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澇不澇,就看夏至”,今日夏至,下半年雨水會多嗎?會有大澇?看農諺咋說。
“坐惜時節變,蟬鳴槐花枝”,時間過得真快,今日6月21日,太陽到達黃經90度,意味著我們正式進入瞭夏至節氣。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夏至”有著明確的解釋: “夏至,五月中。《韻會》曰:夏,假也;至,極也,萬物於此皆假大而至極也。”意思是說,每年農歷五月中旬就是喜愛值交節的時間,其中“夏”通“假”,有壯大之意,而“至”有極點之意,標志著萬物在夏至時節生長繁盛到瞭極致。因此,進入夏至,需要及時進行田間管理,如除草、松土、施肥、澆水等,並且還要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合理安排灌溉、排水和防澇措施,以便促進作物的健康生長。

俗話說“日北至極晝最長,陽盛陰生夏至彰”,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第10個節氣,也是夏季第4個節氣,其與冬至並稱為“二至”。在夏至這天共有3個關於極致的情況:其一,夏至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太陽高度角最大的一天。這天北回歸線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高值,陽光幾乎垂直照射地面;其二,古人稱夏至為“日北至”,因為夏至這天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並且越往北白晝越長,所以古代夏至有著“歇夏”的習俗;其三,夏至交節當天也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一天,所謂“一陰生”,夏至後陰氣開始滋生。

老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夏至這天,陽氣達到鼎盛,之後陰氣開始慢慢滋生,這時候人的陽氣外浮於體表,體內就會相對空虛,身體很容易感到疲勞。特別經過一上午的忙碌,身體和大腦都消耗瞭不少能量,這時候睡個午覺,就能有效消除疲勞,恢復精力。並且,中午是一天中陽氣最盛、陰氣初生的時刻,此時小憩片刻,有助於陽氣的收斂和陰氣的生長。
不過要註意,睡午覺的時間不宜過長,因為睡午覺時間太長,會進入深睡眠狀態,醒來後反而會感到頭部昏沉、渾身乏力,就像沒睡醒一樣。其次午睡時間太長,還會影響晚上的睡眠質,晚上睡不好,第二天又會沒精神。因此,進入夏至節氣要養成睡午覺的習慣,時間控制在半小時左右即可。這個時間既能消除疲勞,又不會進入深睡眠,醒來後能迅速恢復精力,投入到下午的工作和學習中。

今年的夏至節氣不一般,屬於“晚夏至”。那麼,什麼是“晚夏至”呢?
夏至交節的陽歷時間較為固定,於每年的陽歷6月20日至22日交節,但相較於固定的陽歷日期,夏至交節的農歷日子就會有著較大的波動,這主要是因為陽歷和農歷為瞭防止時間上脫節,而通過閏月“置正”的原因。按照我們老祖宗的說法,如果夏至交節的農歷時間在五月上旬,那麼稱為“早夏至”;如果夏至交節的農歷時間在五月下旬,則稱為“晚夏至”。今年夏至交節的農歷時間為五月二十六,因此,今年是“晚夏至”。
老話說“早夏至伏天涼,晚夏至三伏暑”,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夏至交節的農歷時間比較早(五月上旬),那麼根據古人的經驗,這預示著接下來的三伏天就會比較涼爽,這樣的三伏天被稱為“涼伏”;相反,如果夏至交節的農歷時間比較晚(五月下旬),那麼這預示著接下來的三伏天會比較炎熱,大傢要提前做好防暑防曬措施,這樣的三伏天則稱為“暑伏”。當然,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為炎熱的時間段,這裡說的“伏天涼”和“三伏暑”隻是為瞭突出三伏天期間涼快和炎熱的氣候特點。

