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械師?雄心勃勃的印度軍工,把亞美尼亞等國坑的體無完膚!

印度軍火工業最近很忙,訂單飛漲,新聞鋪天蓋地,口號更是響徹全球:“出口5000億盧比!”可熱鬧歸熱鬧,一看“用戶反饋”,立馬換瞭氣氛。亞美尼亞幾億美元真金白銀砸下去,換來的卻是火箭射程拉胯、雷達三小時罷工、防空導彈打不準的“三件套”組合拳。

買傢憋屈,賣傢囂張,這場交易,怎麼看都像是把軍火當飾品,把戰場當試驗場。印度高舉“自主研發”的大旗,可戰場從不講面子,隻看裡子。這一次,不少國傢都看清瞭:“印械師”出品,不一定上得瞭戰場,倒是容易上新聞頭條。

訂單飛起,結果翻車,亞美尼亞“全款體驗”印械師

2023—2024財年,印度高調宣佈其國防出口額達到26.3億美元,媒體紛紛渲染“印度軍火走向世界”。這其中,占比最大的買傢就是南高加索的小國——亞美尼亞。

數據顯示,亞美尼亞在過去一年內從印度引進瞭總值超過6億美元的武器裝備,而該國全年國防預算不過7億美元。這筆交易金額,已占印度軍火出口總額的近四分之一。

亞美尼亞的焦慮可以理解。處於阿塞拜疆邊境的高危區,又有“納卡”地區的長期領土爭議,國防壓力巨大。

2022年,亞美尼亞政府決定大幅采購印度軍火以“強化國防”。印度的回應則是“全傢桶”,打包賣出一系列“明星裝備”:“斯瓦提”雷達、TC-20卡車炮、“皮納卡”火箭炮、“阿卡什”防空導彈,每樣都標榜“國產先進”。

然而,所謂先進,隻在發佈會上。2023年中旬,亞美尼亞前國防部長公開表示,從印度購買的多款武器設備已失靈長達一年,維修無門、性能異常。以耗資4000萬美元的“斯瓦提”雷達系統為例,部署僅數月即因故障停止運行。

該雷達最大問題在於探測距離有限,彈道計算失準,平均無故障時間不到5小時。更棘手的是,雷達關鍵部件依賴法國和以色列進口,一旦損壞,維修周期極長,供貨通道復雜。

與此同時,亞美尼亞還采購瞭超百門TC-20卡車炮。這款炮在印度本國軍隊都未正式列裝,因為其設計不成熟,射控系統穩定性差。亞美尼亞卻全額購買,每門炮成本接近千萬人民幣,且維護體系完全依賴印度。

至於“皮納卡”火箭炮,更是一樁誤會。這款214毫米大口徑火炮射程隻有37.5公裡,實際威力與122毫米火箭炮相近,彈藥體系不兼容,全球僅印度自產。

亞美尼亞在2023年年初引進後,發射效果極差,炮彈飛行穩定性不足,射程覆蓋無法滿足實戰需求。相關采購幾乎吃掉當年三分之一軍費,一旦出現庫存枯竭,其他國傢無從補給。

此外,印度還推銷瞭“阿卡什”防空導彈,這款以蘇聯1960年代技術為基礎的裝備,在現代戰爭中早已力不從心。性能落後、制導滯後,根本無法攔截現代高速、低空目標,亞美尼亞戰時部署後毫無實際作戰價值。

整筆交易看下來,亞美尼亞傾其國防預算購買的,是一批外形光鮮、實用性極差的裝備。“全款交貨”,結果是“全員掉鏈”。印度靠軍火賺得缽滿盆滿,卻把亞美尼亞當成瞭“戰術試驗場”,毫無戰略責任。

——亞美尼亞的遭遇隻是個開始,印度軍工的“高舉高打”,是否真有實底?

槍沒子彈,炮打不穿,印度“自主制造”的現場翻車

說到印度軍工體系,最知名的產品並非導彈戰艦,而是一把槍——英薩斯步槍。這款本土研制的突擊步槍,背後是一場歷時十年的“照搬仿造”秀。上世紀80年代,印度政府下達任務,要軍工企業研發一種能媲美世界一流的新型步槍。

印度選中以色列“加利爾”突擊步槍為原型,結合蘇聯AKM的一些設計,推出所謂自主型號英薩斯。1999年卡吉爾戰爭首次投入實戰,印度卻發現自己根本沒有生產配套的5.56毫米子彈的生產線。前線士兵隻能使用從以色列進口的彈藥,供彈一斷,就隻能幹瞪眼。

