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一陰生,稍稍夕漏遲”,時間過得真快,明日6月21日,太陽將到達黃經90度,意味著我們將正式進入夏至節氣。每年6月20日至22日之間就是夏至交節的日子,今年夏至交節的具體時間為6月21日10點42分,農歷五月二十六。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尤其是經緯度較高的地區白晝甚至可達17小時以上。夏至後,太陽直射點開始南移,北半球白晝逐漸縮短,正午太陽高度也仍逐日降低。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節氣之一,早在公元前七世紀,我們的老祖宗就采用土圭測日影的方法,確定瞭夏至。當時人們發現,在夏至這天,正午時分表影最短,於是將其定為節氣坐標,以便更好的指導農業生產工作。
俗話說“夏至不過不熱”,夏至後雖白晝漸短,但熱量持續累積,由我國地域遼闊,南北地區氣候差異大,在農事活動上也有著不同的特點。進入夏至,淮河以南地區的早稻進入抽穗揚花期,需“足水抽穗,濕潤灌漿”,以免出現高溫伏旱的情況;北方夏播作物抓緊掃尾,田間管理強調“夏種不讓晌”,以免錯過最佳播種時期。

老話說“男怕夏至,女怕冬至”,夏至是一年中白晝最長、陽氣最盛的一天,標志著盛夏時節的開始。此時新麥收割完畢,秋糧播種完成,進入秧苗管理期。在古代農耕社會,男人主要從事體力勞動,如種地等。高溫天氣下,男人幹體力活時消耗更大,炎熱的天氣對身體有著很大的考驗;而冬至後將迎來新年,女人要忙於過年準備,如烹飪佳肴、制作一傢人的衣服鞋子等。而冬至時節天氣寒冷,洗涮傢務變得艱難,在寒冷的環境中勞作,容易感到寒冷、乏力,甚至引發感冒等不適。自此就有瞭這個說法。
古人在四季律動的勞作中發現,氣候的變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人們要順應自然,在不同的季節、天氣中要做出適當的調整,例如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等,這樣才能在不同的季節中保持健康,享受生活的美好。明日夏至,提醒大傢:3事不做,2事要做,都是指的什麼呢?趕緊瞭解一下吧。

1、出汗後不乘涼
夏至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人體也順應自然,陽氣旺盛。所謂“心者,生之本……為陽中之陽,通於夏氣。”在古人看來,出汗的過程是陽加之於陰,由身體裡的陽氣來蒸騰陰液,讓陰液通過肌膚腠理到達機體表面。進入夏至節氣,外界氣溫高,人體為瞭維持正常的體溫,就會通過出汗來散熱。特別在勞作或運動時,身體熱量增加,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也增快,汗腺分泌就更旺盛,出汗量更大。
不過,出汗多正常,但這時候可不能直接去乘涼。無論是勞作後還是運動後,人體的氣血運行加快,陽氣外浮,此時身體處於一種相對虛弱的狀態。如果直接去乘涼,寒氣就會趁虛而入,導致毛孔突然閉合,體內的熱量散發不出去,不僅不能降溫,還可能引發“陰暑”。
而且,不擦幹汗就直接去乘涼,還會影響人體的正常排汗功能。出汗是人體排出濕氣、調節體溫的重要方式,如果因為吹風、吹空調等貪涼行為而抑制瞭出汗,濕氣就會滯留在體內,時間一長,就容易出現頭暈、乏力等不適,甚至引起消化不良和腹瀉。

2、不發脾氣
夏至一到,天氣越來越熱,不少人感覺心情也跟著浮躁起來,一點小事就容易著急上火,這其實是正常的情況,畢竟夏至的時候,天地間的陽氣達到頂峰,身體的新陳代謝就會加快,血液循環也隨之變快,心臟的負擔因此加重。心臟功能受到影響,人的情緒就容易不穩定,變得浮躁。而且,夏至白晝時間長,太陽照射時間也長,雖說還沒進入三伏天,但已經開啟瞭炎熱模式,在這樣的高溫天氣中,會讓人體的生理功能出現一些紊亂,比如內分泌失調,這也會影響人的情緒,讓人變得煩躁不安。
但越是這樣,越不能隨意發脾氣。因為發脾氣不僅解決不瞭問題,還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特別在夏至這個特殊的時節,發脾氣對身體的傷害更大。老話說“怒傷肝”,發脾氣的時候,肝氣上逆,氣血上湧,很容易引發頭暈、頭痛等不適。而且,夏至時節,人體本來就容易受到外界暑濕之氣的侵襲,發脾氣的時候,人體的免疫系統會受到抑制,抵抗力下降,如果再經常發脾氣,身體就更虛弱瞭。
雖說炎熱的天氣會讓心情浮躁,但要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保持心情平和。當感覺心情浮躁的時候,可以找個安靜的地方,深呼吸幾次,也可以聽聽舒緩的音樂,放松一下身心。記住,越是在容易浮躁的時候,越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氣,這樣才能養好身體,過好夏天。

