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迷信!明日夏至,記得:1不晚、2不出、3不洗、4不吃,別大意

“夏至午之半,一陰巳復生”,不知不覺,明日6月21日,農歷五月二十六,太陽將到達黃經90度,意味著我們將正式進入夏至節氣。夏至,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0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4個節氣,與冬至、春分、秋分並稱“二分二至”。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夏至”有著明確的解釋:“夏至,五月中。《韻會》曰:夏,假也;至,極也;萬物於此皆假大而至極也。”說的就是夏至會在每年五月中旬左右到來,其中“夏”通“假”,在古漢語中“假”有"大"的引申義,而“至”代表著極點、極致,進入夏至節氣,萬物生長已經繁茂到極致,故得名“夏至”。

明日夏至,還有啥說法?

今年夏至交節的時間為:2025年6月21日11時32分,農歷五月二十六,乙巳年壬午月辛酉日。今年的夏至不一般,屬於“晚夏至”。雖說夏至交節的陽歷時間於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之間,但相較於較為固定的陽歷時間,夏至交節的農歷時間就會有著較大的波動,這主要是受農歷“置正”的影響。根據我們老祖宗的說法,夏至是農歷五月的中氣,正常交節時間為五月中旬,如果夏至交節的農歷時間在五月上旬,那麼就是“早夏至”;如果夏至交節的農歷時間在五月下旬,則為“晚夏至”。

老話說“早夏至雨水多,晚夏至旱斷河”,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夏至交節的農歷時間在五月上旬,那麼根據我們老祖宗的經驗,這預示著夏至期間的降雨就會比較多,此時正是農作物生長繁茂的階段,對水分的需求較大,適當的降雨能為其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不過要做好農田的排水工作,以防雨水長時間浸泡農作物,導致其根系腐爛;相反,如果夏至交節的農歷時間在五月下旬,那麼這預示著接下來的降雨天氣會比較少,夏至後天氣進一步炎熱,土壤水分揮發加速,如果長時間降雨少或無雨,很容易導致出現“高溫伏旱”的情況,從而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

夏至,不僅是古時的“四時 八節”之一,更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節氣之一。早在公元前七世紀,古人就采用“土圭測日影”的方法,通過觀測太陽在地面影子的長度變化,確定瞭夏至這一節氣。

《恪遵憲度抄本》有雲:“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這裡對夏至的“至”字做出瞭另一種解釋,夏至當天,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意味著這一天太陽到達北半球的最北端,北半球白晝的時間也達到全年最長,以北京為例,夏至當日的白晝時長可達15小時左右。除此之外,夏至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

在古代,人們不僅會根據夏至的氣候特點和物候變化,合理安排農事活動,如收割小麥、管理水稻等,還會在夏至當天舉行祭祀活動,所謂“冬至祭天,夏至祭地”,古人會在此時通過祭祀祖先,以求風調雨順、消災年豐。

不是迷信!明日夏至,這天不僅是夏季過半的日子,更是夏季氣候轉換的關鍵節點,因此,夏至這天有很多的習俗和講究,每當到瞭夏至這天,身邊的老人就會提醒大傢,記得:1不晚、2不出、3不洗、4不吃,都是指的什麼呢?我們趕緊瞭解一下吧,別大意瞭!

1不晚:不太晚睡覺

在夏季,很多人會遵循“晚睡早起”的生活節奏,因為在《黃帝內經》中提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進入夏季,晝長夜短,日照時間變長,人體的陽氣也隨之逐漸旺盛,而夜晚的時間相對較短,人們可以稍微晚一些入睡,早上趁著陽氣上升,早早起床,進行一些鍛煉活動,這樣能讓身體與自然同步,保持生機與活力。

但這裡說的“晚睡”並不是讓大傢熬夜,特別進入夏至節氣,更要避免晚上睡得太晚。畢竟夏至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刻,夏至後陽氣開始逐漸收斂,陰氣漸生。雖然夏季整體陽氣旺盛,但夏至是一個轉折點。此時如果還像之前那樣太晚睡覺,就會影響身體陽氣的收斂和陰氣的滋生。而且,夏至後天氣炎熱,人體本身就容易煩躁不安,臟腑的運作也會隨之頻繁,夜晚就是人體臟腑休息和修復的時間,如果此時太晚睡覺就會導致肝膽氣血不暢,出現食欲不振、口苦等不適。

那麼,夏至後晚上幾點睡覺?在古代,人們就有著睡“子午覺”的講究,也就是在每天的子時之前入睡,在古人看來,子時是一天中陰氣最盛、陽氣初生的時刻。此時入睡,有助於陽氣的潛藏和陰氣的滋養,有利於身體的休息和恢復。因此,夏至後要避免太晚睡覺,盡量在晚上11點前入睡,以此保證充足的睡眠,以適應季節的變化。

2不出:不中午出門運動

夏季是四季中最炎熱的一個季節,可即便如此,運動還是不能少,這是為啥?

