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最講究平衡瞭,你聽我說就對瞭。

夏至到啦!這天可不一般,是一年中白晝最長、太陽最高的日子(北回歸線還能“立竿無影”呢)。咱們的老話兒常說:“冬至至長,夏至至短”。這話簡單理解,就是冬至後白天越來越長(陽氣漸旺),夏至後白天越來越短(陽氣開始減弱)。說明啥?說明夏至這天,大自然裡的陽氣達到瞭一年中的頂峰! 不過啊,頂峰之後可就是下坡路瞭,雖然咱們感覺地面越來越熱(比如三伏天),但那是因為陽氣下降得慢,天上的熱氣在一步步往下“挪”。

陰陽流轉,外熱內寒

你琢磨琢磨,什麼東西到瞭極致,就會開始變化?夏至的熱就是極致!熱到頂瞭,陰寒的小芽就開始在地下悄悄冒頭瞭。這感覺就像炎炎夏日,地下的井水、地下室卻是冰冰涼的。為啥?因為能量是講平衡的,外面越熱,裡面反倒越容易寒。

誤區提示: 很多人說“夏天這條命是空調給的”,話是俏皮,但病也可能是它給的!為啥?你體表感覺熱是沒錯,但你身體內部,特別是脾胃(我們的後天之本,氣血大後方),這會兒反而是最怕冷的!摸摸你肚子?如果是冰冰涼的,那就更要當心——脾胃陽氣不足,氣血生化少,就容易沒力氣、沒胃口,吃口涼的就跑廁所!

警告: 這時候要是圖一時痛快,打開冰箱來一大口冰鎮飲料或西瓜,那可是雪上加霜!寒邪直沖內裡(直入三陰經),輕則上吐下瀉、手腳冰涼、精神萎靡,重瞭可能傷到心肺!西瓜、綠豆湯解暑是好,但性涼,切忌冰鎮、過食,尤其平時就手腳冰涼、怕冷的寒涼體質朋友!真想解暑?試試溫熱的“烏梅冰糖湯” (用幹烏梅加點冰糖煮水喝),它既能生津解渴,還能幫你把浮在外面的虛火收斂回來,不傷脾胃。夏至養生三大重點,中醫教你這樣做:護陽氣,別貪涼是首位!管住嘴: 冰棍、冷飲、冰鎮瓜果,能免則免。想象一下“水深火熱”的場景——一口滾燙的熱飯配一口冰可樂下肚,你的胃可不就是在遭這種罪?長此以往,胃病能不上門?孩子貪涼更要提醒!喝溫水、溫湯才是正經解渴。防外寒: 空調溫度別太低(26℃左右為宜),別對著直吹。出汗後別急著沖涼水澡。睡覺時別讓肚子(神闕穴)、後腰(命門穴)、腳心著涼。重點人群: 平常就小肚子涼、容易拉肚子、怕風怕冷的朋友,更要加倍註意!

養脾胃,這個根基不能動!為什麼重要? 脾胃就像傢裡的“頂梁柱”、“搖錢樹”!它管升降——脾升清氣(人就有精神),胃降濁氣(大小便才通暢)。它更是氣血的“加工廠”,脾胃好瞭,五臟六腑都有勁兒。中醫智慧裡,季節轉換的關鍵時刻(如四立節氣前18天左右),都特別強調脾胃的調理,就像守護好為傢庭掙錢的頂梁柱。夏至開始,陽氣要慢慢“回傢”(下降),靠的就是脾胃這個“中轉站”。怎麼養?溫食溫飲: 一日三餐吃溫熱的,稀粥、湯面都是好選擇。遠離生冷: 再次強調,生冷食物最傷脾陽!健脾食療: 平時可以吃點小米、山藥、蓮子(去心的)、芡實、茯苓粥。按摩小腹: 早晚可順時針、逆時針揉揉肚子,幫助胃腸蠕動。調心神,適度運動助平衡清心火: 夏天陽氣旺於外,容易心火亢盛,出現心煩、口幹、晚上睡不好、入睡困難、容易醒等情況。這其實就是“上火”瞭(多為心肝火旺)。蓮子百合羹來幫忙: 推薦一個平和清心火的食療方:蓮子(去心)、芡實、百合、枸杞、白木耳(還可少加點綠豆),煮成甜羹吃(加點冰糖)。煮一次能吃1-2天(冷藏後溫熱再食)。這個方子清火又養陰安神。為什麼去心蓮子?蓮子心清火雖強但太寒涼,長期當食療不如去心蓮子溫和有效。酸甘化陰收浮陽: 如果汗多、乏力,總覺得氣往外散(陽氣生發太過),或者經常用腦疲勞感覺虛煩,可以喝點前面提到的烏梅湯,或者用山萸肉(吳茱萸)泡水(加點紅糖調味更好喝),它們酸味收斂,能幫助把散在外過頭的陽氣收一收。

適度動一動: “動則生陽”,夏天別懶著不動!選早晚涼爽時,慢跑、打打太極拳、做做八段錦、練練瑜伽,出點毛毛汗最好(切記是微微出汗,不是大汗淋漓!汗血同源,出大汗傷津液也傷陽氣)。這樣既能活動氣血,又能幫助排出體內的濕氣。白天頭暈頭疼?小心上火: 白天特別熱的時候頭暈頭痛,太陽落山就好,多半是有火。可以參考前面提到的湯水,或者“夏桑菊顆粒”(適合純熱證且胃口還行)。如果頭暈伴惡心、沒胃口、甚至拉肚子,可能是外寒內濕,“藿香正氣水(含酒精版祛寒化濕更好)”可能更對癥(註意按說明服用,開車別用)。總結:

夏至,是老天爺給我們提個醒:陽氣頂天瞭,該開始往下收瞭。 明白這個“外熱內寒”、“陰陽流轉”的大道理,咱養生就有瞭方向——關鍵在於平衡!

對外: 別被酷暑表象迷惑,嚴防寒涼傷身。對內: 固護脾胃陽氣,這是“頂梁柱”。自身: 調暢情志心神,適度活動微微汗。

大道至簡,遵循這些中醫智慧,順天應時,用好小方妙招,這個夏天就能過得清爽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