進入夏至節氣,天氣愈發炎熱,人們出汗增多,自然就會經常感到口渴,緩解口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喝水,但喝水時要註意,避免大口喝水。這是因為夏至時節,人體的陽氣都外浮在體表,內臟相對比較虛弱。要是大口大口地猛灌水,水一下子進到胃裡,會稀釋胃液,影響消化功能。而且,大量的水在短時間內進入身體,雖然能暫時緩解口渴,但水分很快就會通過尿液排出體外,身體並沒有真正吸收到足夠的水分,從而出現越喝越渴的情況。
無論是運動後,還是勞作後,都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喝水原則,一次喝水不超過200毫升,每隔一段時間就喝上幾口,讓身體時刻保持水分充足。這樣既能保證身體對水分的需求,又不會給腎臟、腸胃造成太大的負擔。其次,喝水的時候要慢慢咽,讓水在口腔裡停留一會兒,這樣既能滋潤口腔和咽喉,又能讓身體更好地吸收水分。

1、要保持運動
進入夏至,天氣往往炎熱、潮濕,出門仿佛置身蒸籠一般,很多人恨不得整天待在空調房裡一動不動,但無論天氣多熱,都要學會保持適當運動,老話“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就是這個道理。在炎熱的天氣中,人體新陳代謝加快,正是排出體內毒 素、增強免疫力的好時候。適當運動能促進血液的循環,讓氣血運行更加順暢,還能增強心肺功能,提高身體的耐熱能力,以此更好渡過即將到來的三伏天。
不過運動雖好,但不要過度運動。夏至本身就陽氣旺盛,加上過度運動會使陽氣外泄的更多,從而損傷身體的元氣。《黃帝內經》對此就提到瞭“勞則氣耗”的說法,無論是勞作還是運動,一旦過度就會讓身體疲勞,消耗大量的氣血和精力,從而導致身體抵抗力下降,而且,夏至天氣炎熱,人體出汗多,過度勞累還會使出汗量更大,容易造成體內水分和電解質的流失,引起脫水、中暑等不適。因此,在夏至雖說保持運動,但也要“勞逸結合”,不能過度運動。

進入夏至後,隨著天氣炎熱,很多人因為沒胃口或者想睡懶覺就不吃早飯,晚上又因為天氣涼快些,吃得格外多,其實這並不好,而是要學會“早飯吃好,晚飯吃少”,有啥講究?
首先,早飯一定要吃。進入夏至時節,雖說白晝開始逐漸變短,但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此時仍舊是白晝長,夜晚短,而人體經過一夜的休息,腸胃裡的食物基本消化完瞭,急需補充能量。早上吃早飯,就像給汽車加油一樣,能讓身體有足夠的動力去應對一天的勞作或活動。並且,早上是人體陽氣生發的時候,吃早飯能順應陽氣的升發,幫助脾胃運化,讓氣血生化有源。如果不吃早飯,脾胃就會空轉,時間長瞭,脾胃功能就會受損,出現消化不良、胃痛等情況。
其次,晚飯要少吃一點。《遵生八箋》裡對此提到:“夜飯莫叫足,黃昏莫飽食。”晚上人的活動量相對減少,腸胃的消化功能也會變弱。如果晚飯吃得太多,食物在腸胃裡就會堆積,不容易消化,從而加重腸胃的負擔,引起腹脹、腹痛等不適,特別晚飯在吃一些油膩、辛辣的食物,會讓脾胃更加虛弱。而且,晚上吃得太飽,還會影響睡眠質量。畢竟腸胃不舒服,人就很難入睡,因此進入夏至節氣,晚飯可以適量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比如粥、蔬菜、水果等,既能滿足身體的營養需求,又不會給腸胃造成太大的負擔。

總結,老話說“男怕夏至,女怕冬至”,您都明白是什麼意思瞭吧!明日就是夏至瞭,提醒男人:3事不做,2事要做,為炎熱的夏天打好基礎,以便更好的迎接三伏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