老話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流動的水不會發臭,經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蟲蛀,人也是如此,隻有讓身體動起來,氣血才能通暢,各個器官的功能才能正常運轉。在夏季,自然界陽氣旺盛,適當運動能讓人出汗,出汗不僅能調節體溫,還能帶走身體裡的濕氣,讓身體更清爽。而且,隨著天氣炎熱,人體的新陳代謝加快,這時候適當運動,能更好地促進血液循環,把身體裡的“垃圾”排出去,不僅能增強免疫力,還能讓身體適應不同的環境從而提高耐熱能力,正所謂“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就是這個道理。

不過,進入夏至後,就得避免中午出門運動瞭。因為夏至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中午時分太陽更是直射地面,地面的溫度極高,這時候出門運動,就像把自己放在火爐上烤一樣,人體陽氣在此時本就生發旺盛,再加上外界高溫的刺激,很容易導致陽氣過盛,出現中暑、頭暈、心慌等不適。並且夏至後,人體的氣血運行也會發生變化,中午時分氣血多集中在體表,內臟相對空虛,這時候運動過度,會消耗大量的氣血,從而影響內臟的功能。因此,夏至後也要保持運動,但要避免中午出門運動,盡量選擇相對涼爽的早晨或傍晚。

3不洗:不洗冷水澡

進入夏至節氣,隨著太陽直射點到達北回歸線,日照時長達到極致,天氣也開始愈發炎熱,在這樣的天氣中,人體很容易出汗,身上黏糊糊的讓人很不舒服。因此,洗澡就成瞭日常必做之事,特別一些人回到傢第一件事就是先洗澡,不僅能洗掉汗漬、汗臭,還能洗去一天的疲憊,從而提高夜晚的睡眠質量。

但要註意,無論天氣多熱,都不要洗涼水澡。因為夏至後陽氣旺盛,人體的毛孔都處於張開狀態,此時洗冷水澡,寒氣極易侵入人體,從而導致體內的陽氣被寒氣壓制,出現感冒、頭疼等不適。老話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在古人看來,陽氣對人體至關重要,洗冷水澡不僅會損傷陽氣,還會降低身體的免疫力。並且,人體都會一套“恒溫系統”,如果洗冷水澡,那麼身體就會出現越洗越熱的情況。

那夏至後洗澡水溫多少度合適呢?洗澡的水溫接近人體體溫即可,大約保持在37℃至40℃這個區間最為合適。除瞭避免過冷,還要避免水溫過高,太高的水溫會使皮膚血管過度擴張,從而導致血液大量流向體表,出現頭暈、心慌等不適。

4不吃:晚上不吃太多的面條

俗話說“冬至餃子夏至面”,冬至這天有很多的習俗,其中最為標志性的莫過於“吃面條”的習俗,因為夏至在古代也是一個祭祀節日,夏至正值麥收之後,新麥登場,古人會用新收獲的小麥做成面條供奉,以此感謝先祖的保佑,同時也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除此之外,還有一句話說“吃瞭夏至面,一天短一線”,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面條有著長長的形狀,在夏至吃面也寓意著白晝的漫長,以此討個好彩頭。

然而,夏至雖說有吃面的習俗,但要避免晚上吃太多的面條。進入夏至節氣,隨著陽氣生發於外,人體的脾胃功能會相對較弱,特別是晚上,人體的消化功能也處於一天最虛弱的時候,面條屬於碳水化合物,如果晚上吃太多面條,很容易給腸胃帶來負擔,引起消化不良等不適,並且攝入大量碳水,還容易發胖。

總結,今年的夏至,有啥特點?這天不僅是夏季的中分點,同樣也是一個“晚夏至”。明日五月二十六夏至,無論多忙,記得:1不晚、2不出、3不洗、4不吃,這不是迷信,而是古人的生活經驗,別大意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