭中的戰略利器。以情報為先導,以特種突襲和遠程精確打擊為手段,以色列不僅在戰術上壓制伊朗,更在心理戰上打擊其士氣。與此對比,伊朗至今尚未對以色列軍政高層造成實質性傷害,其導彈襲擊大多是象征性報復。

自5月中旬以來,伊朗與以色列的軍事對抗逐步轉向“半回合制”狀態,即雙方交替展開夜間空襲與導彈反擊。以色列傾向選擇夜間突襲,精確打擊伊朗境內軍事設施與核項目重點區域。伊朗則多在事後以導彈還擊,攻擊特拉維夫、海法等城市。
2025年6月16日晚,以色列對伊朗中部導彈設施發動突襲。據多方情報顯示,此次打擊目標涉及伊朗國傢導彈工業的核心倉儲區和部署區,數處發射井和彈藥庫遭到摧毀。伊朗方面雖未正式公佈傷亡數據,但國傢電視臺很快播放瞭對以色列的“報復行動”畫面,宣稱對其城市核心區域進行瞭反擊。
然而,從打擊效果與規模上看,伊朗的報復遠遠落後於以色列的攻勢。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當日接受媒體采訪時明確表示,過去一周的連續行動已“摧毀瞭伊朗的關鍵核設施”,並“極大延遲其核計劃進展”。更引人關註的是,內塔尼亞胡首次公開表示,“以色列不排除對伊朗最高層目標發動打擊”。
以色列針對的是伊朗的“未來威脅”,即可能在數年後具備核武裝能力,而伊朗則面對當前的戰爭壓力疲於應對,缺乏有效戰略回應。雙方在沖突節奏和戰術意圖上的不同,造成伊朗更像在“被動接招”,其夜間還擊行為更多是國內輿論壓力下的象征性回應。

在輿論層面,伊朗政府持續高調喊出“復仇”、“徹底打擊以色列”的口號。總統佩澤希齊揚在多個場合承諾伊朗會在“適當時機”作出回應,軍方代表則反復宣稱“所有選項都在桌面”。但從實際動作來看,這些言論尚未轉化為任何系統性的反攻計劃。
與此同時,伊朗外交系統卻在默默運作,通過中東多個國傢尋求斡旋和對話。《華爾街日報》6月披露,伊朗已通過卡塔爾、沙特和阿曼等國向美國釋放信號,表示隻要美國不加入以色列對伊行動,德黑蘭願重返核談判。換句話說,伊朗表面強硬,實則正在為沖突降溫尋找通道。
更為微妙的是,伊朗不再隻向聯合國或西方發聲,而是選擇借道中東阿拉伯國傢作為傳聲筒。與沙特關系一度緊張的伊朗,如今主動尋求沙特協助協調對美態度;而與美國關系較好的阿曼則成為伊朗與美以溝通的重要渠道。中東地區國傢雖聲稱中立,但從目前態度來看,整體更傾向保持與美以的合作關系,且對伊朗的求和信號持謹慎態度。
這也顯示出伊朗面臨多重困局:對外軍事無法突破、外交斡旋受限、國內經濟壓力加劇。其選擇通過外交路線尋求停火與談判,並非軟弱表現,而是現實權衡後的唯一路徑。因為繼續陷入戰爭,隻會讓本就脆弱的經濟與社會局勢進一步惡化。

這場伊以沖突所呈現的不隻是軍事較量,更是一場全面的國傢意志博弈。以色列以雷霆手段“斬首”伊朗新任軍事指揮官,無疑在戰術上占據上風,也彰顯其在中東局勢中的主動權。而伊朗雖在表態上極為強硬,實則已悄然通過第三方尋求出路,其外交姿態的轉變,說明德黑蘭也意識到單純軍事對抗難以維持。
當前局勢雖暫未爆發全面戰爭,但危機潛伏仍深。一方面,以色列對於伊朗核能力的焦慮推動其采取先發制人戰略,毫不退讓;另一方面,伊朗在軍事、外交、經濟多線受壓之下,也在尋找最小代價的出路。地區國傢的立場則成為這場博弈中的關鍵變量。
未來的走向,或許不在戰場上決定,而在談判桌前形成。但前提是,各方必須清晰認識到:每一次沖突升級,都可能是最後一次避免全面戰爭的機會。在民族尊嚴與國傢生存之間,伊朗的選擇空間已經越來越小。那麼,接下來的路,它還能堅持強硬到底嗎?還是終將回歸現實,用談判換取喘息?這一切,正靜待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