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英薩斯步槍下放到全國多傢軍工廠制造,結果零件不統一、彈匣卡頓、扳機失靈、槍管炸裂等問題頻出。有士兵抱怨,“沒開火敵人先笑趴”。最終,特種部隊率先全部裁撤英薩斯,轉向進口裝備。

主戰裝備方面也沒好到哪去。印度自以為掌握瞭T-90S主戰坦克的組裝技術,還自研穿甲彈。可現實是,國產穿甲彈在試驗場連T-54坦克都打不穿,面對冷戰老坦克尚且無力,更別提現代防禦。

無奈之下,印度再度向俄羅斯進口3BM42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生產線。可印度“翻車”依舊,彈體材質不過關,多次在測試中斷裂報廢。最終,印度陸軍被迫“棄械”,繼續采購俄羅斯原裝彈藥,直至近年才勉強達標。

不僅是地面裝備,空中武器也屢屢“自燃”。“北極星”直升機是印度標志性的“國產輕型武直”,號稱可高原作戰、山地支援。2009年,厄瓜多爾從印度購買7架,到2015年已墜毀4架,剩餘機型全部退役。

到瞭2024年,印度海岸警衛隊仍在使用“北極星”,結果僅4個月內發生三起墜毀事故,造成機組人員死亡,引發全國性安全質疑。

這些事故暴露出印度軍工根本問題:研發體系缺乏質量把控、制造工藝標準混亂、武器驗證手段缺失。從步槍到直升機,從坦克彈藥到防空導彈,幾乎每一項裝備都存在“重大技術故障”或“系統兼容缺陷”。印度軍工“自主制造”背後的真實邏輯,早已超出技術范疇,更像是“廣告先行、交付看運氣”的商業劇本。

——就在這套劇本裡,印度還試圖打造“全球出口鏈”,下一步將如何演?

軍火廣告做滿天,品質爛在看不見的角落

如果說軍工產業是一門“強國之技”,那印度做的則是“出口之戲”。在莫迪政府推動下,印度宣佈到2029年將國防出口提升至57.7億美元。為此,印度成立瞭“國防出口委員會”(EPC),整合外交、軍工、金融資源,全力推銷“印度制造”。

這一戰略下,“佈拉莫斯”導彈成瞭出口招牌。該導彈由印度與俄羅斯聯合開發,號稱超音速、射程可達290公裡。2023年,菲律賓簽署3.75億美元采購協議,正式成為首個客戶。隨後,越南簽署7億美元意向合同,馬來西亞、印尼也在談判中。

為瞭促進交易,印度向相關國傢提供出口信貸、技術轉讓、免稅政策、軍官培訓,同時授權駐外使館全面推動軍火出口,外交部從“講人權”變成“講口徑”。

可問題在於,廣告再響,戰場才是檢驗真金的地方。“佈拉莫斯”雖有俄羅斯背景,關鍵技術仍屬俄羅斯掌控,部分型號受限於技術轉讓協議,升級能力有限。而真正“純印度制造”的武器系統,包括“阿卡什”防空系統、“皮納卡”火箭炮、“北極星”直升機等,一旦進入實戰環節,問題就接踵而至。

以“皮納卡”為例,最早設計自1980年代,口徑為214毫米,與世界主流火箭彈完全不兼容,而射程僅有40公裡。即便是改進型號,精度和打擊能力依然不符合現代戰場要求。

同樣被打上“出口樣板”標簽的“阿卡什”防空導彈,雖宣傳具備全天候中低空攔截能力,但其核心設計源自蘇聯S-125,面對超音速巡航導彈和隱身目標時基本無解。

如今,印度軍火出口逐步面向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利用“地緣壓力+輿論焦慮”,炒作所謂“中國威脅”,硬生生把不具戰鬥力的軍火包裝成“戰略投資”。

實戰一旦開啟,這種表面光鮮、實則脫節的系統,很可能引發戰場事故,誤判火力,甚至引爆地區沖突升級。軍火出口若無誠信,便是另一種戰爭引信。

印械師的下一步,不是訂單的問題,而是信用的代價。

參考資料:

觀察|印度欲成立新機構推動武器出口,但軍火出口大國不是想當就當.澎湃新聞.2025-01-31

自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三 印度國防工業到底如何?.新浪軍事.2019-11-04

亞美尼亞慘敗印度裝備"背鍋"?未來還要部署中印邊境.新浪軍事.20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