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夏至是“毒日”,提醒:1不爭、2不遊、3不曬、4要吃,別大意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陰生”,時間過得真快,今日6月21日,太陽將到達黃經90度,意味著我們正式進入“夏至節氣”。夏至,二十四節氣中第10個節氣,夏季的第4個節氣,同樣也是古時“四時八節”之一,其與冬至、春分、秋分並稱“二分二至”,夏至的到來標志著盛夏時節正式開始。所謂“長其夏至,短其冬至”,意思是說夏至的白天最長,冬至的白天最短。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因此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並且,對於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來說,這天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

今年的夏至不一般,在交節時間上共有兩個特點。今年夏至交節具體時間為2025年6月21日11時32分,農歷五月二十六。不僅是“晚夏至”,同樣也是舊俗中的“九毒日”之一。

什麼是“晚夏至”?

夏至交節的陽歷時間在每年的6月20日至22日之間,相較於較為固定的陽歷時間,夏至交節的農歷時間就會有著較大的波動,這主要是受農歷“置正”的影響,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載:“ 夏至,五月中。”可以看出夏至是農歷五月的中氣,因此正常交節時間應該在五月的中旬,如果夏至交節的農歷時間在五月上旬,就稱之為“早夏至”;如果夏至交節的農歷時間在五月下旬,則稱“晚夏至”。並且,夏至的“早晚”還有著不同的說法。

老話說“早夏至旱到秋,晚夏至雨不休”,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夏至交節的農歷時間比較早(五月上旬),那麼根據古人的經驗,這預示著接下來的降雨天氣就會較少,會一直持續到秋天,夏至後氣溫炎熱,土壤蒸騰加速,如果降雨較少,就容易導致土壤幹旱,農作物的生長將會受到一定的影響;相反,如果夏至交節的農歷時間比較晚(五月下旬),那麼這預示著接下來的降雨天氣會比較多,夏至期間正是農作物生長旺盛的時期,適當的降雨能為農作物提供必要的水分,使其茁壯生長。

那麼,什麼是“九毒日”呢?

《論衡》中提到:“夫毒,太陽之熱氣也……太陽火氣,常為毒螫。”進入農歷五月,太陽毒辣,天氣開始炎熱,降雨也隨之增多,在這種高溫高濕的環境下,蛇、蠍、蜈蚣等毒蟲開始活躍。並且,人體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極易染上濕熱之癥,引發各種不適,因此古人把“夏至一陰生”的概念引入五月,認為此時陽氣盛極而減,陰氣開始萌生,而“陰氣”往往代表著晦 氣、病氣等,所以農歷五月得名“毒月”。

在農歷五月(毒月)當中,還有九天被古人視為傷身損氣的“毒日”,也是為瞭提醒人們做好防病措施。這九天分別是農歷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今日農歷五月二十六夏至交節,正好恰逢“九毒日”中的第8個毒日。

今天就是夏至瞭,這天不僅是夏季九十天的中分點,夏季氣候轉換的節點,更是舊俗中的“九毒日”之一。因此,在生活習慣、飲食習慣上要做出適當調整,以此更好的迎接三伏天的到來,今日夏至,提醒:1不爭、2不遊、3不曬、4要吃,指的都是什麼呢?趕緊瞭解一下,別太大意瞭!

1不吵:不爭吵

夏至節氣到來,意味著天氣也將更加炎熱,此時很多人就像炮仗似的,一點就著,特別容易動怒。這是因為夏至時,自然界的陽氣達到極盛,人體陽氣也隨之外浮,身體氣血運行加快,心火就容易旺盛。加上天氣炎熱,人體出汗多,水分流失快,身體缺水就會影響神經系統功能,讓人變得煩躁不安。而且,夏至後空氣濕度加大,常常讓人感到悶熱不適,濕氣也很容易侵襲人體,從而困阻脾胃,導致氣機不暢,出現情緒低落或暴躁。

在炎熱的天氣中,雖說人們的心情很容易暴躁,但也要盡量克制自己不要動怒,更不要與他人發生爭吵。畢竟夏至時節,人體氣血都集中在體表,內臟相對虛弱。爭吵的時候,情緒激動,氣血上湧,會加重心臟負擔,而且,爭吵會破壞人際關系,影響傢庭和睦、鄰裡和諧,一旦爭吵起來,傷瞭與他人的和氣,很多事情就難以挽回。

那麼,該如何避免爭吵呢?首先,得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當感覺自己要發火的時候,先深呼吸幾下,讓自己冷靜下來。其次,要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想問題,理解別人的難處,這樣就能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最後,還可以找些方式來緩解壓力和煩躁情緒。比如去公園散散步,呼吸呼吸新鮮空氣,或者聽聽舒緩的音樂,放松一下身心。古人講究“心靜自然涼”,心情平靜瞭,自然就不那麼容易動怒瞭。

2不遊:不去湖裡、河裡遊泳

進入夏至節氣後,雖說太陽直射點開始南移,但並不代表氣溫會降低,反而氣溫還會更加炎熱,這時候一些人就會想著泡在水裡涼快涼快,但要避免去河裡、湖裡遊泳,這是為什麼呢?

