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出三象,遍地起墳頭”,今日夏至,指的哪三象?有啥說法?

導讀:“夏至出三象,遍地起墳頭”,今日夏至,指的哪三象?有啥說法?趕緊瞭解一下吧。

“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不知不覺,今日6月21日就是夏至節氣開始的日子。夏至,二十四節氣中第10個節氣,夏季第4個節氣,其與冬至、春分、秋分並稱“二分二至”,夏至的到來標志著夏季過半,盛夏正式開始。關於“夏至”在《恪遵憲度抄本》中有著明確的記載: “夏至,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在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正午日影最短,故得名“夏至”。

夏至與冬至都是最早被確定的節氣,所謂“日長影短為夏至,日短影長為冬至”,早在公元前七世紀,先人采用土圭測日影的方法,就確定瞭夏至和冬至,夏至這天白日雖長,但正午時分表影最短;冬至這天白日雖短,但正午時分表影最長,自此就將夏至和冬至定為節氣坐標,以便更好的進行農業生產。

之後古人判斷節氣的方法就有所改變,古人通過觀察北鬥七星,發現在不同的季節、節氣,“北鬥”的方位和鬥柄的指向不同。因此北鬥七星就成為瞭指示季節、節氣更迭的星空標志。《冠子·環流篇》中對此有著明確的記載:“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當北鬥七星的勺柄指向地支“離”時,意味著夏季的開始,而指向地支“午”時,標志著夏至的到來。

而到瞭現代,“二十四節氣”依據的是根據“太陽黃經度數”劃分,即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行15°所到達的位置,當太陽運行至黃經90°就是夏至開始的日子。

今年的夏至不一般,是一個“晚夏至”。雖說夏至每年交節的時間固定在陽歷6月20日至22日之間,但受農歷“置正”的影響,夏至交節的農歷時間就會有著較大的波動,對此《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到“夏至,五月中”的說法,說的就是夏至交節的正常時間在農歷五月中旬,如果夏至交節的農歷時間在五月上旬,就是“早夏至”;如果夏至交節的農歷時間在五月下旬,則為“晚夏至”。今年夏至交節的農歷時間為五月二十六,很明顯,這屬於“晚夏至”。

老話說“早夏至涼風吹,晚夏至熱死牛”,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夏至交節的農歷時間在五月上旬(早夏至),那麼根據古人的經驗,這預示著接下來的天氣會比較涼爽,甚至還會刮起涼風;相反,如果夏至交節的農歷時間在五月下旬(晚夏至),那麼這預示著接下來的天氣會比較炎熱,甚至連忍耐力強的牛都無法忍受,可見這是一個“熱到哭”的天氣,大傢要做好防暑防曬措施。當然,“涼風至”和“熱死牛”的說法會比較誇張,但正是突出瞭夏至天氣“涼爽和炎熱”的氣候特點。

民間還有著“入梅出三象,遍地起墳頭”的說法,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夏至期間出現瞭三種天氣現象,那麼預示著農作物的生長將會受到影響,古代“民以食為天”,糧食是賴以生存的根本,因此古人會在夏至這天祭拜祖先,以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如果糧食減產,甚至絕收,那麼古人就要忍饑挨餓,甚至還會引發饑荒,所以就有瞭“遍地起墳頭”的說法,即年景不好,而並不是字面上的意思。

今日夏至,那麼究竟指的是哪三象呢?有啥說法?下面具體瞭解:

第一象:持續的降雨天氣

老人說“不怕夏至晴一天,就怕夏至一日雨“,在古人看來,如果夏至這天下起瞭雨,那麼預示著接下來的降雨天氣就會較多,雖說夏至後天氣炎熱,適當降雨能為農作物提供必要的水分,但持續的降雨天氣就會阻礙農作物的生長。

“夏至一日雨,四十五日落”

“夏至雨淋頭,陰雨落到秋”

“夏至池塘滿,出梅向後延”

“夏至雨水不停休,小暑大暑也難停”

