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井財團:侵華日軍背後的金主 沾滿中國人鮮血的日本資本還在中國

侵華日軍有刀槍,背後還有算盤。算盤是誰的?是三井財團的。

這傢從1876年活到今天的日本資本巨頭,在中國出事不止一次,賺的錢也不止一點。它幫日本軍部出貸款、修機場、運礦石,拿中國資源給侵略部隊當子彈;戰爭輸瞭,它換瞭馬甲,“解體”變“重組”,重新殺回中國做生意。

如今三井的資產橫跨中國醫療、地產、化工、物流、日化多個行業,名字藏著,利潤照進。戰爭賬單沒人追瞭,賺錢渠道卻比從前還多。這回,賬得掰著說清楚。

兵沒動,錢先到:軍國主義的後備銀行

1930年代,日本軍部動手之前,三井財團早就動錢瞭。

當年日本準備對中國下狠手,背後那雙舉著算盤的手,正是三井物產。它不是打仗的,卻比前線還忙。

戰前,三井物產在中國各地設立情報據點,名義上是做“貿易調查”,實則搜集沿海與內陸軍用資源分佈、港口交通狀況、礦山佈防細節。

1930年,三井在天津、青島、上海、廣州設分支機構,還專門培訓一批精通漢語的“駐華調查員”,任務是“掌握中國產業情報”,信息定向上報日本陸軍省和海軍省。

這套系統運營後,僅青島就形成情報專線17條,對接陸軍大本營的材料由三井職員定期帶回東京本部。

調查員們直接以“業務拜訪”為名混入中國商會與礦業機關,抄地圖、問產量、測地形,連贛粵鐵路站點都被精確標註。

同時,三井銀行與三井信托成為軍費主要輸出口。戰爭期間,三井銀行與第一銀行合並為“帝國銀行”,全力為軍部融資,成為當時日本最大戰爭貸款輸出機構。

在侵華全面爆發後,三井財團派出的遠不止金融後臺。南京淪陷後,三井物產直接控制南京礦產局,搶運長江中下遊的銅、錫、煤炭、鎢砂,用專列向東京運送戰略物資。

這些貨不是買,是直接轉,連運單都不打印,隻報數字。

此外,根據加州法庭起訴資料,1943年起,9名中國勞工在三井公司修建機場和橋梁,被強迫勞役、不給報酬。

他們輾轉在東京、大阪、北海道三地,每天工作超過14小時,食物僅有雜糧與發黴豆腐,冬天無禦寒衣物,最終多人病亡。

三井財團在戰爭年代達到瞭歷史頂峰。到1944年,旗下企業總數達到273傢,涵蓋銀行、軍工、造船、化工、礦產、鐵路、電力全產業鏈。

它用情報掀開戰幕,用貸款填滿軍費,再用物資維持侵略機器的轉動。表面是“企業傢”,實則是穿西裝的軍需總管。

戰爭結束後,這套系統並未就此瓦解。接下來的日子,三井換瞭套衣服,又回來瞭。

賬本扔瞭,算盤還在:名義解體下的資本再聚

1945年,日本戰敗。三井財團一夜之間從東京最高樓層搬到瞭戰後法庭的聽證席。

戰後美軍發佈《財閥解體法》,明確要求“拆散日本軍工背景的資本結構”。三井首當其沖。按規定,三井需要將旗下企業完全拆分為若幹中小獨立法人,解除對金融、造船、能源等領域的壟斷。

1946年起,三井開始進行所謂“自願分拆”:三井銀行被一分為四,三井物產被分為二十三傢商社,三井信托也剝離資產重組。

表面風聲緊,實則一邊拆一邊記賬,人在牌匾下換,董事長原班不動。

1950年以後,美國開始將重建日本經濟作為冷戰部署重點,“遏制共產主義”成為占領新邏輯。三井抓住窗口,迅速重組。

1954年,三井下屬銀行重新合並為櫻花銀行;1956年,三井不動產、三井礦業、三井化學在東京證券交易所同步掛牌;1959年,三井物產恢復全國營業許可。

而原本“被解體”的二十三傢商社重新並表,董事成員大多為原財閥職員。

這一套復原操作被稱為“三井式復興”。他們不喊口號,不打廣告,靠內部“二木會”定期聚會分配項目,形成“松散但統一”的產業聯盟。

當時的“二木會”核心成員包括:三井物產、三井住友信托、三井礦業、三井工程建設、三井不動產。這些公司各自控股上市公司,但內部賬目互通、人事交叉、資源輪轉。。

結果就是,1959年三井集團營收重回戰前水平,僅三井物產一年出口額超5億美元。

整個財團借“戰後復興”的機會,不僅在日本站穩腳跟,還快速向亞洲周邊重新佈局。而下一站,三井又盯上瞭中國市場。

換張臉再進門:三井今天在哪些地方“活躍”?

時間到瞭2000年後。三井穿西裝、換法人,又一次出現在中國項目書裡。

2020年,三井物產投資中國醫療物流,參與蘇州、成都、廣州多地冷鏈建設,合作對象為國內三甲醫院配送商。

合同簽署方是“上海三井醫療投資有限公司”,法人為日籍人士,註冊地在浦東張江園區。

2022年,三井住友信托通過旗下“信托型PE平臺”,間接參股國內新能源設備龍頭企業,交易金額為4.8億元人民幣。相關股份登記在第三方控股企業名下,實際由香港註冊母公司持有。

三井不動產更早進入中國。2006年起在北京CBD開發寫字樓項目,品牌為“Mitsui Fudosan”。至2023年,已在北京、上海、廣州完成總建築面積超90萬平方米開發。

以上這些公司,在外資備案中並未使用“三井”二字作主標識,而是采用獨立公司名稱或投資人控股方式註冊,規避歷史責任識別。

與此同時,三井集團還在中國內地投資食品、醫藥、日化領域,覆蓋產品渠道與零售終端。合作企業包含寧波食品集團、江蘇物流科技、杭州某醫藥研發公司等。

三井資本並未退出,而是通過換殼、控股、財務投資三步走重新嵌入中國產業鏈。這種佈局方式讓它看起來像個投資者,其實仍保持產業鏈“隱形統籌”能力。

三井式控制,並不靠“品牌”,靠的是“利益節點的嵌入”。

這傢侵華戰爭中的“金主”,如今仍在中國市場呼吸正常、盈利穩定、資產不斷增值。它的賬單變瞭,資產表裡的收益來源,依舊與中國有關。

參考資料:

三井財團雙重包圍謀局中國.中國經營報.2009-11-28.

三井集團.百度百科.

日本三菱、三井公司質疑中國二戰勞工訴狀.中國新聞網.2000-08-24.

三井集團:永續控制產業鏈核心的秘密.21經濟網.2022-10-27.

期刊薦讀 | 甲午戰前日本企業的對華情報工作——以三井物產會社為中心.浙江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