在古代沒有天氣預報,古人就在長期的農業生產中,總結出瞭很多觀察天氣的經驗,就以這些經驗來推測之後的天氣走勢,以便更好的進行農耕生產。在民間有一句老話說:“澇不澇,就看夏至”,今日夏至,今年的下半年雨水會多嗎?會有大澇?我們看看農諺咋說。
一、夏至一日晴,雨落四十五這句農諺的意思是說,如果夏至這天是晴天,那麼根據古人的經驗,這預示著接下來一段時間的降雨天氣就會較多,其中“四十五”並不是一個準確的時間,而是指很長一段時間。
夏至後農作物進入關鍵的生長期,此時適當降雨能為農作物提供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畢竟夏至後,氣溫顯著升高,農作物隨著生長旺盛,蒸騰作用開始強烈,對水分的需求量大增。適當的降雨能夠直接為土壤補充水分,滿足農作物根系吸收和葉片蒸騰的需要,保證農作物正常生長。例如,水稻在分蘗期需要充足的水分來促進分蘗的發生和生長,夏至適當降雨可以為其提供必要的水分條件,增加有效分蘗數,提高產量。
但要註意,在降雨天氣中,要做好農田的排水工作,如果農田排水不暢,很容易導致雨水淹沒農田,從而影響農作物根系的呼吸作用,時間久瞭,農作物的根系還會出現腐爛、黴變的情況。

“蓑衣”指的是古代的雨衣,用草編織而成,這種雨具穿在身上勞動十分方便。這句農諺的意思是說,如果夏至交節這天的溫度較高,那麼這預示著三伏天的時候降雨較多,人們出門勞作、活動就要經常穿著蓑衣防雨。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為炎熱的時間段,今年入伏(三伏天開始的第一天)時間為7月20日,一直持續到8月18日,隔日8月19日出伏(三伏天結束的日子),共計三十天。三伏天處於小暑和處暑之間,此時正是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例如玉米處於抽雄吐絲期,水稻進入抽穗揚花階段,對水分需求極大。此時降雨多能及時補充土壤水分。並且,三伏天陽光強烈,土壤表面溫度高,可能損傷作物的根系。而適當降雨可以有效降低土壤溫度,為根系創造適宜的生長環境,增強其根系吸收水分和養分的能力。

這句農諺的意思是說,如果夏至這天的太陽很大,陽光很足,即太陽笑,那麼這預示著接下來的降雨天氣就會較多,甚至會落到立秋之後。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代表著秋季的開始,而“雨落立秋後”說明夏季的降雨就會比較多,雖說這樣的天氣能為農作物在炎熱的天氣中提供充足的水分,但夏季持續降雨同樣也會導致大澇的發生。大澇會導致田間積水,從而使土壤缺氧,農作物根系無法正常呼吸,生長變得緩慢,甚至出現爛根或整株死亡的情況。例如,塊莖類作物如馬鈴薯、生薑、地瓜長期泡在水中,就會導致腐爛,而影響最終產量。
而且,持續降雨引發的大澇還會導致田間長時間處於高濕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為病菌傳播提供瞭有利條件,同時,這種高濕環境也利於蟲害繁殖,一些蟲子會變得更為活躍,從而導致農田出現大面積的病蟲害。

這句農諺的意思是說,如果夏至交節這天下起瞭雨,那麼根據古人的經驗,這預示著接下來第一段時間的降雨天氣就會比較少,這裡的“半年雨一場”是一個較為誇張的說法,隻為突出很長一段時間內的降雨較少。
老話說“十天無雨是小旱,十五天無雨是大旱”,特別在夏季,天氣炎熱,土壤水分揮發加速,如果長時間不降雨就會導致土壤幹旱,從而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例如,玉米在抽雄吐絲期對水分需求極大,若此時幹旱,會導致玉米雄穗不能正常抽出,雌穗發育不良,授粉受精受阻,最終造成玉米空稈、禿尖,產量大幅下降。並且,幹旱會使土壤水分蒸發加劇,土壤中的鹽分隨水分上升到地表,從而導致土壤鹽漬化。鹽漬化的土壤肥力會明顯下降,結構變差,不利於農作物的生長。

這句農諺的意思是說,如果夏至這天刮起瞭北風,那麼根據古人的經驗,這預示著接下來的天氣還會涼快一陣子。
這句話其實有幾分道理,夏至後天氣炎熱,這是因為副熱帶高壓勢力逐漸增強並北移,同時帶來海洋的暖濕氣流,如果夏至這天刮起瞭北風,就說明北方的冷空氣依舊活躍,暖濕氣流無法北上,從而導致接下來的天氣還會涼快一段時間。

總結,老話說“澇不澇,就看夏至”,根據古人的經驗來看,如果夏至當天是雨天,那麼預示著接下來的降雨天氣會較少;相反,如果夏至當天是晴天,那麼這預示著接下來的降雨天氣會較多,甚至可能會出現大澇。
今日夏至,我這裡沒有下雨,您那裡天氣如何?歡迎留言。