這些農諺都說明,夏至這天下雨預示著接下來的降雨天氣較多。夏至節氣是農作物生長的旺盛時期,此時大多農作物剛剛播種完成,而持續的降雨很容易導致低窪農田積水,形成“漬澇”。積水不僅會淹沒農作物,阻礙根系呼吸,還會導致農作物根系出現腐爛的情況。並且,對於一些高稈作物來說,如玉米等,持續降雨會導致土壤松軟,增加高桿作物倒伏的情況。農作物倒伏就會其生長結構,從而影響光合作用和養分運輸,導致減產。

除此之外,夏至節氣也是農田管理的重要時期,此時隨著天氣炎熱,農田雜草叢生,這些雜草會和農作物爭搶養分、水分、陽光甚至還會帶來病蟲害,如果出現瞭持續的降雨天氣,那麼就會阻礙農民進行正常的田間管理工作,如中耕鋤草、澆水施肥、病蟲防治等。這些農事操作的延誤會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和管理,進而影響產量。

第二象:高溫天氣

農諺有雲“夏至熱三度,高溫要避暑”、“夏至暑氣足,天熱勝中伏”,如果夏至這天出現瞭高溫天氣,那麼這預示著接下來一段時間的天氣都會比較炎熱。雖說夏至天氣開始炎熱,但並沒有到最熱的時候,如果此時就開始炎熱,人們不僅很容易中暑,農作物的生長也會受到一定的阻礙。

夏至是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農作物會通過根系從土壤中吸收水分,以滿足蒸騰作用和細胞代謝的需求。如果夏至的天氣過於炎熱,那麼農作物的蒸騰作用就會顯著增強,其水分散失速度就會加快。這就導致土壤水分供應不足,農作物根系無法吸收足夠水分來補充蒸騰損失,從而細胞失水,膨壓下降,出現萎蔫現象。例如,玉米在高溫幹旱天氣下,葉片會從葉尖開始卷曲,隨後整株玉米變得萎蔫。

並且,高溫天氣會加速農作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更多的有機物質。正常情況下,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相互協調,共同維持農作物的生長和發育。但在高溫脅 迫下,農作物的呼吸作用過度增強,就會導致其體內有機物質積累減少,不利於農作物的正常生長。此外,高溫還為害蟲的繁殖和生長提供瞭有利條件。例如,蚜蟲、紅蜘蛛等害蟲在高溫環境下繁殖速度就會加快,為農田帶來大面積的病蟲害,農民就要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去治理。

第三象:冰雹

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日子就會出現在夏至後的時節,這是因為冰雹的出現條件需要冷熱空氣頻繁交匯,夏至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南移,地面受熱強烈,近地面空氣迅速升溫,形成不穩定的熱空氣團,產生劇烈上升氣流,而此時高空受冷渦或鋒面系統的影響,與地面高溫形成“上冷下熱”的劇烈溫差,加劇瞭對流活動。這種溫差也為冰雹提供瞭“冰工廠”環境,使雹胚在上升氣流和下沉過程中反復吸附水汽並凍結,像“滾雪球”一樣增大,這就導致瞭冰雹天氣的出現。

正所謂“一朝遭雹砸,三季苗不旺”、“雹砸莊稼根,減產定成真”、“雹打糧棉,全砸光一片”,從這些農諺我們可以看出,冰雹對於農業生產有著一定的壞處,特別對於 一些莖稈較為脆弱的農作物,如豆類、玉米等,冰雹的沖擊力會導致其莖稈折斷。農作物莖稈折斷後,受傷部位以上的部分都會因失去水分和養分供應而逐漸枯萎死亡,從而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產量。

其次,冰雹對農作物造成的損傷會使其恢復生長需要一定的時間,導致生長周期延長。例如,原本在正常氣候條件下能夠按時成熟的農作物,在遭遇冰雹後,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來修復受損的組織和恢復生長,從而錯過最佳的生長時機,並且生長周期的延長,還會導致下一季農作物播種延遲。因此,無論是哪個季節,像冰雹這種極端天氣都是農民不願意看到的。

總之,無論是對於物質匱乏的古人,還是對於靠天吃飯的農民,隻要是影響農作物正常生長的天氣都是不願意看到的,雖然我們不能改變天氣的好壞,但我們可以提前做好預防措施,以便更好的應對極端天氣。

以上提到的這三種天氣現象,您那裡出現瞭幾種呢?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