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藝人·景頗族吹管樂》景頗合聲

由雲南廣播電視臺出品

雲南廣播電視臺民族頻率和新媒體中心攝制

周衛平工作室承制的

10集微紀錄片《守藝人》(第三季)

+

《雲南非遺60秒》

今天推出第四集

《守藝人·景頗合聲》

六十六載光陰,一把匠心,一腔熱愛。丁麻胖,景頗族吹管樂縣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用一生守護著大山深處最純正的回響。

“從小到大,我最喜歡這些樂器瞭,別人會吹的,我也要會!”

這份熱愛始於童年,十二歲起,在老師的啟蒙下,丁麻胖開始學習制作景頗族吹管樂器。純手工,是景頗族吹管樂的靈魂,沒有精密儀器,音準全憑指尖的感知與代代相傳的經驗。所有的制作技藝,都凝結在丁麻胖和其他傳承人經年累月的實踐與感悟之中。

《雲南非遺60秒·景頗合聲》

景頗族能歌善舞,被稱作“能走路就會跳舞,能說話就會唱歌”。這樣說毫不誇張,目瑙縱歌場上,連蹣跚學步的孩童,也會隨著樂聲自然舞動,那份渾然天成的律動,令人動容。而承載這歌舞靈魂的,正是景頗族在漫長歲月中創造的獨特樂器:洞巴、吐良、勒絨……

洞巴

由牛角、木頭精制而成,音色渾厚深沉,如大地低語,承載著景頗族古老的歷史記憶。它專為演奏本民族傳統曲調而生,是冬春佳節、特別是盛大“目瑙縱歌”慶典中不可或缺的“禮樂之聲”,奏響豐收的喜悅,傳遞吉祥的祝福。

吐良

一支竹管,無指孔,卻蘊藏玄機。演奏者僅憑雙手開閉管口,配合氣息掌控,便能奏出清脆如靈鳥啼鳴、跨越兩個八度的豐富旋律。其造型簡約優雅,既能獨奏天籟,亦可和鳴成章,編織出斑斕的音樂圖景。

勒絨

吹管樂中唯一奏響哀思的樂器。由粗細不同的老竹制成,長約一米有餘。吹奏時扛於肩上,節奏舒緩悠長。其音域低沉,音質纖細,婉轉飄渺,如泣如訴。常在夜深人靜時,由年長者獨自吹響,那流淌的旋律,最能表達自己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隻要有我們景頗族在的地方,就一定會把這項技藝傳承下來。”這句樸素的誓言,是景頗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印證。

2017年,“景頗族吹管樂”被列為第四批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這不僅是對古老技藝的認可,更是對像丁麻胖這樣默默堅守的傳承人最深的致敬——讓大山深處的古老樂音,繼續在新時代的脈搏中悠揚回蕩。

一鑿一刻

一吹一響

皆是時光與心血的沉淀

記者/李敏

編輯/李曉明 曾迪亞 蔣濟秋 金玉 王翊瑩

一審/盛雪梅

二審/馬雁南

三審/李光輝 武志敏

©七彩雲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