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空紙
編輯 | 空紙
前言在中國品牌發展史上,老字號一直是匠心與傳承的象征。它們承載著幾代人的技藝沉淀,是國貨品質的縮影。
然而,時代的洪流不因榮耀而停步,轉型、創新、管理、資本,任何一環失控,昔日的輝煌便可能一夕覆滅。
前段時間,一則“張小泉被執行31.3億元”的新聞將這個擁有近400年歷史的民族品牌推上風口浪尖。
隨著連環債務危機、控股權動搖、品牌信任崩塌等一連串問題曝光,張小泉從“剪刀界的愛馬仕”滑落為“信用黑名單企業”。
這是一次老字號的斷裂時刻,也是一場關於品牌、資本和戰略迷失的深刻教訓。

張小泉的故事,可以追溯到1628年明朝崇禎元年。創始人張小泉攜子張近高定居杭州,在大井巷創辦瞭剪刀作坊,傳承祖傳鍛剪技藝。明清交替的亂世之中,這把剪刀憑借精湛工藝走出江南,走入宮廷。乾隆年間,張小泉剪刀被列為禦用貢品。
進入近代後,品牌更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獎,1930年代參與首屆西湖博覽會,成為中華刀剪工藝的代表。
新中國成立後,張小泉經歷瞭私營向國營的轉變。1956年,由杭州地區32傢剪刀作坊合並組建“張小泉近記剪刀總廠”,統一生產、統一管理,從傢族作坊進化為工業企業。

這一整合極大提升瞭生產效率和產品覆蓋度,剪刀、美容剪、醫用剪、廚房刀具等系列產品暢銷全國,並成為重要出口商品。
進入市場化改革時代,張小泉逐步完成股份制改革。
2001年張小泉集團成立,實際控制權集中於富春控股集團旗下的張國標傢族。2006年,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被列為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8年完成股改;2021年成功上市,總市值高達46億元,一時風頭無兩。品牌也因文化積淀和品質象征,被稱為“剪刀界的愛馬仕”,與同屬“中華老字號”的貴州茅臺、同仁堂比肩。

然而,這場光環下的盛宴,僅僅維持瞭短短幾年。真正將張小泉推向深淵的,並不是一把“斷掉的菜刀”,而是背後隱藏的高杠桿資本遊戲和脫離主業的盲目擴張。
富春控股接手張小泉後,並未延續其工藝傳承優勢,反而將其當作融資工具,開啟大規模跨行業擴張。
從農副產品集散中心、物流園區、康養基地,再到預制菜、總部經濟園、汽車零部件等,幾乎涵蓋瞭所有“熱詞產業”。2022年,富春控股在陜西楊凌簽下130億元投資協議,並宣佈啟動多個產業園建設。盡管聲勢浩大,但這些項目大多缺乏明確盈利模型和產業支撐,遠離張小泉原有產業鏈核心。
2022年底開始,富春控股資金鏈吃緊,投資項目接連爆雷,涉及擔保責任全面浮出水面。據公開信息披露,截至2024年3月,張小泉集團債務逾期金額高達59.25億元,控股股東質押股權達99.9%,控制權岌岌可危。
值得註意的是,張小泉集團註冊資本僅1681萬元,卻撬動近60億元債務,杠桿率高達350倍,堪稱資本擴張的極端范例。而由此帶來的後果,不僅是資產凍結、股權拍賣,更是張小泉品牌價值與公眾信任的嚴重流失。

在企業面臨財務危機的同時,張小泉在品牌運營方面的失誤也接連引爆輿情危機。
2022年,“拍蒜門”事件成為公眾情緒的導火索。一位消費者在使用張小泉菜刀拍蒜後,刀斷兩截,卻被客服告知“菜刀不建議拍蒜”,更令人驚愕的是,公司總經理居然發聲指責“中國人切菜方式不對”,言論一出,引發輿論嘩然。
對於一個以“國貨老字號”自居的品牌來說,這種站在消費者對立面的傲慢姿態,徹底擊穿瞭人們對其“質量優先”“服務專業”的期待。而隨後的“刀柄脫落”“劣質換新”“直播翻車”等一系列操作,更是讓公眾逐漸失去耐心。

2022年,張小泉凈利潤同比下降47.28%;2023年再次下降39.48%,跌至2512萬元,營收也首度下滑至8.12億元。盡管營收縮水,但張小泉的銷售費用卻不降反升,連續三年維持在1.4億元以上,而研發投入始終在3%上下徘徊,明顯偏低。
面對銷量下滑,公司並未聚焦產品升級和品質重塑,反而多次組織員工刷單控評,被監管部門處以罰款。為瞭拉動新品銷量,甚至將經典老剪刀折價30元參與換購,引發“拿百年老物件換一堆廢鐵”的批評,網友稱其“連情懷都騙”。
與此同時,公司還盲目佈局小傢電、智能廚電、國際貿易、食品銷售等多個新領域,攤子越鋪越大,效果卻寥寥。電商平臺數據顯示,其廚電產品長期未能進入銷量排行榜,市場認知度與競爭對手相比大幅落後。

張小泉的衰落並非一朝一夕,而是長年資本異化、品牌迷失與管理脫節的結果。在這場剪不斷理還亂的風波中,公眾看到的不隻是一個企業的墜落,更是一種文化傳承的斷裂警鐘。
中華老字號不隻是一個商標,它承載的是工藝的延續、品質的信仰和消費者的認同感。但若企業將這一歷史優勢當作“圈錢工具”,對產品研發漠視、對用戶聲音輕慢、對管理風險掉以輕心,那再厚重的歷史也無法抵擋現實的崩塌。
張小泉的未來尚未蓋棺定論,它或許還有翻盤的機會——前提是回歸匠心,正視失誤,聚焦產品,而不是繼續沉溺於資本泡影。它究竟是再度鑄刃出鞘,還是被歷史剪下,唯有時間能給出答案。
參考資料:
中國新聞網《從“拍不瞭蒜”到債務纏身,400年的張小泉怎麼瞭?》
財經無忌《百年張小泉走上瞭荊棘路》
快馬財媒《張小泉,被徹底玩壞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