夏至後,不僅氣溫升高,雨水也會增多,河湖的水位因此會上漲,往往湖水、河水的表面看似平靜無波瀾,但實則水下已經暗流湧動,如果這時候下河遊泳,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方向,很容易暗流沖走。而且,雨水還會把岸邊的泥土沖進水裡,讓河水變得渾濁,水下情況根本看不清,說不定一腳踩下去就是個深坑或者暗流,想遊都遊不出來。

除此之外,夏至時節,雖說天氣炎熱,陽光毒熱,河面、湖面的水溫被曬的暖呼呼的,但其實河湖水面下的水溫並沒有那麼高。如果這時候沒有熱身突然入水,身體因受到河湖水下冷水的刺激,血管會急劇收縮,要是身體本就比較虛弱,很容易引發抽筋等情況。一旦在水裡抽筋,那麼就很容易發生無法挽回的事情。因此夏至節氣,天氣炎熱,如果想通過遊泳解暑,那麼不妨去正規的遊泳池,避免去湖裡、河裡遊泳。

3不曬:不中午出門曬太陽

在夏季,陽氣旺盛,陽光充足,很多人都喜歡沒事曬曬太陽,在古代這也叫“天灸”,其有著很多的好處。在《黃帝內經》裡對此就提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說的就是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對人的生活至關重要。夏天多曬太陽,能借助自然的陽氣來補充人體的陽氣,讓身體的陽氣充足,從而增強免疫力。而且,陽光裡的紫外線能促進人體合成維生素D,維生素D對骨骼健康非常重要,能預防骨質疏松等情況。

不過,進入夏至節氣,就要註意避免中午出門曬太陽瞭。夏至是一年中白晝最長、陽氣最盛的時候,特別中午時分,太陽會直射地面,陽光特別強烈,紫外線輻射也最強。這時候出門曬太陽,皮膚很容易被曬傷,出現紅腫、疼痛、脫皮等不適。並且,強烈的陽光會讓體溫升高,身體為瞭散熱,就會大量出汗,很容易導致脫水、中暑的情況。

夏天多曬太陽對身體有好處,但到瞭夏至節氣,我們要順應自然規律,合理安排曬太陽的時間,這樣才能既享受陽光帶來的益處,例如早上和傍晚太陽沒有完全升起,此時的陽光比較柔和,紫外線輻射也相對較弱,這時候出門曬太陽比較合適。

4要吃:吃鴨肉

夏至節氣這天有很多關於“吃”的習俗,例如吃夏至面、喝夏至羹、吃夏至餅、夏至粽等。除此之外,民間還有夏至吃鴨肉的習俗。

《本草綱目》中記載:“(鴨肉)補中益氣,平胃消食”,夏至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節,此時人體內裡相對虛弱,脾胃功能容易受到影響,而且天氣炎熱,人們往往有貪涼的習慣,像吃冷飲、吹空調,這會讓脾胃更加虛弱。而鴨肉能補益中氣,讓脾胃功能更正常,還能幫助消化。因此,夏至吃鴨肉,正好能順應時節,調理脾胃。

並且,夏至時節,隨著天氣愈發炎熱,人體出汗量增加,導致身體水分和電解質流失較多,身體容易處於一種“內熱”的狀態,從而出現口幹舌燥、心煩意亂等不適。鴨肉性涼,味甘,歸脾、胃、肺、腎經,有清熱解暑的功效,這時候適當吃一些鴨肉,能幫我們把身體裡的熱氣降下來,緩解內熱所帶來的不適。

推薦做法【薑母鴨】

食材:鴨肉半隻、老薑4塊、老抽2勺、白砂糖(或冰糖)1勺、鹽1勺、雞精1勺、生抽2勺、蠔油2勺、花生油3克。

4塊老薑切片備用,鴨肉洗凈切塊。

起鍋燒水,放入5片薑,水開後,鴨肉倒進鍋裡,等水開後,焯水2分鐘,撈出備用。

起鍋燒油,大火炸薑片5分鐘,炸至微焦即可。

接著倒入鴨肉,大火翻炒2 - 3分鐘。

放入1勺鹽、1勺白砂糖、1勺雞精、2勺老抽、2勺生抽、2勺蠔油,翻炒均勻。

倒入500ml水,水量沒過鴨肉即可,蓋上鍋蓋燜煮30分鐘,燜煮期間不時翻炒幾下,燜煮至收汁就可以裝碟。

總結,今日夏至,今年的夏至有啥說法?這天不僅是太陽直射北回歸線的日子,也是一個“晚夏至”,同時今年夏至還恰逢舊俗中的“毒日”,但這對於我們並沒什麼影響,大概瞭解一下即可。無論如何,提醒:1不爭、2不遊、3不曬、4要吃,這是夏至當天的一些生活講究,別大意瞭!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心一人生,一靜一春在,一切皆是虛,一念皆在愛,心靜自然涼,靜心春常在。夏日常靜心,祝您永開懷。祝您和您的傢人夏至安康、快樂、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