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年,清政府賠瞭900萬盧佈,從沙俄手裡把伊犁河谷給贖瞭回來。那時候,朝廷窮得快揭不開鍋,左宗棠收復新疆的錢,自己先墊瞭一半。可就算這樣,也得咬牙掏錢贖地。
伊犁要是留在沙俄手裡,新疆就被攔腰切斷,中國西北就沒瞭防線。這地方不是荒郊野嶺,是國傢的命門,是通往中亞的橋,是整個西北的大動脈。
為這塊地,打過仗,談過判,花瞭銀子,也留過血。為啥?值。

1874年,新疆爆發大規模武裝反清事件。阿古柏從浩罕國越界入侵,在英國支持下,以“支援義軍”為名,強行占領南疆,並建立政權,命名為“洪福汗國”。伊犁地帶被沙俄以“預防不穩定”為由強占,未發一槍一彈。
清政府僅保住塔城、烏蘇一帶。1875年5月,朝廷啟用左宗棠,任命其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那一年,朝廷缺糧缺銀,左宗棠親自籌資建軍,率軍抬棺進疆。兩年後,新疆光復,阿古柏於1877年逃亡途中服毒自盡。

伊犁仍被沙俄牢牢占據。清政府派崇厚出使談判。1879年,在未回國匯報情況下,崇厚私下簽下《交收伊犁條約》,史稱“崇約”。根據該約,伊犁城以外的大部分區域,包括霍爾果斯河以西、特克斯河流域、塔爾巴哈臺地區、齋桑湖以東,全劃歸沙俄。
崇厚歸國,朝野震怒,全國嘩然,朝廷拒絕批準,崇厚被革職審訊,後以交納30萬兩銀子得以免死。
清廷隨即派曾紀澤赴俄重新談判,同時由左宗棠三路備戰,兵臨伊犁邊境,北路、南路、中路合圍,形成巨大軍事威懾。沙俄內部不穩,正與奧斯曼帝國作戰,又受英法牽制,難以兩線作戰,被迫在1880年接受中方重新談判提議。

1881年2月24日,雙方在聖彼得堡簽署《中俄伊犁條約》:原“崇約”中被劃割的主要地區悉數歸還,僅霍爾果斯河以西、齋桑湖以東的7萬平方公裡割予俄方,賠款增加為900萬盧佈。
這一筆交易,清政府咬牙簽下,伊犁核心地帶成功回歸,成為清朝全部不平等條約中,唯一一次通過重新談判收回失地的例子。
左宗棠曾言:“孤註萬裡,何以圖存?”對伊犁失守的憤怒,源自此地的地緣結構,不容失守一寸。

伊犁河谷,位於新疆西北角,北倚婆羅科努山,南接天山主脈,東西夾在烏孫山脈之間,形成“三山夾兩谷”地形。該區域西端開口,唯一能接受大西洋濕潤氣流。年均降水量400毫米以上,是新疆降水最高的地區。
全新疆,80%的地方屬幹旱荒漠,唯獨伊犁,形成一片綠色走廊,氣候接近地中海型濕潤帶。

伊犁河及其支流特克斯河交匯於此,滋養出5400萬畝草原、1500萬畝耕地、2700萬畝森林,堪稱天然糧倉與牧場。河谷中每年水資源徑流量高達130億立方米,具備農業灌溉與水電開發的雙重價值。
礦產方面,伊犁已探明資源達86種,其中煤炭儲量300億噸,預測總量可達4800億噸。2013年,在伊犁還發現儲量54噸的特大金礦。資源密度,為西部地區罕見。
伊犁是中國唯一擁有世界級薰衣草產業帶的地區。薰衣草種植面積達5萬畝,占全國精油產量93%。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引進以來,伊犁薰衣草精油不僅成為國內主要來源,還廣泛出口日韓與歐洲。今天你在城市商場買的香薰,源頭極可能來自伊犁河谷。
生態、農業、礦產、工業、旅遊四位一體,構成一個自我循環的經濟系統。此地不是邊角料,而是“西部經濟增長極”的核心起點。國傢要走“一帶一路”,中歐班列要出新疆,伊犁是橋頭堡,是樞紐,是資源倉庫。
所以,900萬盧佈,並不貴。貴的是這塊土地在未來中國戰略全局中,提供瞭一個永不熄火的引擎。

伊犁的政治價值,不止於地形。這裡是中國聯系中亞、保衛西北、構建民族共同體的關鍵節點。
伊犁河自谷地流入哈薩克斯坦,流域直達阿拉木圖,延伸至比什凱克與塔什幹。自古以來,它是連接中國與中亞文化、民族、經濟的通道。歷史上,契丹西遷建西遼,元朝設阿裡麻裡為都,察合臺汗國以此為中心。

明清之際,伊犁更成為清政府防范準噶爾部叛亂的前線。乾隆年間,清軍耗費十年平定北疆,設伊犁將軍駐惠遠城,以此為新疆政治中心。直到1884年新疆建省,才遷至迪化(今烏魯木齊)。
今天,伊犁仍是新疆唯一副省級民族自治州,轄區覆蓋塔城、阿勒泰等哈薩克族聚居地區。全疆150萬哈薩克族中,大部分可追溯伊犁為祖籍之地。
伊犁的民族與地緣結構一體化,決定瞭它既是邊疆,也是根脈。
而這一根脈,今天連接著“南疆-北疆-中亞”的戰略縱深。精伊霍鐵路通車後,伊寧至霍爾果斯形成“口岸走廊”,中歐班列由此入境。

但內部交通仍需突破。南北天山橫阻,使伊犁與南疆缺乏直達通道。伊寧至阿克蘇鐵路已納入新疆未來重點規劃,將打通這條南北大動脈。
經濟發展方面,伊寧市與伊寧縣、霍城縣、察佈查爾縣正推進一體化建設,“一市三縣”已形成工業轉移、農副加工、文化旅遊三重分工。
伊犁,不再是傳統的邊陲,而是被重新定義的西部經濟發動機。
參考資料:從收復伊犁到新疆設省,風雨飄搖的清朝是如何實現熊口奪食.百傢號.2022-06-04
中國連接中亞的橋頭堡,伊犁是不是前途無量?.鳳凰網.2017-10-14
中俄伊犁條約.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